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30 11:4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古代诗歌四首》
执教日期

执教班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1、 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
学生活动
集体备课后的调整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2、目标导学
①了解、掌握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②朗读、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朗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二、自学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①《观沧海》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②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作者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三、助学
(一)观沧海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①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学生齐读,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前两句的写景叙事,都是为了下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准备)。
6.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
——“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
7.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8.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
9.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0.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请学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描写海水和山岛。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实景。
第三层: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
4.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5.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板书设计
媒体呈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