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双基训练金卷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双基训练金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29 21:22:09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地 理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1-2题。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08
75.52
氧(O2)
20.94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B.占大气成分的99%
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变动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
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
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
B.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
C.大气中的臭氧可以减少红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D.大气组成成分比例不会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改变
4.地球大气层,一般随高度增加(  )
A.气温降低 B.气压升高
C.密度减小 D.湿度增大
5.北京飞往美国华盛顿的飞机,升空20分钟后遇到雷雨天气,此时飞机应(  )
A.迅速进行迫降
B.不断降低飞行高度
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万米以上高空
2017年8月28日,遥感卫星17号从酒泉发射升空。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遥感卫星17号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7.下列有关Ⅰ、Ⅱ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是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现象
D.在Ⅱ层中沐浴阳光时不会损伤皮肤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10.我国发射的“神舟”飞船的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图所示实验。完成11题。
1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温室效应
B.地转偏向力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昼夜长短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目前中国大气污染比较严重,雾霾天气几乎常态化。下图甲是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雾霾天气对大气的受热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雾霾天气会使图乙中的(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1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据此回答14~16题。
14.多云阴雨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因为大气的(  )
A.吸收作用强 B.反射作用强
C.散射作用弱 D.保温作用弱
15.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辐射作用
16.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主要是因为(  )
A.大气吸收作用 B.大气反射作用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折射作用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7~18题。
17.图示(  )
A.时间为白天 B.山谷气温较高
C.山谷易降水 D.山坡气压较高
18.下列现象的产生与热力环流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山区气温低 B.山区气温高
C.山区多夜雨 D.山区降水多
读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气温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完成21~23题。
21.关于图示气压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低压 B.乙—高压
C.丙—鞍 D.丁—低压
22.图示虚线处有(  )
①2条低压槽 ②4条低压槽 ③2条高压脊 ④4条高压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3.A处的气压值最可能为(  )
A.1 012 hPa B.1 014 hPa
C.1 016 hPa D.1 018 hPa
下图示意某地等压线(单位:hPa)分布。读图,完成24~25题。
24.若此图表示北半球高空同一水平面,则甲点稳定风向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5.若此图表示南半球近地面同一水平面,则甲点稳定风向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C层中有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_ 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3分)
(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 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2分)?
27.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相关。(4分)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4分)
28.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4分)
(2)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6分)
29.图一和图二为风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代表近地面的图是________,代表高空的图是________。(2分)
(2)判断图一中箭头的含义。(4分)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3)图一中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2分)
(4)图一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2分)
(5)判断图二中箭头的含义。(3分)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6)图二中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位于________(南或北)半球。(2分)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地 理(一)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ABACD 6-10 CDBDC 11-15 CBCBA
16-20 CACAD 21-25 BBBDC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
(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显著
(3)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波
(4)对流 平流
【解析】
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示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题,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第(3)题,太阳活动时,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第(4)题,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是改变了CO2和O3这两种大气成分的比例,其中CO2集中在对流层,O3集中在平流层。
27.
【答案】
(1)晴夜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丙
(2)白天多云,云层反射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3)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乙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乙表示地面辐射、丙表示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间,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霜冻,与丙有关。第(2)题,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比晴天强,气温低,与甲有关。第(3)题,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越高,获得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即与乙有关。
28.
【答案】
(1)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高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2)不合理。工厂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或卫星城排出的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解析】
第(1)题,热岛效应的形成,主要与城市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排放的热量多、城市通风散热条件差有关。
第(2)题,甲处位于城郊热力环流圈以内,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不合理。
29.
【答案】
(1)图一 图二
(2)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3)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4)斜交 北 
(5)地转偏向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6)平行 南 
【解析】
图一有四个箭头,为近地面图;图二有三个箭头,为高空图。①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有一夹角,为风向;③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相反,为摩擦力。B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A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C与等压线平行,为风向。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地 理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下图示意近地面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分布状况。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箭头对应的力中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的是(  )
A. a B.b
C.c D.d
2.如果图示现象为近地面AB两地热力环流引起,当两地冷热差异增大后,形成风的原动力会(  )
A.增大 B.先小后大
C.减小 D.先大后小
3.关于图中A点和B点两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处风力大于A处
B.B处水平气压梯度小于A处
C.A处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AB两处地转偏向力都平行于等压线
4.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C.调节气温、改善城市小气候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自由落体运动。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题。
5.关于大气垂直分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对流层 B.②—电离层
C.③—平流层 D.④—臭氧层
6.鲍姆加特纳起跳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7.鲍姆加特纳在降落过程中,气温(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降低再升高 D.先升高再降低
2017年9月8日,在俄罗斯阿德勒上空,一架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三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海面,飞机在极其危险的距离内躲过了这股自然之力,平安飞越该区域,成功着陆。据此回答8~9题。
8.飞机与龙卷风狭路相逢时,飞机正位于地球大气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高层大气
9.该飞机在下降过程中,周围大气整体温度变化正确的是(  )
A.逐渐下降 B.逐渐上升
C.先上升后下降 D.先下降后上升
读北半球1月份和7月份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回答10~12题。
10.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纬度的增加而升高
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C.顶部极地气温比热带地区低
D.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
11.在平流层底部,冬季最高气温出现的区域为(  )
A.0°~10°N B.40°N~60°N
C.70°N~90°N D.60°N~80°N
12.对流层上部气温的垂直递减率远比下部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运动
C.地面状况 D.热量来源和空气密度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国农民常进行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秋冬季节,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据此完成13~15题。
1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温、保湿、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  )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北地区 D.西北地区
15.秋冬季节,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用人造烟雾防御霜冻的原理是烟雾(  )
A.比周围空气温度高,阻挡冷空气
B.能反射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C.能增强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
D.能阻止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读北半球某地区的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若①②③④处的气压分别为P1、P2、P3、P4,则(  )
A.P1C.P2=P4 D.P3>P4
17.下列对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M处温度较N处高 B.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C.气流a自东向西运动 D.d处盛行上升气流
下图中曲线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示状态下,在近地面同一高度上,有关三地气温和气压的比较,正确的是(  )
A.水库气压最低 B.林地气压高于裸地
C.水库气温最低 D.裸地气温高于林地
19.下列有关此图近地面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水库流向裸地
B.由裸地流向水库再流向林地
C.由水库流向林地
D.分别由裸地和林地流向水库
读图示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20~21题。
20.图中甲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南风 D.西南风
21.不考虑地面状况,图中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读世界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22~24题。
22.此时,甲、乙两地气压差可能为(  )
A.20 hPa B.25 hPa C.30 hPa D.35 hPa
23.此时,丙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24.此时,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差别大,其主要原因是(  )
①甲地等压线比乙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②乙地等压线比甲地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③甲地位于海洋,摩擦力比乙地小 ④甲地位于陆地,摩擦力比乙地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读图完成25题。
25.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大约是(  )
A.2~3时 B.6~7时
C.14~15时 D.21~22时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4道题,共50分。
26.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图中________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试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A层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
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主要在________(填字母)层顶部被________所吸收。(2分)
(5)适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
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7.读“大气的热力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1分)
(1)图中甲表示_______________ ,乙表示_______________ ,丙表示_______________,丁表示_______________ 。?(4分)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请解释原因。(3分)
(3)请用地理原理解释“高处不胜寒”。(4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材料一 风能是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1情况时,应出现于图2中的______(时段)。?(2分)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1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填“变大”或“变小”)。?(2分)
(3)试在材料二图1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4分)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3分)
2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4分)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气温和气压均发生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
(1)据气压分布判断图示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5分)
(2)从风向、风速、风的性质等方面比较①②两地风的不同特点。(6分)
(3)甲、乙、丙、丁四地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3分)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双基训练金卷
地 理(二)答 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CAAAA 6-10 BCABD 11-15 BDADC
16-20 DBADA 21-25 BCDDD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
【答案】
(1)① 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2)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3)A 水汽、尘埃多;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4)B 臭氧
(5)B 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解析】
第(1)题,根据近地面气温和气温垂直变化特点判断。
第(2)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对流层高度越低。
第(3)题,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集中了大部分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第(4)题,平流层中含有臭氧,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
第(5)题,B层为平流层,空气以水平流运动为主,大气透明度高,适合高空飞行。
27.
【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散射
(2)晴朗的夜间少云,(1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1分)气温下降快。(1分)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2分)海拔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2分)
【解析】
第(1)题,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甲指向地面,表示太阳辐射,乙从地面指出,表示地面辐射,丙从大气辐射指向地面,表示大气逆辐射,丁表示另一种削弱方式即散射。第(2)题,据大气的保温原理可知,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气温低,因此出现霜冻。第(3)题,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而海拔高的地方,获得的地面辐射少,因此气温低。
28.
【答案】
(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4)如下图。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温度越高,气压越低;温度越低,气压越高。读图1可知,此时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海洋的气压高于陆地,则气温低于陆地,对比图2可知为8~16时。
第(2)题,风变小了即风力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故风力变小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变小,反映在材料二的图1中即a、b之间气压差变小,故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变小。
第(3)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材料二中图1a处气压低,b处气压高,即可画出热力环流。
第(4)题,由图中风向可知,b处气压高于a处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b指向a,图示风
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右偏形成,故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29.
【答案】
(1)冬季。(1分)冬季陆地降温幅度大,气温低,陆地上形成高压;(2分)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高,海洋上形成低压。(2分)
(2)从风向上看,①地吹偏北风,②地吹偏南风。
从风速上看,①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风速慢;②地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速快。
从性质上看,①地风寒冷干燥,②地风温暖湿润。
(3)乙 (1分)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1分)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力大。(1分)
【解析】
第(1)题,由题意可知此时陆地气压为高压,可知陆地气温低,所以是冬季;海洋此时为低压,对应气温较高,综上为冬季
第(2)题,根据画风向的步骤可知①地吹偏北风,②地吹偏南风。
①②两地等压线间距不大,但是①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风速慢;②地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风速快。
从性质上看,①地从高纬吹响低纬,风寒冷干燥,②地从海洋吹响陆地,风温暖湿润。
第(3)题,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判断乙最密集,所以乙地风力最大。且位于海洋上摩擦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