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燃烧与灭火(2课时)教案+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燃烧与灭火(2课时)教案+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9-30 15:26:37

文档简介

第四章说明
本章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于身边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如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自燃、爆炸、金刚石和石墨的用途、化学燃料与能源等;第二部分着重介绍学科性比较强的化学知识,如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与用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其中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碳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碳酸钙的性质等是教学的重点,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木炭、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是难点。
碳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碳及其化合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初中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以及碳酸盐有关,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反应的基础。因此,本单元关于碳的单质、CO2和CO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是为学生后续阶段化学的学习打下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碳及其化合物性质与用途,会判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学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认识身边生活、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初步学会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悟节能环保、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意义,体会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形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品质。

4.1 燃烧与灭火(共2课时)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 灭火与防火
一、设计思想
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知识。教学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白磷、红磷燃烧实验进行观察、对比、分析,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逐步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对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分析,得出灭火的原理,根据灭火原理讨论不同情况下的灭火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和形成防火救灾一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2)知道灭火的一般方法和常用灭火器的选用。
2.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产及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得出燃烧条件、防火和灭火一些有效措施;
(2)通过自制灭火器的实验,初步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正确选择防火灭火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的学习,体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辨证思想
(2)通过防火救灾方法讨论,体验生命的价值、人的社会责任与安全的重要性。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揭示燃烧现象的本质,对着火点的理解
四、教学用品
药品:白磷、红磷、热水(60℃以上)、氧气、镁带、钠、二氧化碳、氯气、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稀硫酸等
仪器:烧杯、试管、锥形瓶、集气瓶、燃烧匙、玻璃管、薄铜片、球胆等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 复习碳、硫、磷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引入课题。
[2] 列举生活中的燃烧及燃烧现象,讨论共同点与不同点。
[3] 实验一:点燃镁带,立即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
[4] 实验二:点燃金属钠,放入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
[5] 讨论燃烧现象与本质。
[6] 归纳燃烧的概念。
[10] 通过白磷与红磷燃烧的对比实验,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11]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4] 通过归纳灭火的原理与方法、自制泡末式灭火器的实验,介绍常用灭火器的选用和使用方法。
六、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可燃物的燃烧
【引入】 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知道许多物质可以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在本节中,我们将学习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以及灭火方法。
【板书】 4.1 燃烧与灭火
【提问】
1.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请列举一些物质燃烧,以及燃烧的现象?
2.可燃物燃烧有那些共同特征?本质是否相同?
【设问】 可燃物燃烧是否一定要与氧气反应?
【演示实验】
实验一:点燃镁带,立即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里。
实验二:点燃金属钠,放入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
【提问】
1.这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这两个实验与上述讨论的可燃物燃烧有什么共同点?说明了什么?
【小结】 可燃物燃烧是有条件的,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在特殊情况下,即使没有氧气,可燃物也可发生燃烧。所以,只要具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可成为可燃物的燃烧。
【板书】
一、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思考、回答】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光,放出热量;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酒精燃烧,发出淡蓝色光,放出热量。
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
(1)与氧气反应
(2)发光、发热
可燃物燃烧的本质相同,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观察、记录、交流】
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集气瓶内壁有黑色和白色固体。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有红黄色的火焰,有白烟产生,放出热量;集气瓶里氯气的颜色变浅。
【思考、交流】
共同点:发光、发热
剧烈的反应
2Mg+CO2 C + 2MgO
2Na + Cl2 2NaCl 
共同点:发光、发热
剧烈的反应
说明燃烧不一定都在氧气中进行。
开门见山,让学生了解学习目的,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唤醒学生的经验,对燃烧有一个初步认识
激疑探索,深入理解燃烧的现象与实质
 
 
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燃烧的条件
【提问】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述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演示实验】 在烧杯中放入半杯80℃左右的热水,热水中放一小粒白磷;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过一会儿后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热水中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
【提问】
1.为什么铜片上白磷燃烧而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演示实验】 对着热水下白磷慢慢通氧气,热水下白磷的燃烧。
【提问】 由上述实验可知,欲使可燃物质燃烧,需具备什么条件?
【板书】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或超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讨论、交流】
要有可燃物、要有氧气或能与可燃物发生剧烈的发光发热反应的物质、要点燃。
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而水中白磷没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燃烧的温度可能不够。
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
向水下通入氧气
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通过对比实验强化对燃烧条件的认识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提问】 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要有氧气,要达到着火点。那么发生了火灾时,应如何灭火呢?
【讨论题】
1.实验室如何熄灭酒精灯?它应用了什么原理?如果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2.如果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怎么灭火?
3. 请联系实际,列举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并分别说说它们的灭火的原理。
【板书】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
(1)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方法
(1)水冲、沙土盖、湿的被褥扑打;
(2)选用灭火器灭火
【讨论、交流】
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
(1)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实验室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酒精灯不慎撞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用湿布盖灭火。
盖锅盖隔离与氧气接触。
灭火可以用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的泡沫来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低温度使可燃物不能燃烧。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分析,认识灭火原理;加深理解燃烧与灭火的关系
介绍常用的灭火器
【讲述】 灭火器一般指装有灭火剂的消防器材。常用的灭火剂为二氧化碳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能够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你了解那些常见的灭火器?
【讲解】
泡沫灭火器灭火器内分别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下列比学反应。 Al2(SO4)3+6NaHCO3 = 2Al(OH)3↓+3Na2SO4+6CO2↑ 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
Al2(SO4)3+6NaHCO3 →2Al(OH)3↓+3Na2SO4+6CO2↑
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
【演示实验】 自制泡沫灭火器灭火器
用一个大锥形瓶配上一个单孔胶塞并插上玻璃管。向瓶中加入一些碳酸氢钠溶液,取一支能装入瓶内的试管,盛满浓盐酸后,将试管缓慢放入瓶中,使试管能竖立起来,塞上插有玻璃管的胶塞。使用灭火器时,倒转瓶子并将玻璃管口指向火焰。小心!不要把管口对着别人或自己。
干粉灭火器灭火器内装有碳酸氢钠固体和二氧化碳压缩气体,并有防潮剂和增润剂。使用时打开拉环,压缩气体即可把干粉喷出,干粉盖住燃烧的火焰,并受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火熄灭。2NaHCO3Na2CO3+CO2↑+H2O
二氧化碳灭火器直接将液态二氧化碳装入特制的钢瓶里,使用时打开阀门,二氧化碳迅速气化喷出灭火。
除此之外,还有四氯化碳灭火器等。
【小结】
泡沫灭火适用于一般物质引起的火灾;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液体物质、电器等引起的火灾。
灭火器应放在合适的固定位置,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完好情况,以防万一,灭火器一经开启使用,必须重新更换或补充灭火剂。
【习题】
1.如下图所示,烧杯中盛有热水,在热水中放一小块白磷。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A端放干燥的红磷,B端放一小块白磷。
⑴B端的白磷燃烧,A端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原因是: (填序号)
①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②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空气,不能燃烧;③B端的白磷与空气接触且达到着火点;④红磷不是可燃物。
⑵若要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方法是 。
⑶该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⑷从以上实验,可得到启示:实验室保存白磷的方法是
2.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灭火事件
灭火方法
灭火原理
熄灭液化气灶火焰
关闭液化气阀门
切断可燃物的来源
【交流】
泡沫灭火器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练习、交流】
认识常用灭火器及使用方法,提高防灾救灾能力
通过练习巩固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认识
2. 主要板书
4.1 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1.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或超过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原理
(1)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2)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方法
(1)水冲、沙土盖、湿的被褥扑打;
(2)选用灭火器灭火。
3. 相关链接
http://www.vvn.cn/soft/2765.htm
关于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能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组织的粗细、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颗粒越细,表面积越大,着火点越低;导热系数越小,着火点越低。对液体燃料和气体燃料来说,火焰接触它们的情况和外界压强的大小也都有关系。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般需要跨越一定的能量壁垒,分子必须具备一定的动能,在碰撞时才能引发反应。对于不少涉及燃烧的反应而言,虽然反应本身是放热的,但是要引发反应开始,分子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动能克服能量壁垒。随着物质的温度上升,分子的动能也随之增大,直到某一刻分子间的碰撞能够引发反应发生了,这一温度就是着火点。
根据燃烧材料的性质把火分类:A级火包括木材,纸张及类似的物质;B级火包括可燃液体,如油脂和油漆稀料;C级火包括电气起火;D级火包括高活性金属,如钠和镁。水最适用熄灭A级火,而且也是最适用的消除剂。适用于A级火、B级火和C级火的灭火剂有二氧化碳、卤代碳氢化合物(如海龙)或干化学药品(如碳酸氢钠或磷酸二氢铵)。D组火通常采用干化学药品灭火。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首先通过生活中现象讨论,对燃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通过对原有经验的突破,揭示燃烧的实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也使学生自然认识科学方法。白磷、红磷燃烧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同时学习对比试验的方法。
本节课按照一般学校的常规教学设计,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图片、录象、网络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形成资料收集、筛选、归纳整理能力。
4.1 燃烧与灭火(共2课时)
第2课时 燃料的充分燃烧
一、设计思想
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录像资料,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以及观察白磷自然实验、不同燃料燃烧放热图表,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分析,认识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的本质;知道氧气充足或不充足情况下,可燃物燃烧的情况的不同:①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快,放热多;②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慢,放热少,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学会使燃料充分燃烧所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等现象的本质;
(2)知道氧气是否充足对可燃物燃烧的影响,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措施的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可燃物充分燃烧的讨论,认识反应条件对化学化学反应的影响;
(2)通过化学变化现象分析其本质的学习,认识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学习,感悟使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价值;
(2)通过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的讨论,感悟节能、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使燃料充分燃烧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使燃料充分燃烧措施的原理
四、教学用品
药品:木炭、铁粉、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氢气、氧气等
仪器:集气瓶、酒精灯、燃烧匙、空纸盒、吸球等
媒体:电脑、投影仪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 可燃物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剧烈程度不相同。有的能平静燃烧,有的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
[2] 投影:火箭燃料燃烧、森林火灾、油库爆炸、面粉厂爆炸、食物腐败、金属的锈蚀、垃圾堆自燃等照片。
[7] 讨论: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相同?燃烧、爆炸、自燃的本质是否相同?理由?
[8] 小结: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共同点。
[9]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并进行安全教育。
[13] 小结:燃烧充分燃烧的条件、措施以及进行节能环保教育
[14] 思考: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危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非常重要。你认为在我产身边有没有浪费能源的现象?如有,请列举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燃料的充分燃烧
【讲述】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与燃烧的条件;认识了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剧烈程度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也认识了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
【投影】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然的图片(火箭发射时燃料燃烧、森林火灾、油库爆炸、面粉厂爆炸、食物腐败、金属的锈蚀、垃圾堆自燃等照片)。
【问题】
1.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什么关系?
2.哪些物质遇明火有可能发生爆炸?加油站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3.自行车轮胎、锅炉等发生爆炸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爆炸是否一定有化学变化引起?
4.垃圾堆、煤堆等为什么会自燃?
【小结】 在燃烧中,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也不同;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认识燃烧现象。
【演示实验】
1.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2.铁粉吹在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
3.点燃氢气与氧气混合气体;
4.白磷的自燃。
【提问】
1.为什么木炭在空气中与纯氧中燃烧现象不同?
2.为什么铁粉吹在点燃的酒精灯火焰上可燃烧?铁丝不行?
3.燃烧、爆炸、自燃的本质是否相同?理由?

【小结】 通过上述讨论、实验我们得到:
1.可燃物燃烧的激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程度有关。
2.可燃物燃烧、自燃、爆炸本质是相同的。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在一定空间内急剧燃烧,并有气体生成,可以引发爆炸。
【板书】
三、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1.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骤然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的剧烈发光、发热的氧气反应。
3.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习题】
1.在空气中发生的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然现象的相同点是 ( )
A.都产生热 B.都发光
C.都很剧烈 D.都需达到着火点
2.面粉厂、加油站必须张贴的标志是( )
3.下列因素中影响可燃物燃烧现象的是( )
①可燃物的性质;②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③氧气的浓度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4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 ,燃烧就越 。
【设问】
1.现在家庭中做饭,炒采通常使用什么燃料?汽车、拖拉机、飞机、摩托车使用什么燃料?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图表。补充讲述: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可燃物燃烧是放出能量,这种变化通常叫做放热反应。)
2.为什么燃料要充分燃烧?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补充讲解:燃料燃烧时如果空气不足就会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燃烧:①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②产生污染,影响环境,危害健康。)
3.使燃料充分燃烧有哪些措施?通常有哪些具体做法?
4.提高燃料的燃烧利用率有什么意义?燃料燃烧不充分有哪些危害?
【小结】 燃料在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目前使用的燃料大多是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控制燃烧反应条件,使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延长使用期限是非常重要的;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CO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板书】
四、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料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燃烧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连续通入足量空气(氧气);
将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
3.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思考题】
1.煤的充分燃烧对提高煤的使用效率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十分有益。下列措施中,对煤的充分燃烧无效的是( )
A.将煤块压成粉 B.将煤块改为蜂窝状煤球
C.燃烧时用鼓风机 D.做煤球时加入泥土
2.能源紧缺已成为世界危机,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非常重要。你认为在我产身边有没有浪费能源的现象?如有,请列举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
【倾听、观看】
【讨论、交流】
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燃性的粉尘。加油站的空气中可能会含有可燃性气体,有明火可能会引起爆炸。
自行车轮胎、锅炉发生爆炸是由气体压强过大引起,属于物理爆炸。
垃圾堆、煤堆中由于热量散发不出,聚积到达到着火点时,它们就燃烧起来了。
【观察、记录】
1.在空气中燃烧:红光
在氧气中燃烧:白光
2.火星四射、剧烈燃烧
3.爆鸣声、爆炸
4.冒白烟、自燃
【讨论、交流】
氧气多少不同;可燃物的性质不同;燃烧现象不同。小、薄的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剧烈。
实验中的燃烧、爆炸、自燃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氧化反应,只是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但对爆炸现象我们要注意判断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引起的。
【练习、交流】
1.都产生热(缓慢氧化不需要达到着火点);
2.B(面粉厂、加油站有明火容易引起爆炸);
3.D
4.大 充分(剧烈)。
【讨论、交流】
煤气、天然气、液化气,汽油、煤油、柴油等
燃料充分燃烧,可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
充分燃烧条件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烧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连续通入足量空气(氧气),将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从而提高燃烧效率。
燃料充分燃烧对于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非常重要。不充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课后思考】
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引入,唤起学生的思考 
 
理解产生不同燃烧现象的原因
 
进行生产、生活的有关安全教育
学习用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发现问题,解释现象, 指导分析,探询本质,初步认识缓慢氧化的普遍存在
 
 
指导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学会找出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练习巩固概念;进行安全意识的教育;过度到燃料充分燃烧的教学
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步认识生活中常用的燃烧,以及提高燃料利用的意义和方法措施。帮助学生认识节能环保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课后思考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对节能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主要板书
三、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1.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骤然产生大量气体,放出大量能量的现象
2.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的剧烈发光、发热的氧气反应
3.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四、燃料的充分燃烧
1.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
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烧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
2.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
连续通入足量空气(氧气);将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以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
3.燃料充分燃烧的意义
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3. 相关链接
查阅有关资料可登陆以下网站:①http://www.energy-china.com/中国能源信息网;
②http://www.china5e.com/中国能源网;③http://www.bikp.gov.cn/北京科普网
可燃物在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充足,燃烧的情况是不相同的:①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快,放热多(如:C+O2→CO2);②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慢,放热少(如:2C+O2→2CO)。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时,碳的质量分数(含碳量)较低的可燃物易发生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含碳量较高的可燃物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有炭黑颗粒、一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
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煤的燃烧会排放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NO2)、会形成酸雨。
素有“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1952年12月5日至8日,又被浓雾笼罩。在这一段时间里,许多人突然患呼吸系统疾病,伦敦的各家医院一下子住满了病人。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增加4000多人。死者中,45岁以上者居多,约为平时死亡人数的3倍;1岁以下的死亡者,较平时增加约1倍,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而死亡人数,分别为事件前一周中同类病症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因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死亡者,较平时成倍增加。
该事件与伦敦当时大量烧煤有关。煤烟尘经久不散,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靠近地面处大气污染物如烟尘、二氧化硫大量聚集,大雾变成了刺激性很强的酸雾。
伦敦公害事件发生以后,1956年、1957年又连续发生烟雾事件。1962年12月3日至7日,烟雾再度发生,又有约11000人患病,其中136人魂归西天。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进入国际社会生活。1972年6月5日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建议将会议开幕这一天作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次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此后,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的各项活动;每年联合国环境规划总署都将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的制定当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七、教学反思
教学中采用学生熟悉的事例,通过图片或录像,对比实验,让学生讨论、交流,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对燃烧、爆炸、自燃、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对概念的理解由单一到多个的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的建构,效果好。对燃料的充分燃烧的条件、采取的方法与措施的教学,通过讨论生活中常见燃料的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唤醒学生的经验,完善他们的认识结构,同时起到有机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节能、环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