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案(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案(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30 09:59:47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按照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有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3.太阳辐射是地球光和热的主要源泉,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4.太阳活动释放大量的物质和能量,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给人类活动带来很多不利影响。
5.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6.地球的演化历史可分为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新生代是人类诞生的时代。
7.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8.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天文仪器、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宇宙、太阳、地球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宇宙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天文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
《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天文学类专业大学排名
排名
学校名称
星级
1
南京大学
★★★★★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3
北京师范大学
★★★
4
北京大学
★★★
5
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观察、识别、描述天体特征,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能够描述地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尺度中的位置。【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天体系统层次,说明不同天体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4.树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宇宙观。【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2)常见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
基本天体
(3)请把常见天体及其特点连起来  
[易误辨析]
2.天体系统
(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知识清单二 行星地球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八颗行星
(2)运动特征
(3)普通性:从距日远近、自身的体积、公转方式来看,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
(2)两大条件
①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自身条件
探索宇宙奥秘
2019年4月10日,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这一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10余年、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视觉证据,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极端条件下仍然成立。黑洞是天体。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各恒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关系,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生命“宜居带”
提示 “宜居带”(habitable zone)其实就是指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一范围内具有适宜的温度,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因此如果一颗行星恰好落在这一范围内,那么它就被认为有更大的机会拥有生命或至少拥有生命可以生存的环境。
任务清单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情境探究
[情境] 英仙座流星雨最早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公元36年的中国史籍中。英仙座流星雨已被观测了近2000年,每年的夏天几乎都有它的观测记录,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2018年流星雨极大时间在8月13日14:00~18:00。极大时一个小时可以出现30~60个流星。在灯光干扰少的空旷地,仅凭肉眼就能看到美丽的流星雨。
[探究] (1)英仙座的流星体和地面上的陨石是天体吗?为什么?
(2)大陵五是英仙座内一颗明亮的恒星,大陵五及其周围的行星是否构成了天体系统?
提示 (1)①流星体是天体。流星体运行在太空中,存在于大气层外,因而是天体;②陨石不是天体。陨石是流星体未燃烧尽落在地球上的物质,而不存在于大气层以外,所以陨石不是天体。
(2)大陵五及其周围的行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天体系统。
素养凝练
1.“三看法”判断天体
2.“四看法”判断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单个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内部,质量较小的天体围绕质量较大的天体公转。如果某些天体只相互吸引达不到绕转的程度,就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素养应用
例1:(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儿时的童谣:“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
(1)你能说出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分别是哪类星体吗?
(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有哪几级?
提示 (1)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
(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任务清单二 生命存在条件分析
情境探究
[情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一项重大发现:天文学家发现迄今最接近“另一个地球”的系外行星——Kepler 452b。Kepler 452b位于距离地球1 400光年的天鹅座,直径比地球大60%,所处位置允许拥有液态水。它围绕的母恒星与太阳非常类似——温度相近、直径比太阳大10%、亮度高20%、年长15亿岁。Kepler 452b到这颗恒星的距离,也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比较相近。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1)推测系外行星——Kepler 452b可能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有哪些?
(2)推测系外行星——Kepler 452b可能存在生命的内部条件有哪些?
(3)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构想,要想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方面的问题?
提示 (1)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光照。
(2)温度适宜,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3)①解决昼夜温差大的问题,控制合适的温度;②寻找或解决生存用水问题;③通过氧气的制造和存储运输,保证氧气的供应。
素养凝练
1.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球具备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这与其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有密切关系。
(1)安全的宇宙环境
(2)有利的自身条件
主要是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条件类型
地球具备的条件
对生命起源的意义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周期适当,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保持在15 ℃左右,且温度变化不剧烈
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使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经过漫长演化,形成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
氮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是维持生命的必需物质
液态水的存在
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使地内水体形成水汽逸出,冷却后降落,在低洼处汇聚,形成原始海洋,孕育生命
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
2.“四看”分析行星存在生命的思路
素养应用
例2:(人地协调观)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设想在距离地球50万亿千米(5.29光年)的地方有一颗存在生命物质的行星。有一天,地球上某太空信息接收站收到了该行星发来的求救信号。
(1)有人看到材料中的信息后悲观地说:“我们不用给X星球上的居民发信号了。”他为什么这样说?(提示:信息用电磁波传递,速度为光速,约为30万km/s)
(2)若X星球上真有地外文明,那么该星球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提示 (1)因为X星球距离地球约5.29光年,信息从该星球传到地球已用了5年多的时间,当地球上的信息传到该星球时,时间已是10年以后了,那时该星球已经毁灭。
(2)该星球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宜的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
2.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4.分析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课堂学业达标
2017 年 11 月,欧洲南方天文台在距离地球 11 光年处观测到一颗可能存在生命的太阳系外类地行星“Ross 128b”。下图为“Ross 128”恒星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 1~2题。
1.与行星“Ross 128b”所在恒星系统级别相同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Ross 128b”行星可能存在生命,不是因为(  )
A.表面平坦开阔
B.质量和体积适中
C.与恒星距离适中
D.运行轨道比较稳定
解析 第1题,“Ross 128”为恒星,“Ross 128b”是它的一颗行星,属于一个恒星系,与太阳系同级别。第2题,行星表面形态不是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
答案 1.B 2.A
2017年2月23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e、f、g位于宜居带内。下图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TRAPPIST-1系统”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4.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是因为(  )
A.与TRAPPIST-1距离适中
B.天体表面平坦
C.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
D.有肥沃的土壤
解析 第3题,TRAPPIST-1是一颗恒星,周围有类地行星,所以其级别与太阳系相同。第4题,7颗类地行星,只有e、f、g位于宜居带内,可判断“宜居”的原因是距离恒星远近适中。
答案 3.B 4.A
5.下图示意太阳系八颗行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G    、A    、H    。
(2)写出与地球相邻的两颗行星的代表字母:    、    。
(3)小行星带位于    和    (填字母)轨道之间。
(4)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    向    ,而且轨道面几乎在    ,它们        ,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5)行星H与地球相比,不能产生生命物质条件最主要的原因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天王星 水星 海王星
(2)B D
(3)D E
(4)西 东 同一平面上 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5)距日太远,温度太低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右图为“局部天体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2.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
A.火星 B.月球
C.金星 D.土星
3.图中地球是(  )
A.地月系的一颗卫星 B.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C.银河系的一颗恒星 D.总星系的一团星云
解析 第1题,图中中心天体是太阳,围绕恒星太阳运转的是行星,组成一级天体系统。围绕行星运转的是行星的卫星,组成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级别有二级,B对。A、C、D错。第2题,图中的天体M应是位于地球轨道内,属于地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结合选项,天体M可能是金星,C对。火星、土星是地外行星,A、D错。月球是卫星,不是行星,B错。第3题,图中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B对。地球是行星,不是卫星,A错。不是恒星,C错。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因距离太远,看上去模糊一片,像云一样,D错。
答案 1.B 2.C 3.B
下图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代号为“开普勒—22b”的行星所处恒星系统与太阳系比较的假想图,“开普勒—22b”行星距地球约600光年。读图回答4~5题。
4.“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5.位于“宜居带”的“开普勒—22b”行星应(  )
A.有肥沃的土壤 B.有适宜的温度
C.表面比较平坦 D.接受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
解析 第4题,“开普勒—22b”与地球相距约600光年,其距离大大超过了太阳系的范围,但在银河系的范围之内,因此“开普勒—22b”行星所处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第5题,由图可知,“开普勒—22b”行星在所属恒星系中的位置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相似,因而应有适宜的温度,位于“宜居带”。
答案 4.C 5.B
2017年9月5日是“旅行者一号”深空探测器发射40周年纪念日。目前,它已经离开太阳系,正飞向其他恒星系。读“旅行者一号”飞行轨道图,完成6~7题。
6.“旅行者一号”现在已进入的天体系统位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7.“旅行者一号”从地球飞离太阳系过程中肯定没有经过(  )
A.水星和金星公转轨道 B.水星和火星公转轨道
C.木星和土星公转轨道 D.火星和木星公转轨道
解析 第6题,据材料“它已经离开太阳系,正飞向其他恒星系”,排除A、B。银河系包含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因此“旅行者一号”飞向的其他恒星系属于银河系,C正确。第7题,水星和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之内,因此“旅行者一号”从地球飞离太阳系过程中肯定没有经过。A正确。
答案 6.C 7.A
读表格中的数据,完成8~9题。
行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8.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9.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8题,液态水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和地球适宜的温度有关的条件是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以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第9题,火星与地球相比,自转周期长度以及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相似。
答案 8.A 9.C
2017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确认开普勒-90星系(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存在第八颗行星“开普勒-90i”,现位于第三轨道。研究发现,开普勒-90星的体积和质量比太阳略大。读开普勒-90星系和太阳系对比图,完成10~11题。
10.开普勒-90星系是(  )
A.太阳系 B.恒星系
C.行星系 D.河外星系
11.有关开普勒-90星系的叙述,可信的是(  )
A.开普勒-90i表面温度比地球高
B.有地外生命物质存在
C.与太阳系轨道交织但运行安全
D.靠吸收太阳光而发热
解析 第10题,银河系的短半径约2.5万光年,太阳系半径约3.4光年,开普勒-90星系距离地球约2 545光年,不在太阳系,A错。仍在银河系,不在河外星系,D错。有行星围绕公转,属于恒星系,B对。行星系是由行星与卫星组成,C错。 第11题,开普勒-90星系的体积、质量比太阳略大,开普勒-90i轨道距开普勒-90星比地球距太阳近,表面温度比地球高,A可信;温度高,不适宜生命存在,应没有地外生命物质存在,B不可信;与太阳系轨道相距很远,无交织,C不可信;不吸收太阳光,开普勒-90星本身能发光、发热,D错。
答案 10.B 11.A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读太阳系部分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太阳成为太阳系中心天体的原因是什么?(3分)
(2)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称为类地行星的是    、    、    、    ;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    ;卫星数目最多的是    ;体积与质量都最大的星是    ;没有卫星的行星是    、    。(填字母)(9分)
(3)八颗行星公转运动的“同向性”特征是指都绕太阳        运动;“近圆性”特征是指沿着    的轨道绕日运动;“共面性”特征是指轨道几乎在    上。(3分)
(4)图中D和E轨道之间有众多    ,其运动特征基本上也体现出    、    、    等特点。(4分)
(5)图中未体现出的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或大行星)运动的一种天体是    。(1分)
解析 太阳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引力中心和运动中心,八颗行星都围绕其进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的共同特征。
答案 (1)太阳是太阳系的质量中心、引力中心和运动中心。
(2)A B C D B E E A B
(3)自西向东 近圆形 同一平面
(4)小行星 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
(5)彗星
13.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时,许多学校的学生亲手制作了太阳系的模型(下图)。下表显示了“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
行星
距太阳(万千米)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赤道半径(千米)
有无光环
水星
5 791
0.05
0.056
2 440

金星
10 821
0.82
0.856
6 050

地球
14 960
1.00
1.00
6 378

火星
22 794
0.11
0.15
3 395

木星
77 833
317.94
1 316.00
71 400

土星
142 940
95.18
745.00
60 000

天王星
287 099
14.63
65.20
25 900

海王星
450 400
17.22
57.10
24 750

(1)据资料,可以描述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是         ,         。(4分)
(2)利用图表资料,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存在天体”的原因。(8分)
(3)请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评价该学生的作品,并提出修改建议。(8分)
解析 第(1)题,位置描述主要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由材料可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地球周围的行星。第(2)题,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能量的来源,由表格材料可知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因此地球有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与大气成分;由图文材料可知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第(3)题,太阳系模型应反映出:①太阳系的构成与主要天体的位置:太阳、八颗行星、小行星带、彗星等;②八颗行星的运行方向;③公转轨道形状等。“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主要物理性质数据”除表中所示内容外,还应包括自转与公转周期、卫星的个数、平均密度等。
答案 (1)距离太阳14 960万千米 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第三颗行星 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答出两点即可)
(2)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获得适宜的光照和热量;太阳系中各行星几乎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沿着各自的公转轨道围绕太阳运行,为地球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优点:合理即可。不足:可以从行星大小、有无光环等结构特征以及与太阳距离、轨道形状、公转方向等角度描述,并提出相应修改建议。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下图示意离太阳最近的五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在图中绘出金星作为“启明星”时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并用文字标注“金星”和“地球”。(8分)
(2)扼要说明你这样绘图的理由。(8分)
解析 图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为逆时针方向,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
答案 (1)自内向外,第二条轨道为金星轨道,第三条轨道为地球轨道。说明:地球和金星可以画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但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2)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右侧为清晨。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它应该位于地球的右侧。
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观察化石标本,推测地质年代和古地理环境,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结合地球的演化历史,从大尺度区域科学认识地球上的海陆变迁。【区域认知】
3.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说明地壳与生命的演化过程。【综合思维】
4.通过地质史上的生物灭绝,认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层
(1)概念: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沉积岩地层特点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类。
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
②层内可能含有化石。
③同一时代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2.地质年代表
(1)划分依据: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
(2)时间单位:宙、代、纪。
(3)地质年代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生宙
古生代
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显生宙的开始,硬体生物大量出现
中生代
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
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知识清单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包括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生命演化
①冥古宙: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
②太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
③元古宙:蓝藻大爆发,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3)矿产:重要的成矿时期,如铁、金、镍、铬等矿藏。
2.古生代
(1)时间:早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和晚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2)海陆演化:早期地壳运动剧烈,后期形成联合古陆。
(3)生命演化
①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②晚古生代: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
③古生代末期: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
3.中生代
(1)时间: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大陆漂移。
(3)生命演化
①爬行动物时代。
②中后期开始向鸟类发展,小型哺乳动物出现。
③裸子植物在陆地上占主要地位。
④末期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 恐龙消失,标志着中生代结束
(4)矿产: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时间: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人类出现
(2)海陆演化:联合古陆最终解体,板块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
(3)生命演化: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出现人类。
(4)气候变化:第四纪时期,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
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提示 一般而言,各个地质时代所形成的沉积岩层,如同历史的“书页”一样,记录着岩层下老、上新顺序排列的地球发展历史。沉积岩中的化石保存着沉积岩形成的年代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信息,就好像是写在岩层里的“文字”一样,记录着地球发展的历史。
人类历史相对于地球历史只是短短的一瞬
如果把地球“有生以来”作为24小时,那么地球在0时诞生,6时以后才在海水中出现最原始的细胞,21时以后海洋中出现三叶虫,22时45分开始有恐龙出现,23时20分哺乳动物出现,直到23时59分,才出现了最早的猿人。
生命化学起源说
化学进化说认为,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在原始地球的自然条件作用下,从无机到有机、由简单到复杂,通过一系列化学进化过程,成为原始生命体。
任务清单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情境探究
[情境] 地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地层中还保存有各种化石,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恢复地球历史,确定地质年代。下图示意某地地层和化石状况。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为什么地点3缺失B层,有哪几种可能?
提示 当B层形成以后,地点3由于地壳运动而被抬升,地层B遭受风力强烈侵蚀,组成地层B的物质被搬运到别的地方;地层B形成后,地点3曾经成为河流,流水将组成地层B的物质搬运到别的地方,以后流水侵蚀作用减弱,继续沉积形成地层C;地层B形成后,气温下降,地点3被冰川覆盖,地层B被冰川侵蚀和搬运,气温回升后继续沉积形成地层C;地点3地处海滨,地层B被波浪侵蚀和搬运而缺失。
素养凝练
1.地层层序法确定沉积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层层序法就是根据地层下老上新的规律来确定其相对新老关系的基本方法。沉积岩形成后,如未经剧烈的变动,则下面的岩层较老,而上面的岩层较新,即有下老上新的规律。如下图, 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2.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素养应用
例1:(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在燕子石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过程?三叶虫是何时在地球上灭绝的?
提示 在燕子石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经历了地层的沉降和沉积过程。三叶虫在地球上灭亡的时间是古生代末期。
任务清单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情境探究
[情境] 古生物化石对研究古气候、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岩层中,该岩层还含有多种动植物化石。下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和龙鸟复原图。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
提示 可能生存在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周围有活火山喷发。
素养凝练
地壳与生命的演化



开始年代(百万年前)
主要事件
显生宙
新生代
第四纪
1.8
冰河时期;人类诞生
新近纪
23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
古近纪
65
被子植物繁盛,哺乳动物目崛起
中生代
白垩纪
99
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
侏罗纪
199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被子植物出现;裸子植物繁荣
三叠纪
251
恐龙出现,盘古大陆(泛大陆)形成
古生代
二叠纪
299
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
石炭纪
359
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荣;成煤期;爬行动物出现
泥盆纪
416
种子植物出现;两栖动物出现
志留纪
443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
奥陶纪
488
鱼类出现;海生藻类繁盛
寒武纪
54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前寒武纪(寒武纪之前的时期)
4 570
蓝藻繁盛→有核生物、多细胞生物出现
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地球形成→出现海洋
素养应用
例2:(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整个中生代都是恐龙的时代,它们是不可一世的霸主。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恐龙统统灭绝了,无一幸存,这实在是个谜。
中生代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呢?请你猜想一下可能的原因。
提示 对恐龙灭绝的解释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①陨星碰撞说;②气候变迁说;③大陆漂移说;④被子植物中毒说等。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地球的早期演化过程。
2.知道不同地质年代地层的典型化石。
3.理解化石在确定地质年代和恢复古地理环境中的意义。
4.知道地质时期重要的地壳运动、生物演化以及矿产形成的时代。
课堂学业达标
1.原始地球诞生于(  )
A.137亿年前 B.46亿年前
C.38亿年前 D.25亿年前
解析 原始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
答案 B
2.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新生代→古生代→中生代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解析 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答案 B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5题。
3.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    过程(  )
A.大气演化 B.化学演化
C.物理演化 D.生物演化
4.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爬行动物 B.真核细胞生物
C.原核生物 D.无脊椎动物
5.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3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4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第5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答案 3.B 4.D 5.C
6.下图是记录地球历史的“金钉子”。
你知道下列现象或生物分别出现在“金钉子”的哪段时间区域?
原始海洋形成于    ;
蕨类植物的繁盛和裸子植物的出现    ;
哺乳动物的出现    ;
恐龙生活的时期    ;
大气中氧气的出现和增多    ;
鱼类的出现和繁盛    。
答案 F C B B D C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2题。
1.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元古宙 D.显生宙
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解析 第1题,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的地质历史时期是元古宙。第2题,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答案 1.C 2.B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4.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早期。第4题,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在中生代。
答案 3.D 4.B
读中生代时期气候变化图,完成5~6题。
5.图示时期气候特点是(  )
A.暖湿 B.冷干
C.暖干 D.冷湿
6.图示时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A.原始鱼类 B.两栖类
C.三叶虫 D.恐龙
解析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与现代相比,中生代的平均降水量少,平均温度高。故选C。第6题,恐龙在中生代末期大规模灭绝。
答案 5.C 6.D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8.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的含量上升
B.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蓝藻出现在35亿年前。第8题,O2的含量上升,CO2的含量波动较大。
答案 7.A 8.A
9.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
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
解析 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止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答案 B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11.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解析 第10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11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答案 10.B 11.C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生物的进化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的进化具有不可逆性。
(1)试将下列动物按生物发展阶段由低级到高级排序。(7分)
①无脊椎动物 ②鱼类 ③单细胞动物 ④人类 ⑤爬行类 ⑥哺乳动物 ⑦两栖类
(2)把下列生物(最初出现)的字母代号填入表中相应的地质年代中。(8分)
A.裸子植物 B.海生藻类 C.被子植物 D.人类 E.爬行动物 F.鱼类 G.哺乳动物 H.两栖动物
前寒武纪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答案 (1)③①②⑦⑤⑥④
(2)前寒武纪——B 古生代——AEFH 中生代——CG 新生代——D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从时间尺度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阶段。地质时期的气候,是指距今1万年以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下图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图。
(1)地质时期经历了三次大冰期分别是:    、    、    。(6分)
(2)就冷暖状况而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时间较长的是    。(3分)
(3)就干湿状况而言,新生代就要以    期为主。(3分)
(4)恐龙灭绝时期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元古代末期 古生代末期 新生代末期
(2)温暖期 (3)湿润 (4)干暖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降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上海一中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2分)
(2)考察工具准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    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较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    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    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区应为    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    。(10分)
(4)考察结论: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至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    环境向    环境的演变。(6分)
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    (抬升、下降、水平)运动。(2分)
解析 解答该题应从掌握地球演化、化石与地层的关系、古生物环境的特征及其成因等基础知识入手,通过理解所反映的相关古生物化石的内容,针对性地解答各小题。解决该题的关键应抓住以下几点:(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质构造及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2.能够解释不同区域太阳辐射强弱差异的原因。【区域认知】
3.能够合理描述和解释太阳活动,并说明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能够运用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说明相关的一些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知识清单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的现象。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易误辨析]
(1)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一定丰富,气温一定高?
提示 这种说法不正确。如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尘埃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热量很少,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很微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2)阴天没有太阳辐射?
提示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和天气状况没有关系,只不过阴天的时候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大,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较少。
3.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光、热资源。
(2)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等。条件:光照充足靠近消费市场
知识清单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图中A层是日冕层,B层是色球层,C层是光球层。
2.太阳活动概况
(1)概念:太阳大气的变化。
(2)主要类型:
类型
位置
现象
意义
太阳耀斑
B
增亮斑块
剧烈太阳活动现象
太阳黑子
C
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标志
日珥
B
高速带电粒子流
剧烈太阳活动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
A
高速带电粒子流
规模最大、程度最剧烈的太阳活动现象
(3)周期:约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为什么我国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太阳辐射丰富?
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夏季白昼长,日照时间长。
太阳能光热电站
太阳能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聚集产生的热能制造出的蒸汽,利用蒸汽推动发电机运转产生电能。强光、高热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极光
极光产生的时间=日地距离÷带电粒子速度。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作用,偏向极地高空,使高层空气电离,产生极光。由于极光比较暗淡,白天会被阳光淹没,因此极光只有在夜间才能看到。
任务清单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蜀犬吠日”出处于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意思是说屈原曾经作赋说:“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我过去所说庸和蜀地以南的地区,经常下雨,很少见到太阳,太阳一出来,狗便狂叫不止。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结合材料请说出“蜀之南,恒雨少日”的原因。
提示 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太阳辐射少。
素养凝练
1.太阳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能源
2.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1)全球的太阳辐射分布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总体分布特征如下:
①空间分布
②时间分布: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素养应用
例1:(人地协调观)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太阳为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能源,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上述人类所利用的能源来自太阳辐射的有哪些?并说明理由。
提示 汽车用的石油和煤球炉中的煤是古代生物固定的太阳能,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不是来自太阳能。任务清单二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情境探究
[情境] 科学家道格拉斯经过观察发现,树木年轮的宽窄变化具有11年周期。他从美国、英国、挪威、瑞典、法国和奥地利等国广泛搜集粗大的树木样本进行分析,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发现给道格拉斯带来了喜悦,也给他增添了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木年轮有规律的变化呢?研究了好久,他终于茅塞顿开,太阳黑子数不是有11年变化周期吗?他把树木年轮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一对比,两种变化居然相同!下图为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说明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原因。
提示 关系:当太阳黑子数增多时,温带乔木年轮宽度增大;当太阳黑子数减少时,温带乔木年轮宽度减小。原因:太阳黑子数增多,温带乔木年轮宽度增大,树木生长快,说明降水量大;太阳黑子数减少,温带乔木年轮宽度减小,树木生长慢,说明降水量小。
素养凝练
太阳活动及其影响
人类能够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它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不同的大气层上发生的太阳活动类型不同,其特征及对地球的影响如下所示:
素养应用
例2:(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7月22日至8月1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向其火星轨道探测器和火星车发出任何指令。NASA有关人员解释:“预计到通信会明显变差,谨慎起见,这段时间我们不会和我们的火星设备交流。我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
(1)这次通信变差与火星、地球、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关系相关,该时段火星最可能位于上图中甲、乙、丙、丁的哪个范围?说明理由。
(2)干扰通信的物质来自哪个太阳大气层?说明原因。
提示 (1)丙段。由于此次通信变差由火星、地球和太阳三者相对位置关系引起,说明地球上发射的信号在向火星传递过程中受到太阳干扰,因此这三者最有可能的位置关系是太阳在中间,火星与地球分居两侧。
(2)日冕层。发生通信干扰是由于NASA在向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发射电磁波信号(无线信号)时要从太阳外围的大气层穿过,太阳大气层中的日冕层处于最外面且厚度最大,同时温度超过百万摄氏度,其物质已经处于电离状态高速运动,形成高能带电粒子流,其将干扰经过的电磁波信号(无线信号),使火星接收器接收到不完整信号,甚至无法接收到信号。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太阳辐射的含义。
2.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3.掌握太阳大气的分层及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4.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课堂学业达标
太阳能光热电站(如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 第1题,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最符合这些条件。第2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塔顶的锅炉加热,所以高温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答案 1.A 2.C
《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黑气”在图中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太阳的外部大气层E、F、G分别代表(  )
A.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B.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光球层、色球层
D.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解析 第3题,“黑气”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第4题,太阳的外部大气层由里到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答案 3.A 4.B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07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层,它的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    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年。
(3)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    ,因此            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 第(1)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第(2)题,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3)题,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步发生,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第(4)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气候都有影响,同时还可能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
答案 (1)光球 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黑子并不黑,只是暗一些
(2)2011
(3)耀斑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传播到地球附近,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信发生短暂的中断。此外,电离层发生强烈扰动,可能使宇航员受到辐射伤害;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大磁暴使电网超载,造成输电线路中断;卫星衰老并过早陨落,星载电子仪器受到严重损害。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回答1~2题。
1.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赤道地区大约是极地地区的(  )
A.2倍多 B.1/2
C.相当 D.10%
2.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既有纬度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藏高原与海南岛相比,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
B.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是因为降水稀少,晴天多
C.两极地区有极昼现象,太阳辐射强
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解析 第1题,由图中数据可知,太阳辐射总量随纬度升高而降低,赤道年总辐射量是13×109 J/m2左右,极地是6×109 J/m2左右。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所以太阳辐射比海南岛强;两极地区纬度高,所以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因多云和雾,所以太阳辐射弱;而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晴天多,云量少,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所以辐射强。
答案 1.A 2.B
2017 年 9月 6 日,太阳连续发生两次剧烈的耀斑爆发(下图所示),其中第二次强度达到惊人的X9.3级,上一次出现等级达到 X9 级的耀斑爆发还要追溯到2006 年。完成3~4题。
3.耀斑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A.内核区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4.耀斑的剧烈爆发最有可能引起(  )
A.无线电短波通信大面积中断
B.高纬度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C.全球的平均气温明显上升
D.全球大范围地区农业歉收
解析 第3题,耀斑发生于色球层。第4题,耀斑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和强烈的射电,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可能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大面积中断。B 选项应是极光;C 选项中气温会受影响,但不会明显上升;D 选项中,据统计太阳活动强烈的年份,农业丰收的可能性大。
答案 3.C 4.A
2017年7月,“绿镜头·发现中国”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杨家店村拍摄了一张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照片。完成5~6题。
5.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的(  )
A.紫外区 B.可见光区
C.红外区 D.0~0.2微米
6.可能造成该发电站接受太阳辐射量波动的因素有(  )
①海拔高低 ②天气变化 ③纬度不同 ④昼夜长短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5题,太阳辐射的能量50%以上集中在可见光区,故B正确。第6题,天气变化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昼夜长短变化影响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时间,且二者是变化的。海拔和纬度不会随时间改变。故D正确。
答案 5.B 6.D
7.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近宣布太阳活动正在向着低点滑落,预计将在2019~2020年达到低峰。到时地球受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全球农业倾向歉收 B.宇航器运行趋危险
C.两极上空极光消失 D.上层大气温度变高
解析 太阳活动与自然灾害有一定相关性,太阳活动极小年可能出现旱涝灾害,导致农业减产,A正确;太阳活动减弱,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减弱,宇航器运行趋于安全;两极上空极光会减少,但不会消失;上层大气温度降低。
答案 A
读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变化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厚度最厚的是色球层 D.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磁场,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解析 第8题,由图示可知,太阳大气层温度由内往外逐渐升高,亮度由内往外逐渐降低,厚度由内往外逐渐加厚。第9题,太阳活动中的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们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极光出现在两极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新加坡不可能看到极光。
答案 8.D 9.B
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下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10~11题。
10.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11.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解析 第10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11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10.C 11.A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读“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大气层的    层上,其之所以黑,是因为它的    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在黑子数目增多的时期,也是    出现频繁的时期,它们的活动周期都约为    年。(8分)
(2)12测站说明,当太阳黑子增多,年降水量随着    ,因而它们之间存在着    相关的关系。而22测站则说明,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之间存在着    相关的关系。(6分)
(3)简述36测站中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解析 读图可知,12测站表明,该地的年平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而22测站的年平均降水量与太阳黑子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到了36测站,该地的年平均降水量在1910年以前与太阳黑子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而在1910年以后,则出现了正相关的关系。
答案 (1)光球 温度 耀斑 11
(2)增多 正 负
(3)有的年份呈正相关的关系(1910年至1960年),有的年份呈负相关的关系(1890年至1910年)
13.读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辐射总量图,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    ,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    ,极小值出现在    。(6分)
(2)夏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在    的纬度带上,最小值在    。(4分)
(3)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    ,随着    的增高太阳辐射量迅速    。(6分)
(4)夏半年与冬半年的辐射量差值,随着    的增高而    。(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坐标图判断,全年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区是赤道,根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量依次减少;极小值出现在极点。第(2)题,根据曲线找准横坐标对应的纬度范围,然后判断向两侧减小,最小值出现在极点。第(3)题,冬半年获得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是赤道,然后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量减少。第(4)题,夏半年的辐射量高于冬半年,且最大差值出现在极点上,最小差值出现在赤道上。
答案 (1)赤道 减少 极点 (2)20°~30° 极点
(3)赤道 纬度 减少 (4)纬度 增大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读某地区年等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近日德国多家媒体披露了一项宏大的能源项目,德国多家大型金融和能源企业将联手在图示地区建设一个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以向欧洲提供电能。在此建设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自然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该地区城市中人们通过观测得出结论,城市的降水多于郊区,城市的太阳辐射量比郊区    ,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图示区域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 第(1)题,该地太阳能发电站的优势可从该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分析。第(2)题,城市降水多于郊区,阴雨天多,因此太阳辐射量少于郊区。第(3)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图示地区为几内亚湾北部的非洲。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从图中可直接读出。
答案 (1)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能量多
(2)低 城市的阴雨天比郊区多
(3)自南向北递增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
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知识清单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分类: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特性
(3)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约2 900千米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清单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
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
3.生物圈
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图示法识记地球外部圈层位置
任务清单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情境探究
[情境] 人们利用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及传播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变化来确定地球内部结构,这种手段同样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活动中,如利用地震波寻找石油。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遇到石油时,S波和P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在下图中画出S波和P波波速的变化。
提示 遇到石油时,S波完全消失,P波波速突然下降。
素养凝练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及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具体如下所示。
2.地震波的应用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矿产资源和油气资源的分布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探测。在工程实施当中,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常用地震CT对土木工程进行勘探。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素养应用
例1:(综合思维)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的岩体发生突然破裂和错动。而这些破裂和错动释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辐射出去。研究人员在地震发生后,根据横波、纵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让人们赢得黄金逃生时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预警主要是利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面做出预警,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没到前的数秒、甚至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任务清单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情境探究
[情境] 下图为风景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请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 (1)在黄果树瀑布景观中涉及了地球的哪几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
(2)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 (1)黄果树瀑布景观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水圈。
(2)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素养凝练
1.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
对大气圈的影响
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
对水圈的影响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
对岩石圈的影响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
2.生物圈与其他圈层比较的特殊性表现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这三个圈层相比较,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①生物圈是有生命存在的圈层;②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 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③生物圈不仅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而且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圈的组成与结构和其他三个圈层相比最为复杂。
素养应用
例2:(地理实践力)
阅读图文资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清)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崔道融(唐)
这两首诗分别反映的是哪些圈层之间的关系?
提示 生物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岩石圈。
课堂小结
核心要点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外部的圈层结构。
3.掌握各圈层的划分依据。
4.掌握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堂学业达标
  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 第1题,岩石圈的范围为软流层之上,据图可知,③为岩石圈的范围。故选C。第2题,据图可知,①为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范围;②为两个界面之间的区域,为地幔范围;③为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选D。
答案 1.C 2.D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4.C圈层(  )
A.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B.位于地幔以上
C.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D.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解析 第3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4题,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答案 3.D 4.D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10月30日,大宇造船交付美国钻井承包商Transocean建造的一系列5艘超深水钻井船的最后一艘。这艘超深水钻井船最大作业水深12 000米,最大钻井深度40 000米。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          ,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    地壳较厚。
(3)图中④为    界面,该界面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是    。
(4)写出这艘超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构成物质及其状态。
解析 第(1)题,图中有大气、生物、水、岩石,涉及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第(2)题,根据课本内容,地震波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图示地壳厚度分布不均,海洋地壳较薄,大陆地壳较厚。第(3)题,④界面位于地壳以下,为莫霍界面,其在大陆部分的平均深度约为33千米。第(4)题,钻探地点应选择在地壳最薄的地方。超深水钻井船钻探到最深时,钻井深度近12 000米,根据材料中的深度标注,该钻井能钻探到地幔之中的上地幔内。上地幔顶部由固态物质组成,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1)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陆地 (3)莫霍 33千米 (4)③;地幔;岩石;固态。
课后素养提升
合格考——大显身手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3题。
1.岩石圈(  )
A.就是指地壳 B.全球厚度均一
C.包括软流层 D.由岩石组成
2.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3.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干热岩发电的优势是(  )
A.受气候的影响小 B.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C.开发技术要求高 D.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故D正确,A、B、C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 千米,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故A正确。第3题,干热岩埋藏于地下,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因此受气候的影响小,故A正确。干热岩与太阳能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要求高;太阳能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故B、C、D错误。
答案 1.D 2.A 3.A
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5.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丁指向甲通过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故排除C、D项;乙指向丙通过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B项正确,A项错误。第5题,据上题知,乙圈层为水圈,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分布不规则的圈层,故A项正确;水圈由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故B、C、D项错误。
答案 4.B 5.A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都是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都在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月球表面地震波速大于地球表面
D.A、B说法都正确
7.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月球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
C.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解析 第6题,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第7题,月球表面附近没有气体、液体存在,所以无法找到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软流层”在图中地震波变化上无法显示出来;从题干可知,这只是表示月球的月壳与月幔。
答案 6.C 7.D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回答8~9题。
8.图中M界面为(  )
A.地表 B.莫霍界面
C.软流层 D.古登堡界面
9.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地形高度与M界面深度大致呈现“倒影”的关系
解析 第8题,该图表示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而地壳厚度是地表以下到莫霍界面的深度,因此,图中M界面为莫霍界面。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图示信息不遵循距海越近,地壳厚度越大的规律,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较平原、盆地地区地壳厚度厚,故C对;图示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故D对。答案选B。
答案 8.B 9.B
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甲圈层(  )
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
C.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1.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 第10题,图中甲圈层是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D对。岩石圈是一个不规则,也不连续的圈层,A、B错。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是大气圈,C错。第11题,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对应丙。
答案 10.D 11.C
二、非选择题(共3大题,含1道附加题,共56分)
12.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6分)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    ,乙    。(4分)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的地震震级为8.3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4分)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地下两个不连续面,即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和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古登堡界面。第(2)题,主要考查地震波的传播特点,从A至B只经过地壳,从A至E,经过地壳和地幔,纵波在地壳和地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第(3)题,地核的外核为熔融状态,横波不能通过。
答案 (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
(3)如图(过A点做地核外缘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3.读“地球的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在图中填出地球的四大圈层(填字母)。(8分)
A.岩石圈 B.水圈
C.大气圈 D.生物圈
(2)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大圈层尽管组成物质、分布空间不同,但它们都是以    为共同球心的圈层。2015年12月26日是印度洋海啸11周年纪念日,11年前印度洋地震发生在    圈(震源深度为10千米),由此引发的海啸发生在    圈,流行性疾病主要在    圈传播。(12分)
答案 (1)填图略 (2)地心 岩石 水 生物
等级考——小试牛刀
14.(附加题)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完成下列要求。(20分)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    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8分)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    ,B处地壳的厚度为    。(4分)
(3)描述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8分)
解析 第(1)题,主要为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