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计 划
课题
植树的牧羊人
课时
1
二次备课
班别
授课人
时间
教 具
课 件
教
学
目
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一、有效导入
明确目标
1、通过课件, 播放教材中活动一的事例,导入新课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案例导入法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出示学习目标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
齐读学习目标
5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整体感知
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课文精读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文章脉络
讲授法,讲解法,简单讲述本节课的内容设置及教学要求等。
自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读书法
自主学习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10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学 方 法
学 习 方 法
时间
二次 备课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各小组就本组的自学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汇报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四、变式练习
拓展提高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五、课堂小结
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点拨法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练习指导法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整理本节课的知识。
汇报交流法
小组合作法
分析与综合法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各小组间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共同解决同学们新生成的问题。
练习法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整理知识点,谈收获以及体会,个抒已见。
10
15
5
巩
固
练
习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文章的写作特点有哪些?
二次备课
作
业
精读课文 加深理解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
校
检
查
记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