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题
一、非选择题(1题,10分)
材料一
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材料二
元代这样分省只服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的目的,这就必然要伴生许多弊端,一则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二是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三则行省地域过大,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与路之间不得不再设道一级监察区域,增加了管理层次。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仔细阅读材料一,分别指出汉、唐、宋、元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并概括指出元朝地方划分方法与前朝的明显变化。(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朝的行省制的利与弊?(4分)
答案
区划:州、道、宋、省 (4分)
明显变化:从自然经济地理区划到犬牙相入(2分)
利: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弊:不利于地方的地方的长治久安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监察机构增加管理层次。(任答4点即满分)
二、选择题(10题,共20分)
脱脱等著《辽史》中“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以下不属于该材料反映的制度特点有: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有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倾向
有对契丹民族优待成分
《元史·百官志·行中书省》条记,他们“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弼,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关于元朝行省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导致地方权利过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对后世影响深远,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
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被称为“汉人”②蒙古族、回族的形成
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 ④民族矛盾的消失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历史上的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见证了辽金元明清政权的兴衰,指出右图北京建都的先后顺序: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金史·百官志》描述金朝的某一制度说“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惟不管常平仓,余同县令”,有关该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该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监察组织
该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该制度的长官不能世袭特权
该制度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
有关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说法正确是
元在辽金的发源地设立岭北行省
元的中书省分管山东、陕西和河北等地区
元的宣政院仅是管理西藏的地方行政机构
元在大理所在地设立云南行省
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互关系中,战争和冲突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文化的互补和民族交融。元脱脱《辽史》中:“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大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关于以下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该材料反映辽的胡汉分治的行政管理
该材料反映契丹族的服饰采用汉、国两制并行
该材料从服饰的变迁看出契丹生活汉化的趋势明显,是民族交融的重要体现
该材料反映契丹服饰等级制的确定
1247年,阔端作为蒙古汗廷代表,萨班作为西藏地方代表,互相进行了一系列的磋商谈判活动,并就关键性问题达成共识。会谈的结果,产生了《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有关这次会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该会谈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重要见证
该会谈是元朝实现大一统的重要一步
该会谈标志着宣政院的成立
该会谈有利于蒙藏关系的发展和藏传佛教的传播
元朝为实现大一统先后灭亡政权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③④②⑤①⑥ B. ①②③④⑥⑤ C.②③①④⑤⑥ D. ①⑥②③④⑤
《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更为合理的解释是
元朝修筑的驿道、驿站、急递铺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唐的羁縻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元版图基本一致
元朝的地方统治措施使边疆管理更多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确定本节课内容在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本课是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2课也就是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按照教材目录看前三个单元阐述的历史学科知识基本都定位在中华民族从分裂走向统一,每一次的大一统都是更大程度地疆域的扩张和民族的扩张,而这一课就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并存和元朝最后实现的大一统,是这两个扩张的顶峰,或者说基本奠定现阶段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内涵。所以在这一课要重点突出这种位置。
2.根据一定的逻辑,确定本节课内容与别的内容之间、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本单元四课按时间顺序分述宋辽夏金元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本课正是承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了解辽夏金元的相关政治方面的统治,包括政权的建立和灭亡、相关政治制度的介绍、民族的交融等。
本课由以下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又涉及更细的知识点:
“辽与西夏”——辽夏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制度的建设,及与宋金等政权的关系;
“金朝入主中原”——金朝的建立、制度、灭亡;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的统一”——蒙古国和元朝的建立及对内统一对外扩张建立大一统和奠定中国最大版图的过程及维护大一统的措施和制度;
“元朝的民族关系”——元朝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交融的加强
各知识点编排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内容上看也基本是一个继承发展的关系。
3.确定本节课的关键问题,围绕关键问题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完成对本节课历史的解释。
本课教材少数民族政权比较多,知识点比较零散,我在基于课标要求下,在各知识点中找到一个关联点来重新整合教材,这个关联点即四等人制度,从四等人制度的质疑出发贯穿主要知识点。所以我的主线就是通过“四等人制度”历史概念的深度剖析来聚焦在这民族歧视背后对这时期各民族的交融和最后中华民族的形成的客观影响。而暗线就是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发展、制度建设及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和关系。
4.确定本节课内容比较适合发展哪方面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的在于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历史解释不仅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本节课我以四等人制度为切入口,设计问题、引发质疑,迸发历史思维碰撞的火花,发觉学生的活度,通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元朝四等人制度进行深刻剖析和认知,来使学生对历史事物能够树立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同时对教材的重新编排整合教材实现本课历史教学的知识目标。本课通过这样的设计以历史解释为核心统筹其他四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立场看法探讨元朝四等人等制度对民族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客观也是推动了民族的融合和发展,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唯物史观);通过以大量的补缺型史料为依据对元朝四等人制度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史料实证是历史解释的主要手段);通过历史年表和政权分布图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对史事准确的理解和分析(时空观念);学习和探究有现实价值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家国情怀),这一过程经历从知识层面提升到能力层面,从被动接受提升到主动认知,从表层感受到深层体悟,最终把素养内化在心中。
二、教学目标
可以表述为:“通过……(学习活动),能够……(解决本节课设计的关键问题)”,意思说,该关键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哪方面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不断解决此类问题,有利于哪方面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就关键历史事实(四等人制度)以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水平划分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来全面剖析四等人制度,同时打破教材编排重新整合,将繁杂无序的教材内容赋予条理逻辑性展开,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落实和把握。所以我把问题解决的关键体现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要求,通过问题的设计有利于全面把握历史解释的内涵和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和途径,是将核心素养与新教材课堂教学的一次尝试。
三、情境创设与学习活动设计
1.创设历史情境
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
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上具体的人和事,它呈现出某个历史时期人们所处的实际情况,以及面对各种情况人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创设历史情境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引用已有研究成果;二是引用一手史料。
导入与历史情境:对同一个历史事实的陈述产生不同的解释,不仅包含陈述者的主观认识,还有就是基于对获取史料的解读,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全面地评判,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方法,力求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能力。
材料1
一、蒙古,亦称‘国人’。二、色目,包括……三、汉人,即黄河……四、南人,即长江……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1
材料2
“四等人”的划分进一步巩固了草原地区民族的蒙古化,蒙古汗国的出现对草原众多民族的蒙古化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元朝的持续统治和“四等人”的划分对草原民族的蒙古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助于蒙古各部的融合。
——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3第2期
材料3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及影响》
导入设计:四等人制度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到底我们该选择哪个评价好呢?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和史料给与学生认知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借由史料,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和方法的引导。
2.设计学习活动
向历史情境提问,引出历史问题(关键问题),并运用证据解答问题,完成对历史的解释。证据从历史情境、教材中提取。问题的解答体现本节课预设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助于本节课预设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形成。基于学情,在师生互动的部分环节设计预案。
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任务一:细看材料4,从人与国来看四等人制度的来源。
材料4
第一等人是蒙古人,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他们居于西域或者西藏甚至欧洲,对内地不致为乱,不构成威胁,正为元朝统治集团所需要。第三等人是汉人,汉人指的是淮河以北原金朝统辖区内的汉族人,以及被较早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还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第四等人是南人,南人是指最后被蒙古军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包括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南部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删改自余思璇《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
表格
政权
统治民族
存在时间
亡于
哪一等级
辽
西辽
契丹族
916??-1125
1124-1218
金
蒙古
西夏
党项族
1038-1227
蒙古
金
女真族
1115-1234
蒙古
吐蕃
藏族
-1247
招降于蒙古
大理
937??-1253
蒙古
北宋
汉族
960??-1127
金
南宋
汉族
1127-1279
元
蒙古
元
蒙古族
1206
1271-1368
明
问题设计1:四等人制度是哪四等人?
设计意图:把想当然的问题转换为具体问题落实,是解决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经常性问题(把“可能知道”当作“肯定知道”的意识和态度)的一种方法。要想有自己的判断,必须全面把握四等人制度。通过对史料的理解,对某一历史概念具体把握,通过“认一认”环节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转化到学会运用这一理解解答相关问题,这是对历史概念的深度解释和加强历史调动和迁移能力。
学习任务二:了解元(蒙古)对周边政权的吞并完成大统一是四等人制度的政治前提,并且对相关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材料5
若元, 则起朔漠 ,并西域,平西夏 ,灭女真 ,臣高丽, 定南诏 ,遂下江南, 而天下为一 。故其地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
——宋濂, 等.元史[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6
问题设计2:四等人制度来源于哪些“国”?
设计意图:引出当时只要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南宋)建立及发展。这一设计主要是基于主线(四等人制度)重新整合教材知识和脉络下的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依托史料,把四等人制度放在历史背景下区考查,同时这一设计侧重时空维度,从时空角度理解四等人制度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有助于时空意识的培养。
学习任务二:从成因看四等人制度的制定。
材料6
把色目人定为第二等是因为除了他们归附较早之外, 还帮着蒙古人进行了很多战争, 而且作战勇猛。……窝阔台、蒙哥与忽必烈伐金、伐宋时, 所用的兵多数是汉人。……因此金统治区的汉人作为元朝武装力量的重要部分, 为他们灭掉南宋也有汗马功劳, 被排在第三也属天经地义。
——全春花《元朝 “四等人制 ”概论》
材料7
忽必烈时代蒙古人主要还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所以文献记载:“鞑国地丰水草, 宜羊马 。” … …江南“地窄人稠 ,多为山水所占,大与中原不同, … …”色目人多从事商业活动 , 少数从事于畜牧和农耕 … …正是元代各族群在地域、经济上呈现出的多元差别 ,才客观上造成了四等人的划分 。
——李 翀《多角度解读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
问题设计3: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回答四等人制度的划分依据。
设计意图:补充史料通过四等人制度的划分依据来说明四等人制度实施政治的考量。这是还原和重现历史事实,是对四等人制度的理解,有助于历史地进行解释。
材料8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脱脱,等《辽史》
材料9
女真族建立金后,将全国的民族分成四等,《三朝北盟汇编》提到金朝“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问题设计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述四等人制度的历史渊源,并从中归纳辽、金、元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补充史料通过四等人制度的历史渊源来说明四等人制度实施政治的考量。这是还原和重现历史事实,是对四等人制度的理解,有助于历史地进行解释。
材料10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材料11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
问题设计5:基于上述材料,简析这些民族政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为实践四等人制度又采取了什么措施予以保障?
设计意图:主要依托两则补充型史料对“四等人制度”的实质是元朝巩固大一统统治,并非仅仅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从实施四等人制度展开对地方制度革新的谈论,有利于知识点的落实,承接过渡自然。
学习任务三:从行省制看四等人制度的实施。
材料12
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材料13
元代这样分省只服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的目的,这就必然要伴生许多弊端,一则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二是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三则行省地域过大,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与路之间不得不再设道一级监察区域,增加了管理层次。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问题设计6:为有效保证四等人制度的实施,元朝在地方建制上有什么创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这个创造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12了解汉唐宋元地方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又凸显辽阔疆域大一统的元朝以犬牙相入作为行省划分的基本原则来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又依托史料,全面辩证地看待行省制,又是对新概念历史解释诠释的一次尝试。
学习任务四:自己再看“四等人制度”
设计问题7:综合上述所学,能否用一句话为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定性?
设计问题8:综合上述所学,从四等人制度出发来看现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政策的共性和个性?(小组合作讨论)
设计问题9(延伸问题):元朝真有四等人制度吗?(结合材料14 “四等人制度”并没有出现在元明史料中,它最早的原型是清末咸丰三年(1853)魏源提出的“元朝中叶开始元廷在行政用人上人分三等”。然后是 1916 年箭内亘先生在《元代社會の三階級》论文中提出的“蒙古、色目、汉人三阶级”,接下来是 1934 年刊登屠寄《蒙兀儿史记》上正式提出了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的结论,且同时代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也采用了元代人分四等的说法,最后才是建国以来各主流史料刊登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杨晓光《对元代“四等人制度”说法来源的考辨》)
设计意图:其一,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本课对史料的不断层层解剖对“四等人制度”概念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定位,是学生运用自我学科能力尤其是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下的对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和解释;其二,从四等人制度引申到现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政策,放宽历史的视野、探寻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点调动、运用和迁移能力,有助于大历史观的形成。其三:通过史学争鸣,进行历史学习认知的进一步突破和提升,归纳历史学习的一般方法。
课件21张PPT。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从四等人制度看辽夏金元的统治材料一 一、蒙古,亦称‘国人’。二、色目,包括……三、汉人,即黄河……四、南人,即长江……此四阶级在政治上之待遇,显分优劣。汉人、南人不为正官。
——钱穆.国史大纲[M].商务印书馆,1991
材料二 “四等人”的划分进一步巩固了草原地区民族的蒙古化,蒙古汗国的出现对草原众多民族的蒙古化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元朝的持续统治和“四等人”的划分对草原民族的蒙古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更有助于蒙古各部的融合。
——李大龙《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3第2期
材料三 在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政策之后,不仅仅包括汉民族、每个民族之间的日常联系、通婚现象也比以往增加,对中华民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
——麻翠梅《浅析元朝“四等人制”政策的形成及影响》一、初看“四等人制度”争鸣民族分化、歧视民族交融第三等级
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第四等级第一等级第三等级第三等级第二等级第二等级二、细看“四等人制度” 第一等人是蒙古人,又分为两部分,一是与成吉思汗皇族的蒙古人;二是被称为迭儿勒勤的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他们居于西域或者西藏甚至欧洲,对内地不致为乱,不构成威胁,正为元朝统治集团所需要。第三等人是汉人,汉人指的是淮河以北原金朝统辖区内的汉族人,以及被较早征服的云南、四川两省人,还包括契丹、女真、高丽等族人。第四等人是南人,南人是指最后被蒙古军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各族人,包括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南部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
——删改自余思璇《浅析元朝法定四等人制的成因》思考1:哪四等人?思考2:四等人哪里来?政治前提政治前提:蒙古崛起,逐步灭掉并存分裂的政权,完成全国的大统一。【铁木真(大蒙古国)、忽必烈(元朝)】材料四 若元, 则起朔漠 ,并西域,平西夏 ,灭女真 ,臣高丽, 定南诏 ,遂下江南, 而天下为一 。故其地北逾阴山, 西极流沙,东尽辽左 ,南越海表 。”
——宋濂, 等.元史[ M] .北京:中华书局, 1976西辽
1218西夏
1227金
1234南宋
1279东海海南河黄大江江龙黑斡难河鄂嫩河大翰耳朵中都临安中兴银川北京杭州温都尔汗西南金部等蕃吐南京蔡州襄阳长江开封厓山蒙古军进攻金、西辽、西夏、大理路线元军进攻南宋路线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契丹国/辽公元916-1127,亡于金耶律阿保机
契丹族
上京
南北面官制
澶渊之盟
战和,和为主
西夏1038-1227,亡于蒙李元昊
党项族
兴庆府基本模仿北宋,但保留有一套番号官称先战后和,订立和约宋夏和议向金称臣,但保持事实上的独立辽女 真金1125年 西夏北宋金公元1114-1234,亡于蒙完颜阿骨打上京、燕京基本沿袭唐宋,但保留猛安谋克制金世宗(大定之治)1125灭辽1127灭北宋1127年 公元1127-1279,亡于元赵构应天府
临安府南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思考3:为什么实施四等人制度?材料五 把色目人定为第二等是因为除了他们归附较早之外, 还帮着蒙古人进行了很多战争, 而且作战勇猛。……窝阔台、蒙哥与忽必烈伐金、伐宋时, 所用的兵多数是汉人。……因此金统治区的汉人作为元朝武装力量的重要部分, 为他们灭掉南宋也有汗马功劳, 被排在第三也属天经地义。
——全春花《元朝 “四等人制 ”概论》
材料六 忽必烈时代蒙古人主要还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所以文献记载:“鞑国地丰水草, 宜羊马 。” … …江南“地窄人稠 ,多为山水所占,大与中原不同, … …”色目人多从事商业活动 , 少数从事于畜牧和农耕 … …正是元代各族群在地域、经济上呈现出的多元差别 ,才客观上造成了四等人的划分 。
——李 翀《多角度解读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1)据材料五、六,简述四等人制度的划分依据?内附早晚、建国功劳大小、生产方式不同(因俗而治)必要性史料七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脱脱,等《辽史》
史料八 女真族建立金后,将全国的民族分成四等,《三朝北盟汇编》提到金朝“先女真,次渤海,次契丹,次汉儿。”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2)据史料七、八,指出四等人制度的历史渊源?并概括归纳辽、金、元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辽(南北面官制度)民族等级(优待本民族)、因俗而治历史渊源特点金(猛安谋克制)元:四等人制度可能性史料九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想控制统治范围内的各个民族,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区别对待各民族,使其互相牵制,以使统治民族坐收渔利。“四等人”制是统治技巧的表现之一,差异对待,最终省时省力地巩固自身统治。
——鲁玉《试论元代“四等人”制》
材料十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3)基于上述材料,简析这些民族政策的实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巩固其大一统的其他措施有哪些?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实质:行省制措施:1、汉唐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拓展?
2、与汉唐清时期疆域相比,元朝疆域有什么特点?
唐:1200多万平方公里元:2100多万平方公里清:1200多万平方公里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西汉:550多万平方公里地方:行省制中书省包括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地方基础设施完善:驿道、驿站、急递铺材料十一 元代行省幅员过于辽阔,即使小省也有数十万平方公里之巨,而且行省长官握有军、民、财政大权,加之行政区划层次既多又复杂,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
材料十二 元代这样分省只服从中央集权统治这个唯一的目的,这就必然要伴生许多弊端,一则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二是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三则行省地域过大,于和平时期的行政管理很不方便,省与路之间不得不再设道一级监察区域,增加了管理层次。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4)根据材料十一,指出汉、唐、宋、元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并概括元朝地方划分原则与前朝的明显不同?
(5)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的利与弊?郡、道、路、省
不同:从山川形便为主到犬牙交错为主利: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弊: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管理层次等辽:南北面官制度契丹人汉人为主,也有契丹人但穿汉服金:猛安谋克制度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是女真民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包括五个内容:(1)职官的代称(2)军队编制的两级单位(3)地方行政组织的两级单位(4)户制(5)世袭爵衔。
特权:①作为地方行政单位,猛安相当于防御州,高于刺史州;谋克相当于县,但地位高于县②作为一种官职与爵衔,猛安与谋克均可世袭③担负着率兵打仗和掌管生产、征收赋税等多种职能。因俗而治“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十九大三、再看“四等人制度”1.定性:寻找关键点、补充完整、连词成句2.知识迁移:综合上述所学,从四等人制度出发来看现代中国的边疆民族政策的共性和个性?(小组合作讨论) 四等人制度是元朝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和国家大一统需要的一项民族政策。优待蒙古贵族和维护国家统治为主,民族歧视和压迫为次,客观上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和交融,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少数民族优待、因俗而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元朝真有四等人制度吗?材料十三 “四等人制度”并没有出现在元明史料中,它最早的原型是清末咸丰三年(1853)魏源提出的“元朝中叶开始元廷在行政用人上人分三等”。然后是 1916 年箭内亘先生在《元代社會の三階級》论文中提出的“蒙古、色目、汉人三阶级”,接下来是 1934 年刊登屠寄《蒙兀儿史记》上正式提出了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的结论,且同时代的《元代社会阶级制度》也采用了元代人分四等的说法,最后才是建国以来各主流史料刊登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
——杨晓光《对元代“四等人制度”说法来源的考辨》3.历史学习认知:经过本课学习,你对学习历史现象(人、事、物等)有一个怎样的认识?①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②置于当时历史背景下进行评述③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意义
史实是确定的,但围绕史实的解释是主观的,可能是多元的。
多元解释体现了历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供历史学习更多的视域和维度。
对于多元解释,并不一定都要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因为多元并不等于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