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化学专题讲义:3.2 溶液 (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上海)化学专题讲义:3.2 溶液 (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09-30 16:41:19

文档简介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新初三 辅导科目:化学
授课日期
时 间
C段
主 题
3.2 溶液
教学内容
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及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3、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理解溶液的稀释问题
5、了解水的有关知识
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3、溶质质量分数
难点:溶解度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如98%浓硫酸)。
注: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不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4、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5、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1)一般液体为溶剂。固体和气体为溶质。
(2)当两种液体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剂。
(3)如果两个液体中一种是水,则水做溶剂。
6、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②外因:温度(对大多数固体而言,升高温度,物质的溶解性提高)。
【例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由两种域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泥浆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碘酒 B、纯净水 C、冰水 D、牛奶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石灰石 B、汽油 C、纯碱 D、面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 条件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 条件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对于大多数物质,除Ca(OH)2)
【例题】
1、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
①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 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 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下图是甲、乙两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根据题意判断,右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 和 . (2)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 (3)40℃时,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50g. (4)将t℃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 .
三、溶解度(符号:S) 单位:g/100g水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气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外因:
A、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4、溶解度曲线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B、固体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三种变化规律: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例题】
1、关于溶液的说法:① 无色,② 混合物,③ 化合物,④ 均一,⑤ 稳定,⑥ 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2、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 )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 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 ⑥溶剂的性质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不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 ? )
?? A、温度????? B、溶剂质量???? 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
4、?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
A、压强增大而减小????????? ???B、压强减小而减小
C、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降低而减小 5、右图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此外由该图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 ??????????;
②????????????????????? 。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100g水中)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溶解度(S)
(20℃,g/100g水)
>10
1~10
0.01~1
<0.01
注意:用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时,必须用20℃时的溶解度。
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
(5)溶解度计算公式
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
【注意】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方法表示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
①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溶质是CuSO4。
②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Na2O溶于水:Na2O+H2O=2NaOH,其溶质是NaOH而不是Na2O。
③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g NaCl投入到5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这种情况下,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8g NaCl,故溶质的质量为l8g,而非20g。

(6)计算配制一定质量的溶液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有关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7)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的关系

【例题】
1、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 ????。
?(2)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 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答出一种即可)。?
3、?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X和Y交点的意义:??????????????????????????? ;
(2)由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判断:60℃时,把45g的X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下X的水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60℃时等质量的饱和的X、Y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晶体多的是?????? 。
(3)从Y的饱和溶液中提取Y,应采用的方法是????????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四、物质的结晶(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1)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有两种方法:
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从溶液中结晶
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从溶液中结晶。根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冷却其热的饱和溶液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陡升型物质的提纯.
(3)过滤与结晶的区别
过滤
结晶
适用
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物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目的。
主要操作
1.制过滤器;2.过滤。
蒸发结晶或过滤结晶。
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液质量= +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当溶剂稀释浓溶液时,溶质质量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5、定义公式:C%=×100%=×100%
【例题】某实验室要配制500克1%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1、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t2 ℃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
A、20 ℃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
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 ℃时,31.6 g硝酸钾被水溶解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
C、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g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4、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硝酸钾晶体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两烧杯分别盛有60℃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且两烧杯中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将温度从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B、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C、烧杯中甲固体质量增加,乙固体质量减少
D、甲溶液质量减少,乙溶液质量变大且一定是饱和溶液
6、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对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晶体不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D、在t℃时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7、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加入的氯化钠质量(n)和溶液的质量分数(m)的关系变化为( )
A B C D
8、下列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BC )
A. 100g水中溶解了10g食盐
B. 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有l0克食盐
C. 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得到的溶液
D. 将食盐与水按l:10的质量比配成溶液
解析:10%的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食盐,10g食盐溶于90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100g。
一、溶液部分相关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 =
注意:由多种溶质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溶液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
溶液质量(克)= 溶液体积(毫升)× 溶液密度(克/毫升)
3、溶液的稀释:m浓溶液 × a% = m稀溶液 × b% (a>b)
其中:m稀溶液 = m浓溶液 + m水
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中间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mA×a% + mB×b% =(mA + mB)×c%
7、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关系: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特例:熟石灰)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9、溶解度曲线图:记住常见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0、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过滤、蒸发、结晶、洗涤
11、结晶方法:
①蒸发溶剂(如:NaCl)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如:KNO3)也叫降温结晶,应用:提纯KNO3(NaCl杂质)
二、注意点
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3、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没有溶解的物质是不能作为溶液的一部分,也不可看做溶质。
4、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5、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6、气体物质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7、溶解度四点把握: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8、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9、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无关,只与溶质和溶液质量有关
10、利用溶解度曲线可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利用根据曲线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也可以比较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等。
【巩固练习】
1、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
(1)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2、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如: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则:
① 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② 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
3、 t℃时,NaNO3的溶解度是25g,现向盛有200g 10%NaNO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30g NaNO3固体,则此时烧杯中( )
A. 溶液质量是230g B. 溶质质量是50g
C. 溶剂质量是170g D. 溶质质量是45g
4、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无法判断
5、现有500g20℃的A物质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g水后,有5gA 析出,若再蒸发掉20g水后,又有7gA 析出,则在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
6、 t℃时,向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无水硫酸铜,析出bg硫酸铜晶体,则(b-a)g是( )
A. 饱和溶液失去溶剂的质量
B. 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
C. 析出无水物的质量
D.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7、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入下表:
温度/℃
10
20
60
溶解度/g
21
31.6
10
现有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若将其升温至60℃,还需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饱和?若降温至10℃,可得饱和溶液多少克?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新初三 辅导科目:化学
授课日期
时 间
C段
主 题
3.2 溶液
教学内容
(本次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达到怎样的情感目标)
1、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及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3、掌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理解溶液的稀释问题
5、了解水的有关知识
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3、溶质质量分数
难点:溶解度
(此部分15分钟左右。可根据本次课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互动探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趣味故事等进行新课导入,且此部分内容与本节课的主题相关连,并写清楚教学建议。)
(此部分60分钟左右;是本节课的重点。请做到讲练结合,尽量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附有相应的练习题;最多不超过3个知识点必须附有相关知识点练习)
一、溶液
1、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判断溶质、溶剂
固、气体与液体混合,液体为溶剂,固、气体为溶质;
两种液体混合时,一般量多的作为溶剂;
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如98%浓硫酸)。
注:溶质和溶剂是相对的,通常情况下不指明溶剂时,水就是溶剂。
4、溶液的特点:均一性、稳定性(溶液各处密度相等)。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FeSO4溶液为浅绿色 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d、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5、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可以是液体、固体或气体,溶剂一般为液体。
(1)一般液体为溶剂。固体和气体为溶质。
(2)当两种液体物质互溶时,一般把质量大的物质称为溶剂。
(3)如果两个液体中一种是水,则水做溶剂。
6、物质的溶解性
(1)定义: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溶解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本身性质;
②外因:A、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气体:温度、压强(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例题】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
A、溶液都是由两种域两种以上的物质形成的
B、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
C、泥浆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D、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2、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 )
A、碘酒 B、纯净水 C、冰水 D、牛奶
3、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C )
A、石灰石 B、汽油 C、纯碱 D、面粉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
(1)饱和溶液:在一定 条件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 条件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2、转换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对于绝大多数固体)
【例题】
1、扩展练习:试判断正误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在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2、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
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下图是甲、乙两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根据题意判断,右图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 温度 和 溶解度 . (2)2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 甲<乙 . (3)40℃时, 75 g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为50g. (4)将t℃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4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甲>乙.
三、溶解度(符号:S) 单位:g/100g水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气体的溶解度
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外因:
A、固体: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气体:压强、温度(大多数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
4、溶解度曲线 A、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质量超过室温时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B、固体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变化影响的三种变化规律: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Ca(OH)2

【例题】
1、关于溶液的说法:① 无色,② 混合物,③ 化合物,④ 均一,⑤ 稳定,⑥ 各部分性质相同。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
2、影响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 A ? )
①固体溶质的性质 ②温度 ③压强 ④溶质的质量 ⑤溶剂的质量 ⑥溶剂的性质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不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是(? ?B ? )
?? A、温度????? B、溶剂质量???? C、溶剂种类???? D、溶质种类
4、?打开汽水瓶盖会有大量气泡冒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溶解度随(? ?B ? )
A、压强增大而减小????????? ???B、压强减小而减小
C、温度升高而升高?????????? ??D、温度降低而减小 5、右图为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可知: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此外由该图你还能获得的信息有:
①??????????? ;
②???????????????????? 。
(4)固体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20℃/100g水中)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或不溶)
溶解度(S)
(20℃,g/100g水)
>10
1~10
0.01~1
<0.01
注意:用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时,必须用20℃时的溶解度。
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CO2溶于水:制汽水时必须加压并保持低温。
(5)溶解度计算公式
某温度下物质的溶解==
【注意】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方法表示时,必须分清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
①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溶质是CuSO4。
②有些化合物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如Na2O溶于水:Na2O+H2O=2NaOH,其溶质是NaOH而不是Na2O。
③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如20℃时,20g NaCl投入到50g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在这种情况下,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8g NaCl,故溶质的质量为l8g,而非20g。

(6)计算配制一定质量的溶液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有关公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7)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的关系

【例题】
1、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加硝酸钾、蒸发溶剂(水) (任写一种)。
2、?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意义是?t1℃时,A、B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将60g A物质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150? g。
?(3)将接近饱和的A物质的水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降低温度??? (答出一种即可)。?
3、?X、Y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曲线X和Y交点的意义:??40℃时,X、Y的溶解度相等,都为40g ;
(2)由X、Y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判断:60℃时,把45g的X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下X的水溶液是??饱和??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60℃时等质量的饱和的X、Y溶液分别降温到20℃,析出晶体多的是? ?X? 。
(3)从Y的饱和溶液中提取Y,应采用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填“冷却结晶”或“蒸发溶剂”)。
四、物质的结晶(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1)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有两种方法:
①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从溶液中结晶
②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从溶液中结晶。根据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冷却其热的饱和溶液也叫冷却热饱和溶液法。适用于陡升型物质的提纯.
(3)过滤与结晶的区别
过滤
结晶
适用
范围
除去液体中固体杂质,或使纯净物结晶与母液分离。
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依据原理
固体颗粒大,不能通过滤纸或过滤层,而滤液可以通过滤纸或过滤层。
利用固体物质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而达到分离目的。
主要操作
1.制过滤器;2.过滤。
蒸发结晶或过滤结晶。
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 每100g 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克数 ,当溶剂稀释浓溶液时,溶质质量 不变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5、定义公式:C%=×100%=×100%
【例题】某实验室要配制500克1%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和水各多少克?
(此部分测试时间为20分钟左右,讲评时间为15分钟左右。队本次所学内容进行检测)
1、右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t2 ℃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D、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2、对“20 ℃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 C )
A、20 ℃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
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C、20 ℃时,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
D、20 ℃时,31.6 g硝酸钾被水溶解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降低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
C、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 g
D、t2℃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4、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 B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氧化钙固体? ?D、硝酸钾晶体
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有两烧杯分别盛有60℃甲的饱和溶液和乙的饱和溶液,且两烧杯中均有未溶解的固体,现将温度从60℃降到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少
B、甲乙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C、烧杯中甲固体质量增加,乙固体质量减少
D、甲溶液质量减少,乙溶液质量变大且一定是饱和溶液
6、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对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晶体不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D、在t℃时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7、在一定温度下,同一定量的氯化钠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氯化钠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加入的氯化钠质量(n)和溶液的质量分数(m)的关系变化为( C )
A B C D
8、下列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BC )
A. 100g水中溶解了10g食盐
B. 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有l0克食盐
C. 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得到的溶液
D. 将食盐与水按l:10的质量比配成溶液
解析:10%的含义是指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含有10份质量的食盐,10g食盐溶于90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100g。
(此部分10分钟左右,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
一、溶液部分相关计算:
1、溶质质量分数 =
注意:由多种溶质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溶液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换算:
溶液质量(克)= 溶液体积(毫升)× 溶液密度(克/毫升)
3、溶液的稀释:m浓溶液 × a% = m稀溶液 × b% (a>b)
其中:m稀溶液 = m浓溶液 + m水
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不同(a%、b%)的溶液A、B,配制中间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c%),则:mA×a% + mB×b% =(mA + mB)×c%
7、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关系: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
8、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特例:熟石灰)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加溶剂②升温
9、溶解度曲线图:记住常见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0、混合物分离提纯方法:过滤、蒸发、结晶、洗涤
11、结晶方法:
①蒸发溶剂(如:NaCl)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如:KNO3)也叫降温结晶,应用:提纯KNO3(NaCl杂质)
二、注意点
1、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
3、溶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没有溶解的物质是不能作为溶液的一部分,也不可看做溶质。
4、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5、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6、气体物质溶解度还与压强有关。
7、溶解度四点把握: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8、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9、溶质质量分数与温度无关,只与溶质和溶液质量有关
10、利用溶解度曲线可查找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可利用根据曲线判断某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情况,也可以比较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等。
【巩固练习】
(此部分内容包含本次课所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及综合练习题。建议题量保持在30分钟左右可以完成的范围内)
1. 关于溶解度的计算的类型
(1)已知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求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
① 把50克20℃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得到12克硝酸钾。求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
解析:溶液的质量为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因此5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水的质量是:50克-12克=38克
设:20℃时100克水里溶解硝酸钾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x
溶质 溶剂 溶液
12g 38g 50g
x 100g

解得x=31.6g.
答: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2)已知某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求此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或溶剂的质量。
例如:把100克20℃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24克硝酸钾。则:
① 若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各多少克?
② 若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多少克?
解析:设配制350克20℃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需硝酸钾和水的质量分别为x和y。将78克硝酸钾配成20℃时的饱和溶液,需水质量为z
溶质 溶剂 溶液
? 24g 100g
x y ?350g
78g z

解得x=84g,y=266g。

解得再z=247g。
总之,关于溶解度计算的关键就是将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关系一一对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求算。
[例3] t℃时,NaNO3的溶解度是25g,现向盛有200g 10%NaNO3溶液的烧杯中,加入30g NaNO3固体,则此时烧杯中( D )
A. 溶液质量是230g B. 溶质质量是50g
C. 溶剂质量是170g D. 溶质质量是45g
[例4]将两杯20℃时的食盐饱和溶液,甲为500g,乙为1000g,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分别蒸发掉15g水,析出的食盐晶体的质量( A )
A. 甲=乙 B. 甲<乙 C. 甲>乙 D. 无法判断
[例5] 现有500g20℃的A物质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蒸发掉20g水后,有5gA 析出,若再蒸发掉20g水后,又有7gA 析出,则在2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 35g 。
解析:20℃时500g A溶液(500-25)g A溶液(饱和)(500-25-27)g A溶液(饱和)
∴20℃时A饱和溶液中:
溶质 溶剂
S ?100g
7 ??20g
∴S=35g
答案:35g 。
[例6] t℃时,向硫酸铜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无水硫酸铜,析出bg硫酸铜晶体,则(b-a)g是( B )
A. 饱和溶液失去溶剂的质量
B. 减少的饱和溶液的质量
C. 析出无水物的质量
D.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解析:无水硫酸铜遇水后会与水反应,生成五水硫酸铜,导致溶液中水减少,因此部分硫酸铜又会结晶。但由于温度不变,剩余溶液还是t℃时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只是溶质、溶剂的量减少了。
[例7]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入下表:
温度/℃
10
20
60
溶解度/g
21
31.6
10
现有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100g,若将其升温至60℃,还需加入多少克硝酸钾才能饱和?若降温至10℃,可得饱和溶液多少克?
解析:20℃时10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m(KNO3)=,
m(H2O)=100g-24g=76g。
设60℃为达饱和还需加入硝酸钾质量为x,降温至10℃,可得饱和溶液质量为y。
,解得x=59.6g;,解得x=91.96g
【预习思考】
(此部分旨在对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可根据下节课主题进行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