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溶液(6课时)教案+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2 溶液(6课时)教案+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9-30 15:26:37

文档简介

3.21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让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与温度、压强(气体)有关。
2、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了解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感悟一个新的实验装置改进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感觉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模式:引导——探究模式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板书]:探究物质的溶解性
[投影]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1.衣服上的油渍为什么用清水不容易洗去,而用汽油却容易洗去?
2.闷热的夏天,鱼为什么总是要浮到水面上来?
3.泡糖水、冲奶粉为什么一般都用热水?
同学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通过这节课的研究相信大家能找到答案。
[师]我们已经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现在,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溶解性的概念。
[生]:溶解性通常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师]:那么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可能与温度有关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现实验室提供一种物质硝酸钾,请大家以硝酸钾为例,研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
[投影] 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硝酸钾的溶解性是否与温度有关。
[生]:设计方案(教师提示:我们研究一个因素时,必须保证其他因素控制在相同条件下,这是一种经常用到的科学实验方法。)
(学生回答时教师用副板书表示)
方案一:在一杯凉水和热水中分别加入硝酸钾,看硝酸钾的溶解情况。(不妥当,需改进)
方案二:在盛有10ml凉水的试管中逐渐加入过量硝酸钾(有未溶解的硝酸钾),如果加热后过量的硝酸钾溶解了,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三:在分别盛有20ml凉水和20ml热水的烧杯中加硝酸钾直到不溶解为止,如果硝酸钾在热水中溶解的量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方案四:在分别盛有5克质量硝酸钾的烧杯中加凉水和热水直到刚完全溶解,如果所需的凉水比热水的体积多,说明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生]:相互评价,选择一种操作比较简单的方案演示(某某同学的方法比较简单)
[老师演示]:室温下,在10ml水中加4克硝酸钾(未全部溶解),加热到一定温度硝酸钾全部溶解,冷却后又有晶体析出。
实验用品:硝酸钾、试管夹、酒精灯、药匙、试管、火柴
[师]: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硝酸钾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板书]: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固体物质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师]:除了与外界因素温度有关外,还可能与哪些有关呢?
[生]:可能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师]:如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请大家一起设计实验并验证
[投影]:实验用品:10ml量筒、水、酒精、两包硝酸钾固体(2克)、两只烧杯、两根玻璃棒
[生]: 实验 汇报现象:
学生1:在两个烧杯中先分别加入2克硝酸钾固体,再分别加10ml水和10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硝酸钾在水中全部溶解而在酒精中几乎不溶解。
学生2:在两个烧杯中先分别加入2克硝酸钾固体,再分别加5ml水和5ml酒精,用玻璃棒搅拌,发现硝酸钾都有剩余,但在水中剩余的较少。
[师]:通过实验,又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
[师]:物质的溶解性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可能与溶质的性质有关(配好两杯溶液)
[投影] 提供资料:室温下,在两杯体积都为20ml的水中,食盐,蔗糖溶解情况如表:
食盐
蔗糖
20ml水中最多溶解的量(室温)
7.2克
40.8克
同学们从表格中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生]:看图交流:
学生1:在相同的条件(溶剂体积相同和温度相同)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学生2: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蔗糖和食盐不能无限的溶解。
学生3:室温下,蔗糖比食盐的溶解性好。
学生4: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板书] 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师]:通过上面研究,我们知道了物质的溶解性与内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还与外界因素温度有关。
[师]:有一种溶液在生活中接触非常多,例:汽水(出示一瓶汽水),非常值得我们去讨论,这一类溶液的特点是有一种溶质是气体。那么气体的溶解性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师]:打开一瓶汽水时,有大量气泡冒出,(打开前,让学生摸一下瓶,打开后,再让学生摸一下瓶,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说明什么问题?
[生]:与压强有关
[师]:有怎样的关系呢?
[板书]:气体的溶解性与压强有关,压强减小、溶解性减小
[师]:气体的溶解性除了与压强有关外,还肯定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与温度有关。
[师]:很好,那么大家在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例子?
[生]: 学生1:夏天,啤酒瓶容易爆裂。
学生2:鱼不能在煮沸过的水中生存。
学生3:人喝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师]:怎样设计实验说明汽水中气体(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又怎样知道气体逸出来呢?
[生]:讨论、设计实验
[师]:请大家把设计的装置画下来。
[生]:可以把瓶中的汽水倒在试管或烧瓶、锥形瓶中加热,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
[师生]:投影学生所画的实验装置,并对实验装置进行评价
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架)、烧瓶、锥形瓶、酒精灯、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石灰水
[师]:点拨,逐渐引入到实验装置的改进:水浴加热——优点:均匀受热,控制温度在100℃以下)。

实验用品:大烧杯、汽水(塑料瓶装)、石灰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热水
[师]:就地取材,实验验证
[板书]:气体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溶解性减小
(写在固体物质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的下面)
[师]: 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
[生]:回答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投影]: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外因:温度、压强(气体)
[生]:讨论开始提出的问题
[投影]
[问题与思考]:
养鱼专业户张大伯,在闷热的夏天发现鱼塘里的鱼总是要游到水面上来,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常常会出现大量鱼死亡的现象,请大家给张大伯想一些办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2 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节课运用探究法教学,让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描述,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建立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了解二者之间的转化。
二、教案:
课题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二者的转化;
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的“浓”、“稀”的关系与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
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
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难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转化。
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与区别。
教学
方法
活动探究、讨论、比较、归纳
仪器
药品
试管、烧杯、药匙、量筒、滴管、天平
硝酸钾、食盐、熟石灰、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一瓶雪碧和无色液体各一瓶。
【提问】
1.你看到什么?请说出你的猜想。
2.雪碧的组成什么?
3.另一瓶无色液体是溶液吗?
回忆旧知识,回答问题并举例。
以旧带新,便于知识的迁移。
【引入】我们知道硝酸钾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有限的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食盐和硝酸钾?
【讨论】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利用现有的实验用品,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
学生开始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1、5亳升水+硝酸钾1g,振荡。
2、再加硝酸钾1g,振荡。
3、给上述溶液加热。
【提问】
1、以上实验的条件是什么?
2、所加硝酸钾是否全部溶解?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解】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板书】
3.2 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提问】
1、从实验看出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有两瓶硝酸钾溶液,其中一瓶是饱和溶液,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请用实验加以证明。
教师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由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并从所观察的现象分析讨论、得出可能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得出温度一定,溶剂量一定时,溶质溶解的量是有限的。
讨论初步得出定义,然后阅读教材分析概念要点,完善定义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学生分别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
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学生从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认识只要条件一定,物质不会无限溶解。
培养分析问题及阅读能力,初步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
力。
【提问】
1、讨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2、如何将刚才证明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呢?
3、如何将刚才证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呢?
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1、两组同学将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2、另两组同学则将硝酸钾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动手做实验。
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
【设问】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板书】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学生分析、讨论,与教师共同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完善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
巩固概念
【设问】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甜的糖水,说明浓度很大,那这种浓度很大的糖水是否一定是饱和溶液呢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1、10毫升水 + 2g食盐,振荡;
2、10毫升水 + 0.2g熟石灰 ,振荡;
3、10毫升水 + 4g食盐,振荡。
【提问】上述三个实验配置的溶液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
【讲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学生思考。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发言。
1.实验1中的食盐溶液是浓溶液,但不饱和;
2.实验2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是稀溶液,却是饱和的;
3.实验3所得的溶液是最浓的溶液;
4.实验2所得的溶液是最稀的溶液。
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归纳并板书】
3.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相同温度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
【本课小结】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区别、判断方法和相互转化;
2、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总结
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3.2 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3.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
(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2)相同温度时,同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附课堂练习:
练习一、指出下列各题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
1、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2、装有饱和溶液的瓶的瓶底,一定有这种溶质的固体;
3、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将其中的溶剂倒出一些;
4、 在同一温度下,同体积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会比另一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含有的溶质多;
5、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练习二
1、.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很浓的溶液 B.很稀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D.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接近饱和溶液的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溶液,下列措施达不到目的的是( )
A.降低溶液温度;B.加入溶质硝酸钾; C.升高溶液的温度D.蒸发溶液中的溶剂。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60℃时,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食盐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将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到60℃,其它条件不变,该溶液还是饱和溶液。
D.对同一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6、t℃时向50克含某溶质10克的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该溶质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
A.13克 B.53克 C.10克 D.3克
3.2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4.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性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实验、观察、对比、分析、总结等方法认识未知事物,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充分认识实验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试剂:蔗糖、CuSO4粉末、水。
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酒精灯、胶头滴管。
[教学方法] 讲解、实验、讨论、练习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1。
【问题1】:在一定温度下,溶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讲解:为了找出正确的答案,请同学们亲手来做一下实验。
【学生实验1】: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加入第一包药品,用玻璃棒搅拌。
(2)继续向(1)的烧杯中加入第2包药品,用玻璃棒搅拌。
(3)再把第3包药品倒入到(2)中,用玻璃棒搅拌。
(注意:(3)中的液体要保留,之后的实验中要用到!!!)
讲解:请各小组的同学填写实验报告。结论是不能。在上述实验1的(3)中所得的溶液不能再溶解溶质,我们把它叫做饱和溶液,向(1)中所得的溶液中加入第2包药品,还能继续溶解,把(1)中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引出本节课。
新课讲授
【问题2】:怎样才能使实验1烧杯底部的固体溶解呢?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实验方案。
教师:请各组同学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进行实验。
教师:请各组同学叙述实验报告的填写。
教师:升温及增加溶剂都能使溶质继续溶解,因此,可使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由此可见,温度和溶剂的量是饱和溶液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说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问题3】:在一定条件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溶质吗?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实验。
【学生实验3】:向另一杯盛有蔗糖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搅拌。
教师:请各组同学叙述实验报告的填写。
教师:上面我们做了3个实验,再一次进行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了深刻的认识。
【问题4】:怎样定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呢?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实验2。
【问题5】: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第1题。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道题目。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本题的结论来回答问题,找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跟浓、稀溶液的关系。
【练习】:完成课堂练习第2题。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一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布置作业。
思考并回答
学生做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对照自己的记录,认真聆听。
学生分组讨论。
说出自己的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认真听讲,理解掌握。
思考并完成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归纳,总结,给出确切的定义。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做练习。
做题目,找出关系。
做练习。
回顾并回答。
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课做准备。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学会用实验进行验证。
引出本节课。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小组同学的集体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可相互转化。
进一步认识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变方法。
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习题,加深理解。
巩固所学知识。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附录: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课堂练习
1.下面三个烧杯中,各倒入100毫升蒸馏水,然后依次加入蔗糖固体,并充分搅拌。已知加入的固体的质量从A——C依次增多,请参照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烧杯中的溶液肯定不饱和 的是 ,若把它变成饱和溶液应采用的方法是 、 和 。
(2)烧杯中的溶液肯定饱和的是 ,若把它变成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和 。
(3)无法确定是否饱和的溶液是 ,确定它是否饱和可采用的方法是 ,若 ,说明该溶液饱和。
2.从冰箱中取出一杯底部有少量蔗糖固体的糖水A,放在室温环境中,待其恢复至室温,发现底部固体完全溶解,得到液体B,请回答:
(1)肯定饱和的是溶液 。(填编号)
(2)若向B中在加入蔗糖,还能继续溶解,说明B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A与B比较,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是 ,(填编号)因此,A溶液是 。(填“浓溶液”或“稀溶液”)
(4)上述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填“一定”或“不一定”)
3.2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几组物质溶解性的比较形成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画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进一步理解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能根据溶解度曲线进行有关计算与应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比较几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2、溶解度曲线的建立与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归纳、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
1、前面我们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2、思考以下几组溶解性的比较是否确?
思考讨论:小组讨论交流
(1)200C时20克固体物质A完全溶解在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200C时30克固体物质B完全溶解在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结论:200C时B的溶解性大于A?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2)200C时20克固体物质A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200C时30克固体物质B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结论:200C时B的溶解性大于A?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3)200C时20克固体物质A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200C时30克固体物质B完全溶解在100克酒精中刚好达到饱和。
结论:200C时B的溶解性大于A ?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4)200C时20克固体物质A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200C时30克固体物质B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结论:200C时B的溶解性大于A?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5)200C 20克固体物质A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300C 30克固体物质B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刚好达到饱和。
结论: B的溶解性大于A?上述结论是否正确? 为什么?
交流反馈:师生、生生交流
(1)没注明溶剂量
(2)溶剂量不同
(3)溶剂种类不同
(4)没有注明是否饱和
(5)没注明温度
小结设疑:通过几组溶解性的比较,你认为要正确的比较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性要考虑哪些因素?
交流反馈:一定的温度 相同的溶剂及溶剂量 饱和状态 溶解的溶质质量
(100克水)
小结设疑:在这些条件下再比较溶解的溶质质量的大小,当然这不是一般的溶质质量,这是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我们把这样的溶质质量称为溶解度。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与讨论给溶解度下个确切的定义。
交流反馈:交流与补充得出溶解度的完整概念
阅读教材:阅读理解书本溶解度概念、讲解单位为克∕100克水、符号为S。
举例说明: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
S=36克/100克水
思考讨论: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
A.20℃时,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10克/100克水。
B.20℃时,100克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26.4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26.4克/100克水。
C.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能溶解食盐的质量为36g,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100水
D.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讨论交流:A:没注明溶液是否饱和
B:100克是溶液的质量而非溶剂的质量,
C:没注明温度
D:没注明单位
小结讲解: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多,说明它的溶解性越强;溶解的溶质质量越少,说明它的溶解性越弱。因此,溶解度也就是衡量物质溶解性强弱的标志。有了溶解度我们就可以根据溶解度的大小定量地来衡量物质溶解性的强弱了。
小结设疑:溶解度大小和溶解性强弱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阅读教材: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找出溶解度的大小与溶解性的关系,溶解性是怎样划分的?
反馈与交流:室温(20℃)时,四种情况
小结与投影:投影溶解度与溶解性的的对应关系

观察与训练: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表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5.7
36
36.6
37.3
38.4
39.8
氢氧化钙
0.173
0.165
0.121
0.116
0.094
0.076
思考与讨论:(1)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性分别属于哪种情况?为什么?
(2) 分析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交流与反馈:(1)易溶、易溶、微溶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变化不大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
思考与讨论:能否把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的趋势画出来?怎么画?
讨论与设计:讨论设计画溶解度曲线的方案
反馈与交流:画的方案(X、Y怎么确定?、每一格值为多少?)
活动:分组在书本上画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交流:将画得较好的曲线在全班交流。(介绍设计过程)
展示:组合在一起的溶解度曲线,介绍溶解度曲线有很多用途。
思考与讨论:围绕溶解度曲线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请查出400C时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是多少?
3、这些物质的溶解度是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
4、如果将1000C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0C,你认为有可能出现哪些现象?为什么?
交流与反馈:
1、可以查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
3、可以了解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从而正确掌握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
4、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掌握物质提纯的方法(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3.2 4 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种溶液析出晶体的探究了解常见的结晶方法
(2)通过观察析出的晶体知道晶体的概念
(3)通过实验、分析知道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的适用范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两种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
三、[教具准备] 试剂:硫酸铜饱和溶液、硝酸钾饱和溶液、氯化钠饱和溶液、、胆矾、石碱、蒸馏水、冰块。
仪器:多媒体设备、烧杯、试管、药匙、量筒。
四、[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实验、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提问:如何从食盐水中继续得到食盐的晶体(精盐 )?
交流:
小结:我们把这种通过蒸发水分得到晶体的方法称为蒸发结晶
板书:结晶
一、蒸发结晶
讲解: 蒸发是结晶的一种方法,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如:生活中用到的食盐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通常是把海水围入海滩,利用风吹、日晒,让海水蒸发达到饱和,继续蒸发,氯化钠便从海水中结晶出来。所以,海水晒盐实际就是应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
讲解:结晶的方法除了蒸发外,经常使用的方法还有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板书:二、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实验:(投影)(演示实验),请注意实验现象?
1、在试管中分别加入配制好的硝酸钾饱和溶液、硫酸铜饱和溶液10ml。
2、把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和饱和硫酸铜溶液的试管马上放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
交流:
小结:这种通过冷却的方法得到晶体的方法称为冷却热饱和溶液(或降温结晶)
设问:观察实验中获得的晶体图片,思考晶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
小结: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形状;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两种)叫结晶
设问:能用冷却结晶的方法能否得到氯化钠呢?用蒸发的方法的得到硝酸钾晶体?
实验:冷却氯化钠热饱和溶液、蒸发硝酸钾溶液
交流:
讨论:那为什么氯化钠适宜用蒸发的方法,而硝酸钾适宜用冷却的方法?
请从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角度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交流:
板书:蒸发结晶的适用范围: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蒸发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冷却
练习一:附后
介绍结晶水合物。例如:结晶水合物 胆矾(CuSO4·5H2O)石碱(Na2CO3·10H2O)
练习二:附后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主要知识
课后巩固练习:附后
回答:蒸发
倾听,记录笔记
思考理解
倾听、理解。
讨论,记录各步骤实验现象。
现象:
实验现象
第一步
第二步
学生动手做实验。
记录各步骤现象。
实验现象
第一步
第二步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变化不明显,受温度的影响不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变化明显,受温度影响较大。
学生练习,并交流答案。
记录笔记
学生练习,并交流答案。
归纳总结1、结晶的方法2、两种重要方法的适用范3、晶体的概念4、学会辨别晶体
设疑,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复习蒸发引出新课—物质从溶液中析出。
引导分析,使学生积极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尝试的学习态度。
提出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会成功喜悦。
巩固本节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
一、结晶
1、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叫结晶。
2、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3、蒸发结晶的适用范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小。例如:氯化钠 NaCl
4、冷却结晶的适用范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比较大。例如:硝酸钾 KNO3
二、晶体
1、定义: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做晶体。例如:氯化钠晶体、硝酸钾晶体、硫酸铜晶体、白糖等。
2、注意:1、在分类上由晶体和非晶体之分。例如:面粉为非晶体。
2、晶体在组成上可含有结晶水。例如:结晶水合物 胆矾(CuSO4·5H2O)
石碱(Na2CO3·10H2O)
七、[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一)
一、填空
1、一般从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得到固体食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从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得到固体硝酸钾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4、几种可溶固体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 不同,用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可采用_________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把碳酸钙和食盐两种固体分开的方法是___________。
5、在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方法得到硝酸钾固体。
6、在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可以通过_________方法得到氯化钠固体。
二、简答
1、在分别溶有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液中,可通过哪些方法分别得到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
(课堂练习二)
一、(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物质名称
氯化钠
硝酸钾
胆矾
石碱
无水硫酸铜
化学式
(2)写出胆矾受热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说明颜色的变色的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1、饱和溶液冷却而析出晶体后,一定时饱和溶液。
2、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晶体都含有结晶水。
3.25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溶液浓度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3、会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能找准各量的关系,灵活应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2、培养团队合作、勇于探究的精神。
[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探究、比较、练习、归纳等
[教具准备]仪器:烧杯
试剂:硫酸铜、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展示一杯深蓝色溶液
[设问]猜猜这是什么溶液?其溶质、溶剂各是什么物质?
[交流]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
交流1:可能是硫酸铜溶液。
2:溶质是硫酸铜,溶剂是水。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复习溶液的组成,强化溶液的概念。
再展示一杯浅蓝色溶液
[追问]这又是什么溶液?
它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它们的颜色不一样?
[交流]
二、新课探究:
[设问]对有色溶液我们可以这样判断,对无色溶液如何比较其浓稀?溶液的浓稀与哪些因素有关?
[投影]问题一:以下两组溶液哪组比较浓?说出理由。
⑴将2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克水中
⑵将3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克水中
[交流]
[过渡]溶液中溶剂一样多时,比较溶液的浓稀可以看所含溶质的量,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投影]问题二:以下两组溶液哪组比较浓?说出理由。
⑶将2克食盐完全溶解于8克水中
⑷将2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克水中
[交流]
[过渡]溶液中溶质一样多时,比较溶液的浓稀可以看所含溶剂的量,溶剂越少,溶液越浓。
那么,如果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都不相等,如何比较溶液的浓稀?
[投影]问题三:以下两组溶液哪组比较浓?说出理由。
⑸将2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克水中
⑹将4克食盐完全溶解于20克水中
[交流]
[投影]问题四:以下两组溶液哪组比较浓?说出理由。
⑺将2克食盐完全溶解于10克水中
⑻将5克食盐完全溶解于20克水中
[交流]
[引导]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也就是,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讲解]看来,要比较溶液的浓稀,既不能只看溶剂的量,也不能只看溶质的量。要比较溶液的浓稀,还得看一定量的溶剂里,所溶解的溶质的量。也就是看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的溶质的量。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的溶质越多,溶液就越浓。
[讲解]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一般可以理解为溶质的量与溶液的量之比,比值越大,浓度就越大,溶液也就越浓。溶液的浓度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和科学实验中应用非常广泛,如医疗上给病人输液需要掌握准确的浓度,溶液过浓和过稀都会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而施用农药时也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浓度,溶液过稀不能杀灭病虫害,过浓则不仅浪费农药,还会对农作物发生毒害作用。溶液的浓度的表示方法有许多种,日常生活中常用溶质质量分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
溶质质量分数(用百分比表示时即为质量百分比浓度,符号C%)
⒈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设问]如果已知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如何求溶质质量分数?
[交流]
[板书]
⒉计算式: m(溶质)
C%=—————×100%
m(溶液)
[设问]如果已知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如何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交流]
[板书]
例题:将20克食盐加入180克水中,食盐完全溶解,求所得溶质质量分数。
解:(略)
[设问]那么,如果已知溶液质量和浓度,如何求溶质质量?如果已知溶质质量和浓度,如何求溶液的质量?
[师生交流]:m(溶质)=m(溶液)×c%
m(溶液)=m(溶质)÷c%
[基础练习]:将一定量的硝酸钾完全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配成如下溶液。请填写下列空格
序号
m (溶质) (克)
m(溶剂)(克)
m(溶液)
(克)
C%
1
10
90
2
80
100
3
50
20%
4
300
40%
[引导]根据以上填表练习,你认为有哪些常见的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类型?
[交流]
[过渡]上面是老师给出的练习,下面请大家根据我们讨论的浓度计算类型,自己编一些题目。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又多又好。
编一编:选择下列相关数据,编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习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氯化钠质量=10克
水质量=40克
氯化钠溶液质量=50克
C%=20%
[交流]
[投影]评价并归纳: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常见类型:
⒈已知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求C%
⒉已知C%和溶液质量,求溶质质量
⒊已知C%和溶质质量,求溶液质量
[过渡]知道了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那么,如何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呢?
[投影]想一想:
如何在实验室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师生交流方案
[板书]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设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1、也可能是硫酸铜溶液
2、两杯溶液颜色不一样。
3、颜色深的溶液比较浓,颜色浅的溶液比较稀。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1:第⑵组较浓,因为相同质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2:第⑶组较浓,因为将相同质量的溶质溶解,所需的溶剂越少,溶液越浓。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3:一样浓,因为它们虽然溶液中溶剂、溶质的质量都不相等,但相同质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一样。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4:第⑻组浓,因为一定质量的溶剂里溶解的溶质越多,溶液越浓。
学生倾听、理解
学生听讲
学生听讲、理解
学生理解、记录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
m(溶质)
C%=————×100%
    m(溶液)
学生记录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溶质质量加溶剂质量就是溶液的质量。
学生记录
学生思考、听讲、理解
学生思考
学生推导、交流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
学生交流:⒈已知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求C%
⒉已知C%和溶液质量,求溶质质量
⒊已知C%和溶质质量,求溶液质量
学生听讲
学生练习
学生交流:每组派一个同学上台将练习情况实物投影并介绍,其他同学补充。(1:将10克氯化钠完全溶解于40克水中,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将10克氯化钠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0%的氯化钠溶液,问需要多少克水?
3:要配制50克20%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4:用40克水,可配制20%的氯化钠溶液多少克)?
学生听讲
学生思考
学生讨论、填写报告
交流填写的实验报告
学生记录
学生思考交流
让学生体验溶液的浓度。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影响溶液浓稀的因素的讨论,让学生认识溶液的浓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学习方法
让学生了解溶液浓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溶液浓度的重要性,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引入浓度的概念,介绍浓度的表示方法。
体会质量分数的含义
强化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的认识。
规范解题格式。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巩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运用信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指导学生学会归纳
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溶质质量分数(一)
⒈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用百分比表示时即为质量百分比浓度,符号C%)
⒉计算式: m(溶质)
C%=—————×100%
m(溶液)
3.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课堂练习]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
C%=__________________ 或C%=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一练:
将一定量的硝酸钾完全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配成如下溶液。请填写下列空格:
序号
m (溶质)
(克)
m(溶剂)
(克)
m(溶液)
(克)
C%
1
10
90
2
80
100
3
50
20%
4
300
40%
三)、编一编:
选择下列相关数据,编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习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氯化钠质量=10克,水质量=40克,
氯化钠溶液质量=50克,C%=20%
四)、议一议: 如何在实验室配制40克5%的氯化钠溶液?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⒈____:需氯化钠______克;水______克,合_______毫升。
⒉____:用______称取氯化钠,用______量取水。
⒊溶解:将称量的氯化钠和水倒入______中,用_______搅拌。
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