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达标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各4分,共64分)
1.(2019?阳东区校级一模)用硬纸片把一个音箱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放一个用塑料瓶做成的小“人”,如图所示。当音箱播放起音乐时,小“人”会翩翩起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乐的响度越大越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
B.音乐的音调越高越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
C.如果把整个装置放到真空环境;更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
D.小“人”能跳舞是因为受到音箱里面的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
2.(2019?苏州模拟)家庭智能机器人可以辨别家庭成员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3.(2019春?曾都区校级月考)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2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 )
A.汽车的速度是30.9m/s
B.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34m
4.(2019?上海)我们能分辨出鼓声和锣声,主要根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振幅
5.(2019?西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2019?鞍山)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发声是由于小球的振动产生的
B.小球的振动频率与音叉的振动频率相同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
7.(2019?大连)“在公共场所,请轻声讲话”,这里的“轻”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8.(2019?日照)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安装玻璃隔音板,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B.分贝是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
D.利用隔音板是从“防止噪声进入耳朵”方面控制噪声
9.(2019?常州)2016年,古巴驻美国外交官声称,在房间内遭到“声波武器”的袭扰,科学家发现这是某种蟋蟀发出的声音。如图所示为他们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四种蟋蟀声音(横坐标单位为10﹣1s),经对比,“声波武器”来自( )
A.蟋蟀品种1 B.蟋蟀品种2
C.蟋蟀品种3 D.蟋蟀品种4
10.(2019?镇江)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的( )
A.振幅 B.材料 C.频率 D.结构
11.(2019?陕西)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
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
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
12.(2019?徐州)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13.(2019?巴中)下列关于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C.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工作的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14.(2019?贵阳)为了防止机动车的噪音对学校教学产生影响,交管部门应该选择如图所示的哪个交通标志牌安放在校园及附近路段更恰当( )
A.禁止鸣笛 B.限速
C.禁止停车 D.限重
15.(2019?宁夏)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甲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C. 图丙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D. 图丁“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6.(2019?东营)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二.填空题(共10小题,共36分)
17.(2019?十堰)小强酷爱音乐,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这是改变吉他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他“美妙”的歌声和吉他声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的耳朵中;自习课上他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此时他“动听”的歌声属于 (选填“乐音”或“噪音”)。
18.(2019?百色)“三月三”是广西壮乡青年男女对山歌的盛会,歌声是通过 传到听众耳朵的:人们能分辨出自己村子歌手的歌声,因为每个歌手声音的 不同。
19.(2019?抚顺)如图所示为2019年4月23日纪念中国海军建军70周年海上阅兵的情景。威武的中国海军将士喊出嘹亮的口号是由声带 产生的,通过 传播响彻云霄。口号声能传播很远是因为声音的 (填“音调高”或“响度大”),彰显出了中国海军的强大与自信。
20.(2019?盘锦)声音是由发声体 产生的,下课铃声是通过 传递到我们耳中的。
21.(2019?本溪)在音美测试的考场中扬声器传出的优美的乐曲是通过 传到同学们耳中的,同学们通过声音的 判断出是哪一种乐器在演奏,考场关闭门窗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
22.(2019?沈阳)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禁止喧哗”是从 处减弱噪声的。
23.(2019?玉林)人站在北京天坛回音壁圆形围墙内说话,声音经过多次 ,可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编钟是我国春秋时代的乐器,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不同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4.(2019?云南)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 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 会发生变化(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25.(2019?铜仁市)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 产生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到人耳中的。
26.(2019?邵阳)在音乐演奏会上,艺术家使用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乐器合奏传统名曲,听众能分辨出有哪些乐器正在演奏,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解答】
A.音乐的响度越大,音箱的振动幅度就越大,则小“人”的振动幅度也越大,所以越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故A正确。
B.音乐的音调是音箱的振动频率越高,不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故B错误。
C.如果把整个装置放到真空环境,只能听不到声音,不能更容易观察到小“人”的舞蹈。故C错误。
D.小“人”能跳舞是因为音箱发声振动,引起小“人”振动,不是受到音箱里面的磁铁的吸引和排斥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2.【解答】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辨别家庭成员。
故选:C。
3.【解答】(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经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超声波运动的时间是=0.25s,距测速仪s1=v=340m/s×0.25s=85m,故B错误;
(2)同理,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s2=v=340m/s×=51m,故D错误;
(3)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2s,则汽车遇到超声波的时间:△t=t0﹣+=1.2s﹣+=1.1s,
汽车的路程:s=s1﹣s2=85m﹣51m=34m;
所以汽车的速度:v==≈30.9m/s,故A正确,C错误。
故选:A。
4.【解答】鼓和锣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我们就是靠音色来进行区分的。
故选:B。
5.【解答】A、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故A正确;
B、距离声源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在振幅一定时,距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故B正确;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C错误;
D、市区内“禁鸣喇叭”,是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C。
6.【解答】
A、该实验中,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小球的振动频率小于音叉的振动频率,故B错误;
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C正确;
D、如图所示实验,发现小球会跳动,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跳动,便于观察,故D错误。
故选:C。
7.【解答】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要小。
故选:B。
8.【解答】A、隔音板不能降低噪声的音调,故A错误;
B、声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为单位来划分,故B正确;
CD、利用隔音板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是在声源处防止噪音产生,也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D错误。
故选:B。
9.【解答】在房间内记录的声音和在野外记录的蟋蟀声音相同,则需要音调和音色相同,A图中蟋蟀品种1与房间内蟋蟀声的波形、频率相同,则它们的音色、音调相同,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10.【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幅度指振幅,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选:A。
11.【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鸟鸣声、流水声都是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鸟鸣声和流水声是不同材质、构造的发声体发出的,所以声音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
C、鸟鸣声和流水声虽然声源不同,但都是在空气中传播,所以速度相同。故C错误;
D、在茂密的森林有吸声和消声的作用,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12.【解答】由于不同介质传声的速度和效果有所不同,且声音的响度与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所以将一个气球放在机械手表与耳朵之间,机械手表在气球的不同部位,听到的声音有所不同,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响度最大,即放上气球后听到的声音不会比不放气球的声音强,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解答】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故B错误;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C错误。
D、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D正确。
故选:D。
14.【解答】A、如图表示禁止鸣笛,防止笛声影响学生学习,符合题意。
B、如图表示限速,汽车运动的速度对学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C、如图表示禁止停车,是否停车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D、如图表示限重,汽车是否超载对生学习没有影响,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解答】
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当空气被不断抽出后,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推理可知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
C、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音色是相同的,但瓶子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C错误;
D、“辽宁号”航母上的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这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C。
16.【解答】在声音的三要素中,音调和响度都可以模仿到相同的程度,只有音色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声纹锁在门禁系统中主要依靠辨别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声音,故AB错误,C正确。而频率是用来描述音调的,所以D也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7.【解答】(1)在音乐课上他自弹自唱不断移动手指按压吉他琴弦的不同位置,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
(2)他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的观众的耳中的;
(3)在自习课上唱歌,具有干扰作用,因此属于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噪声。
18.【解答】(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歌手的声音的。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19.【解答】嘹亮的口号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该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而响彻云霄;
威武的中国海军将士发出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口号声传播的很远。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响度大。
20.【解答】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下课铃声是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耳中的;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21.【解答】
优美的乐曲是通过空气传到同学们耳中的;
不同的乐器即便演秦相同的乐曲,发出的音色也不相同,故可用音色来辨别;
考场关闭门窗是为了减少外界的干扰,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空气;音色;传播过程中。
22.【解答】在公共场所禁止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禁止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23.【解答】站在天坛回音壁的围墙附近说话,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声音经过多次反射,故可以在围墙的任何位置听到;
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钟,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的钟,振动的难易不同,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故答案为:反射;音调。
24.【解答】观众和表演人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哨声是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竹管内空气柱的质量,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改变了音调。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
25.【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26.【解答】笛子、二胡、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一样,音色也不同,所以听众能够区分开。
故答案为:音色。
第二章 声现象
/
考点分布
考查频率
考点内容
命题趋势
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1.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了解听声过程,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声音的特性。
4.声音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5.知道噪声的防治。
可能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性,噪声及其防治。题型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分值约2分。
2. 声音的特性
★★★★★
3. 声的利用
★★★★
4. 噪声及其防治
★★★★★
/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或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声源。
2.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原来发出的声音不会立即消失。
3.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将这种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作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速: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__快__,液体次之,气体最慢,另外,声速还跟温度有关,如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反射与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柔软多孔的物质会被吸收,遇到较大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而形成回声,人耳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低于0.1s时,回声可以使原声加强。利用回声测距,测海深。
6.注意:①利用回声可以测距或定位,测量原理:s=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②当物体的表面光滑时,声音的反射比较明显,如隔音板等,而物体的表面粗糙多孔时,吸声的效果比较好,如森林中比较寂静等。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其国际主单位是赫兹,符号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
2.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比较:
特性
定义
决定因素
音调
声音的高低,俗称声音的“粗”“细”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强弱,俗称音量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
声音的品质,也叫音质或音品,用于区分发声体的依据
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有关
3.注意:
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不同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音色与音调、响度无关,它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知识点三:声的利用
1.超声和次声:人们把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把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出这个范围,人无法感知,但有些动物却能感知到。如狗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5 Hz~50 000 Hz,大象能感受到自然界许多变化发生的次声波。
2.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雷声预示着大雨;B超和声呐;如利用次声波预报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等。
3.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可以用来除去污垢、打碎结石等;爆炸声震碎玻璃等。
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是乐音是有规则的振动,噪声是无规则振动。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其符号dB,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3.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入手,即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它的传播,防止它进入人耳。
4.几种常见的物理实验方法
①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某个问题与多种因素的关系时,每次只改变一个因素,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分析这个改变的因素与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再分析综合得出结论(或规律)的方法。例如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时,改变钢尺伸出桌外的长度,用__相同大小__的力拨动钢尺。
②转换法:把不易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转换成其他易于观测的物理量和现象的方法。在研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就利用了转换法。例如用乒乓球显示微小振动。
③推理法:在研究问题时,保留主要影响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简明扼要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中就利用了推理法。
④类比法: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特性,推出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具有这种特性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将“声波”类比“水波”来认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
易错点1 判定振动发声的物体
典例1:(2018?安徽)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谁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而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可以发出哨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本身的振动产生的
B.敲击瓶子时,声音只是有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C.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D.用嘴吹气时,哨声是由瓶中水柱的振动产生的
【错解】选A,理由: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瓶子时瓶子在振动发出响声.
【析错】敲击瓶子时是瓶子与水柱振动发声,水柱越高,越难振动,振动越慢;吹瓶口时,是空气柱振动发声,空气柱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正解】选C,理由:AB、敲击瓶子时由于瓶子与水柱的振动而发出声音,故AB错误;CD、往瓶中吹气也会听到声音,这是空气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D错误。故选:C。
易错点2 区分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典例2:(2019?邵阳县模拟)文明礼貌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不能大声喧哗,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错解】选A,理由:轻声,等于声音的高低即为音调。
【析错】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正解】选C,理由:ABD、在公共场所时不能大声喧哗,是指声音的大小和强弱即为声音的响度。故AB错误、C正确;D.频率是决定声音音调高低的因素还是声音的特性,故D错误。故选:C。
易错点3 根据波形图正确判定音调、响度、音色是否相同
典例3:(2019?天津一模)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错误的是( )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 B.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
C.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错解】选B,理由:甲、乙、丙的波形波峰、波谷在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不相同,所以三种乐器发声的音调不相同。
【析错】解好本类型题要掌握好以下
知识进行判断:(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正解】选C,理由:A、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故A正确。
B、振幅是指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它决定了声音的响度;观察图示可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故B正确。
C、由图可知,甲乙丙的波形是不同的,即乐器发声的音色不同,故C错误。
D、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观察图示可知,甲乙丙的振动频率相同,所以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易错点4 回声计算 “双程问题”、“单程问题”
典例4:(2019春?成都月考)如图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均保持不变) ( )
A.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204m B.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68m
C.汽车的速度约为26.15m/s D.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1.3s
【错解】音调,3060,理由: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
1
2
×(1.8s-1.4s)=0.2s,由v=
??
??
可得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s=
1
2
S2=
1
2
×68??=34??.
【析错】先确定汽车收到第一、二次信号时用的时间,利用s=vt求出到测速仪的距离,进而求出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利用速度公式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正解】A。理由:
A、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
1
2
×0.6s=0.3s,
由v=
??
??
可得距测速仪s1=v波t1=340m/s×0.3s=102m;故A错误;
B、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
1
2
×(1.8s-1.4s)=0.2s,由v=
??
??
可得距测速仪s2=v波t2=340m/s×0.2s=68m;故B正确;
CD、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s=s1-s2=102m-68m=34m,
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的时间差为:△t=1.6s-0.3s=1.3s,
汽车的速度v=
??
??
=
34??
1.3??
≈26.15??/??,故CD正确。
易错点5 辨别噪声乐音
典例5:(2017?桐梓县三模)广场舞俗称“坝坝舞”,一方面让老年人有了锻炼身体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伴舞歌曲的声音也对周围的居民造成影响,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广场舞的伴舞歌曲是音乐,所以不能算噪声
B.伴舞歌曲之所以扰民,是因为音调过高
C.伴舞歌曲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D.当歌曲放得比较小声时,音箱没有产生振动
【错解】选A,理由:乐音是悦耳的声音,是由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使人烦躁不安的声音,是由机器发出的声音。广场舞的伴舞歌曲是音乐,所以不能算噪声。
【析错】(1)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4)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正解】选C,理由:A、音乐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此选项正确;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决定;将音量调大是提高声音的响度;伴舞歌曲之所以扰民,是因为响度过高,此选项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音箱中传出的音乐声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中。此选项正确;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音乐声是由音箱中发声体振动产生的。此选项正确;故选:C。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典例1:(2019?北京)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闹铃声逐渐变小,直至听不见;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关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听不见闹铃声了,是由于闹铃不再振动
B.只要闹铃振动,就可以听到铃声
C.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D.听到闹铃声又逐渐变大,是由于闹铃振动逐渐变剧烈了
【考查方向】声音的传播条件.
【名师点睛】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答案】C
【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大。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故选:C。
典例2:(2019?徐州模拟)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液体能够发声
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液体传声更快
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是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
【考查方向】 声音的产生 声音产生的原因.
【名师点睛】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答案】C.
【解析】(1)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AB错误,C正确;
(2)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D错误。
故选:C。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典例3:(2019?随州)“小明,上学啦!“家住一楼的小强大声喊着三楼的小明,邀他一起上学。对这一过程中的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小强的喊声大,说明他的音调高
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小明从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小明的妈妈提醒他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噪声
【考查方向】声音的特性.
【名师点睛】(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频率(即振动的快慢)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声源的振幅(即振动的幅度)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3)防止噪声的措施: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答案】A
【解析】A、小强的叫喊声很大,说明他的响度大。故A错误;
B、小明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故B正确;
C、每个人在说话时的音色是有区别的,小明从叫喊声中听出是小强,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小明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A。
典例4:(2019?白云区二模)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声聚焦”装置,它是一个像锅盖形状的凹形圆盘,如图所示。当小明将耳朵靠近装置的固定架的中心时,远处传来的微小声音就变大了,这是因为“声聚焦”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结果改变了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音调和响度
【考查方向】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名师点睛】声音的特征之一--响度表示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而将声聚焦就是使声音增大即改变响度。
【答案】A
【解析】由题知,声聚焦装置,使远处传来的声音在其表面发生了反射而会聚,声音听起来变强(大)了,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而声音的音调是固定不变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三:声的利用
典例5:(2019?历城区二模)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的是( )
A.监测地震、台风和核爆炸 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
C.用探伤仪探测金属内部是否有缺陷 D. 用声呐装置测潜水艇的位置
【考查方向】超声波与次声波.
【名师点睛】解决此题要知道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特点;
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一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
/A
【解析】A、地震、台风和核爆炸发出的声音频率低于20Hz,次声波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坦克、船只等障碍物,科学家可以用仪器监听到地震、台风和核爆炸时产生次声波,故A符合题意。B、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是利用了超声波的回声定位,故B不符合题意;C、用金属探伤仪检查金属内部是否有缺陷,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D、声呐发出的是超声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知识点四: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典例6:(2019?郴州模拟)扬州市城市建设和管理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内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减少大气污染 D.降低噪声污染
【考查方向】防治噪声的途径.
【名师点睛】减弱噪声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答案】D
【解析】禁止汽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植树造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把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来减弱噪声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典例7:(2019?湖州一模)如图所示,“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如图所示,“辽宁”戴有耳罩的头盔,目的是( )
A.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传播
B.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防止次声波对人耳的伤害
D.减弱飞机发动机噪声的产生
【考查方向】防治噪声的途径.
【名师点睛】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答案】B
【解析】“辽宁号”航母上起飞引导员佩戴有耳罩的头盔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