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共20张PPT+1个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共20张PPT+1个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30 12:05:56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楚汉之争(前206——前202) 刘邦胜出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学习目标1、说出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2、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和结果;知道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3、感受汉初统治者勤政爱民、生活简朴的精神。一、西汉的建立1、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公元前202年长安刘邦(汉高祖)第一篇章 白手起家举步艰【材料研读】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况?境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秦的暴政、
长期战乱造成的。小组合作探究: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案治理国家?并说明理由汉高祖:今朕已得天下,然面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等困难,不知何种政策治理天下?
大臣甲:大王莫愁。本臣认为对刁民使用强政,严刑酷法,严加管理,使天下太平。
大臣乙:施暴政,天下更乱!秦亡就是教训。所以要休养生息,方能缓和农民反抗,终能使大业长存。背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亡的教训朝堂议事第二篇章 休养生息奠基础休养生息政策:
  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以达到稳定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名词解读”自主探究: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材料一:“兵皆罢归家”。诏曰:“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伍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材料三:“农,天下之本……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1、“兵皆罢归家”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3、重视农业生产,鼓励耕织汉惠帝刘盈汉初皇帝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结果: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汉景帝 汉文帝第三篇章 文景之治促发展又该如何治理国家呢?三、文景之治措施1、以农为本2、“以德化民”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前后“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自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史记·平淮书》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三、“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启示:成由俭、败由奢;得民心者得天下贫弱的汉朝走向了兴盛,强大的秦朝却很短命。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呢?从“强”秦的短命与“弱”汉的兴盛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秦始皇陵兵马俑汉景帝阳陵第四篇章 以史为鉴明得失课堂小结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时间、都城)休养生息政策(背景、措施、结果)“文景之治”(措施、含义)1、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巩固检测C2、今天我们强调要以“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武帝时期
D.光武帝时B3、“文景之治”这一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④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稳定 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进行统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A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