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百合花
百合花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那样美丽纯洁,而又坚强的存在,它看上去弱不禁风,却又生命力顽强,一次次的给我们惊喜。喜欢百合赋予的纯雅。百合似莲,它们轻俏俏依立着,平静幽雅。绿色的茎衬托着清新的花苞,就像醉人的女人香,在风中摇曳着婀娜多姿的清丽。伸长于唇外的花柱,在斜阳下又宛如蝴蝶的触须一般翩翩起舞,又如少女在阳光下脉脉含情。,
不禁让人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茹志鹃的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如愿》《春暖时节》《静静的产院》为代表,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以《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为代表、抒情性较强的作品;一类是以《关大妈》《三走严家庄》为代表,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百合花》是其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
茹志鹃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为当时流行的创作思潮所左右,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像极了一朵纯洁清雅的百合花!
《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的关怀。它超越了人情和人性,直面生命,是对生命意志的讴歌,是生命的美丽与张扬。
2.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并非来自真人真事,但小说里描写的战斗及战斗的时间地点是真实的。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家庭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和想法她一直没有忘记。
3.相关知识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是诞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具有现代人文精神内涵,以女性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审美主体和言说主体的文学。,
茹志鹃作为近代著名的作家,善于用单纯明快的笔调描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家务事和儿女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一种纯朴和清新的味道,给人一种纯正的美感。这在《百合花》中体现得最为深刻。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撂 讷讷 忸怩
憨憨 执拗 髻
尴尬 讪讪 瞅
挟 嬷嬷 砦
虔诚 磕磕绊绊
答案:撂(liào) 讷讷(nè) 忸怩(niǔ ní) 憨憨(hān) 执拗(niù) 髻(jì) 尴尬(gān gà) 讪讪 (shàn) 瞅(chǒu) 挟(xié) 嬷嬷(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2.辨析语境,给加点字注音。
(1)我收集的材料散( )失了,散( )文没法写了。
(2)他每次出差( )差( )不多都要出点差( )错。
(3)鱼拼命挣扎( ),鱼刺扎( )破了手,他随意包扎( )了一下。
(4)面对自己目前取得的成绩,她没有翘( )尾巴,让我们翘( )首以待她的好消息吧!
答案:(1)sàn sǎn (2)chāi chà chā (3)zhá zhā zā (4)qiào qiáo
3.辨析语境,选用词语。
(1)小张平时很 ,在女孩面前就会像小孩子一样 。(忸怩 腼腆)
(2)他 地复习了一个月,就顺利地通过了考试。他得知成绩后,便 地出去玩了。(松松爽爽 轻轻松松)
(3)我们谁不是行走在 的路上,述说着 的过往。(磕磕绊绊 跌跌撞撞)
解析:(1)两者都有“害羞,不好意思”的意思。“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腼腆”,害羞,不自然。“忸怩”多指小孩、姑娘等的表情。它可重叠成“忸忸怩怩”,表示很忸怩的意思。“腼腆”不能。它的运用范围比“忸怩”广,既可指男人,又可指姑娘;既可指年幼者,又可指年长者。
(2)“轻轻松松”指不感到有负担,很容易。“松松爽爽”指轻松愉快的样子。这里指的是愉快的心情。
(3)“磕磕绊绊”指因道路不平坦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方便。“跌跌撞撞”形容走路摇晃不稳,像要跌倒的样子。
答案:(1)腼腆 忸怩 (2)轻轻松松 松松爽爽 (3)跌跌撞撞 磕磕绊绊
4.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母亲很少去看她的儿子,近些日子尤为如此。有时在校门口匆匆见一面,母亲塞给儿子零食和钱,表情局促不安。( )
解释:
(2)飓风“桑迪”带来的暴雨,气势汹汹地漫过大堤,冲毁道路、农田、房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解释:
解析:(1)局促不安: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2)气势汹汹: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一般用于人。
答案:(1)√ (2) ×
5.把下面片段中加点的“张皇”改为“惊慌”可以吗?为什么?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答:
答案:不可以。“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侧重“慌”。“惊慌”,害怕慌张。有“害怕”“惊”的意思。语意侧重“慌张”,故不可将“张皇”改为“惊慌”。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的神态,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6.把下面片段中加点的“数摸”改为“玩弄”可以吗?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答:
答案:不可以。“数摸”这一动词对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紧张局促的心理。“玩弄”,摆弄着玩耍,不能表现人的紧张的心理。
7.理解词语
(1) :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2) :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恭敬而有诚意。
(4) :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5) :①形容路不好走或腿脚有毛病而行走不灵便。②形容事情遇到困难、挫折,不称心、不顺利。
答案:(1)忸怩 (2)执拗 (3)虔诚 (4)局促不安 (5)磕磕绊绊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学习
思考1:课文中几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说说它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文中先后四次写到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对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我”和通讯员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出门时,通讯员由于“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在门钩上,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这一细节,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
在情节上为第二次出现作铺垫。
第二次是当通讯员回部队时,“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的”。这一细节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部队时乐观的情绪。
第三次是在通讯员临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那块门板上,“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这一方面印证了牺牲的就是通讯员,照应上文,铺垫下文,另一方面写出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第四次是在作品的倒数第四段,“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一细节不仅照应了上文,更表现了新媳妇把通讯员当作亲人,对他无比崇敬的感情。“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新媳妇在缝衣服的同时,也把这种感情通过那细密的针脚注入英雄穿的衣服里,新媳妇的感情得到一次升华。
思考2:文章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1)能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如第11段写“我”对故乡竹海的联想,写得非常富有诗情画意,这样写,一方面点明了小通讯员性格形成的原因,即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孕育了小通讯员这样心灵美好、品质纯朴高尚的英雄,景物美与人物美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抒发了“我”对故乡无比热爱之情,推动了“我”的感情发展,即由先前的生气,到发生兴趣和“亲热”起来。
(2)这样写,大大扩展了作品的容量,表现了战士之间那种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无瑕、高尚动人的情感,即人性的美,加强了作品的抒彩,增强了作品感人的艺术力量。
(3)更有利于运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多种方式,使结构严谨清晰,又张弛有度,富于节奏感。
二、疑难探究
思考3:本文以象征纯洁感情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寓意?
答:
明确:“百合花”是小说主人公新媳妇的嫁妆(新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格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它情态淡雅、气味芬芳。作者以此为题,不但会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茅盾语)的风格。
思考4: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比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新鲜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还有“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而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
思考5:小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却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对新媳妇的这一行为,你认为有意义吗?
答:
明确:(示例)有意义。新媳妇开始拒绝借被子给小通讯员,现在却为小通讯员缝衣服,表现了她对小通讯员深深的歉疚和感动。她的转变也侧面衬托出小通讯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小通讯员的壮举和新媳妇缝衣服的行为都表现出战争年代真挚、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抒发了作者的审美感受,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回归和对真善美的呼唤。告诉人们,即使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都没有泯灭。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素材这样积累
在名句中选择
山百合
席慕蓉
与人无争 静静地开放
一朵芬芳的山百合
静静的开放在我的心中
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它的洁白
只有我的流浪者
在孤独的路途上
时时微笑地想起它来
二、类文品读——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阅读的要素
王安忆
阅读的第一要素,我想是信赖。相信我们所读到的东西,这常常是发生在我们少年的时候。那个年龄,心灵像一张白纸,无条件地相信任何事情。书本给我们神圣的感觉,好比人生的老师。我们总是把书本上的话抄在日记本上,还总是将书本上的话赠来赠去。这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时期,是精神世界最初的建设时期。假如我们幸运地读到真正的好书,那么,一生都受益无穷。不过,很多时候的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尽管是这样一个不安全的时期,我也以为怀疑主义是最大的不幸。这会使我们丧失阅读的最大乐趣——那种满怀情感的接受,那种对充实内心的渴望。怀疑设立的防线又会使自己孤立,久而久之,内心便会寂寞又空虚。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不仅来自阅读,更来自直接的经验。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地去芜存菁,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前段时间阅读好书的经历帮助了我们,从人生中得到的真情实感也帮助了我们。阅读和阅历使我们几乎是本能地懂得哪些是好书,哪些是作者以诚实与信赖写下来的文字。我们仍然以信赖的态度读书,而这时候的阅读却是一种理性的信赖。我们和书本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书本是我们的朋友。理性的信赖还可以有效地抵御怀疑主义的侵害,这时候的阅读对于拓展我们不免狭窄的个人经验大有好处。假如个人经验偏于悲观,它便提供给光明的景象;假如个人经验偏于万事无忧,它则提醒我们不幸的存在。它可使我们保持乐观、善良、开阔的精神。在一个人对世界的观念已经形成的中年阶段,阅读可为我们作出补充和修正,使之达到健康完美的境地。
晚年时的阅读信赖,我想应是建立在宽容之上。因为这时候的经验已经成熟到可与任何书本作一个比较,这是该作出结论的时期。假如前两个阶段我们保持了阅读的良性循环,这时便能够再上升一格。在持有自己的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看别人的人生所得,看到人类无穷多的心灵景观。这时候,我们应当如同相信自己一样去读书,书会和我们融为一体,我们其实也是在读着自己。这时候的自己,应该有一颗能够包容一切的心灵,读书就提供这样的好机会。当然,我这里指的是人类写下的最好的那类书。
课件39张PPT。第3课 百合花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素材这样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