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念]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导航
1.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2.结合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以及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背景 今江苏南京。
(1)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表现
(1)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明成祖:选拔文官到文渊阁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
紫禁城中最大一座皇家藏书楼。
书机构——“内阁”。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无决策权,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
(3)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结果: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
东汉、唐末、明末最严重。
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锦衣卫。
分别是明成祖和明太祖设立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地理概念,一般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
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往,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
(3)影响
2.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商品贸易兴盛;靠近日本。
①原因: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倭寇盛行。
②结果:明廷派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反侵略战争。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 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早期欧洲殖民者先后骚扰中国
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
③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624年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朝的边疆管理
(1)对蒙古:时战时和
①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今天所见到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
②瓦剌和鞑靼深入内地,包围北京,曾经俘虏明英宗。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2.清朝建立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3)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末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在西安建立。
(5)1644年,清朝多尔衮统军入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76“问题探究”部分的《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提示:明太祖认为自从秦朝设立丞相后,出现许多人专权乱政,这种说法不充分。丞相负责政府,可以一定程度限制皇帝权力,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宰相,作出了杰出贡献。
2.阅读教材P76“学习拓展”:请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查找并阅读一两篇明清八股文,初步了解它的特点。
提示:特点:必须从儒家经书中命题作文;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发掘教材·读一读
1.观察图片“明代宦官俑”
信息解读:“俑”是中国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其质料以木、陶最常见。“明代宦官俑”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代宦官势力很大。
2.观察“郑和航海路线图”(见教材P73)
信息解读:从1405年起,郑和及其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第一次远航的起点是刘家港,经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远到非洲的木骨都束(在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一带),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
探究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论要点
1.全面改革官制
(1)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
(2)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1)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对点训练
1.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明朝废除丞相,实行内阁制。故有误的是B。
答案 B
2.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胡惟庸案”“锦衣卫、东厂、司礼监”等确定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 D
探究二 明朝经略边疆的举措
史论要点
1.东南: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
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
4.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广泛封授官号。
对点训练
1.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瓦剌俘虏明英宗 B.澳门被殖民者强占
C.荷兰独占台湾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解析 题目中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当时的边疆危机主要是东南倭患,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2.明末,中国边境受扰。广东巡抚给朝廷呈上奏疏,称:“至正德十二年,有佛郎机夷,突入东莞县界。”材料中的“佛郎机夷”是指( )
A.法国人 B.葡萄牙人
C.西班牙人 D.荷兰人
答案 B
探究三 (核心素养)郑和下西洋
素养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
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①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②金币。造大舶,修③四十四丈、广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十
【注释】 ①侪:等辈,同类的人们。②赍:拿东西送人。③修:长,即船身长度。④广:宽,船身宽度。
解读 本段史料记述了明成祖命郑和与王景弘等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士卒,带着大量金币,造六十二艘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大船,从苏州刘家河出发,泛海到福建。然后,自福州五虎门扬帆远航。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而后遍历南洋诸国,宣读天子诏书,给各国君主丰富的赐予,让他们朝贡,不服的国家便以武力相威慑。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密切了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交往,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亚非人民的友谊。
(2)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作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先驱,揭开了世界航运史从大陆转向海洋的序幕,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对中国和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对点训练
1.“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李自成起义
解析 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
答案 C
2.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郑和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崇,主要是因为( )
A.开通丝绸之路 B.七下西洋
C.六次东渡日本 D.西游天竺取经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故选B。
答案 B
【典例1】 “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
戚家军的特点决定了日后的功绩
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荷兰人的侵略
C.率领船队,七下西洋 D.率军入关,大败李自成
郑和 多尔衮
明立意 以文献记载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明朝的抗倭斗争。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戚家军的主要功绩是解除东南沿海的倭寇威胁。
排干扰 准确调用所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其余选项分别与荷兰、郑和、多尔衮等有关,与题干不符。
A
【典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征东,分镇藩服。”
设立中书省,地方设立11个行中书省
材料二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长期存在。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行政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丞相的设立始于哪个朝代?唐太宗时,相职发生了什么变化?
(3)哪位皇帝废除了丞相一职?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知识。
提示词
第(1)问,反映——直接指出。
限制词
第(1)问,内容限定——行政制度;第(2)问,时空限定——唐太宗,内容限定——丞相。
核心词
第(1)问,名称和朝代;第(2)问,朝代和变化;第(3)问,根本目的。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由材料“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征东,分镇藩服”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第(2)(3)问,由材料“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可知,材料反映君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考查丞相制度。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1)行省制度。元朝。
(2)秦朝。宰相人数有所增加。
(3)明太祖。加强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基础过关』
1.明故宫是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现在,明故宫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右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
A.北京市 B.上海市
C.西安市 D.南京市
解析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于应天府,即今天的南京。并结合图片文字“南京市人民政府立”,因此,答案选D。
答案 D
2.《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解析 材料中朱元璋祖训内容是不许设立丞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皇权,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3.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 )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C.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答案 A
4.明代受到皇帝信任的宦官汪直权倾朝野,“自京师及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能免”。类似现象在明代多次出现,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军机处效率低下
C.宦官易于听从皇帝命令 D.八股取士使官吏无能
解析 明朝时宦官专权的背后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君主专制加强,因此A项正确。
答案 A
5.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一些历史名词“鉴真、玄奘、郑和下西洋”等。这些材料体现的主题是( )
A.唐朝的经济繁荣 B.明朝的科技成就
C.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D.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
答案 C
6.央视播放的《郑和下西洋》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B.获取经济效益
C.海外移民 D.殖民扩张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所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A。故选A。
答案 A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决心。他抗击的侵略者是( )
A.沙俄 B.英国
C.荷兰 D.日本
答案 D
8.1624年,一群殖民者手捧白银对当地居民乞求说:“船漏了,请租给我们一张牛皮大的土地歇歇脚,船一修好,我们就走。”后来,这群殖民者不但没有走,反而占领了这里。“这里”是指( )
A.澳门 B.盛京
C.台湾 D.应天府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了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故C项正确。
答案 C
9.1571年,某位少数民族首领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基本维持了边疆的和平局面。该少数民族首领是( )
A.阿骨打 B.俺答汗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鞑靼的首领俺答汗接受明朝册封,与明朝订立和议。
答案 B
10.在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间,清朝崛起。清军入关,占领并迁都北京,开始建立在中国的统治是在( )
A.1616年 B.1636年
C.1644年 D.1668年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治中国。
答案 C
『能力提升』
11.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解析 根据材料“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因为大臣专权所致,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2.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解析 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故A项错误;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且材料中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章目,其原因与皇帝权力膨胀无关,故B项错误;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C项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一现象说明( )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解析 材料信息中大臣面对皇帝由坐到站到跪着说话,表明君臣关系逐渐变得如主仆一般,皇权不断加强,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14.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⑤“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③①④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解析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正确排序。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①,唐朝;选项②,秦朝;选项③,三国;选项④,宋朝;选项⑤,明朝;选项⑥,元朝。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④⑥⑤,故选B。
答案 B
1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图1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2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3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4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D项。
答案 D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同欧洲航海家远航列表比较如下: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 800人
1 000~1 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近5年来,作为推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同时也为全球可持续增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取得积极成果。
——摘自人民日报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
(2)阅读材料二通过比较,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
(3)阅读材料三,什么是“一带一路”?根据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的人是谁?
(4)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融入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潮流?
答案 (1)鉴真东渡、玄奘西游;《西游记》。
(2)规模大、次数多。(或时间早、人数多、船只多、船只大)
(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张骞。
(4)①重视科技,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②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趋利避害;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机遇,加强合作,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等。(符合题意,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