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解析版).doc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解析版).doc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0-01 00:4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06月20日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同学们估测教室里讲台的高度,结果正确的是(  )
A.80m B.80dm C.80cm D.80mm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cm
C.3.6km=3.6×1000=3600m
D.3.6km=3.6×1000m=3600m
3.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
4.对于我们教室和一张单人课桌的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课桌高度约为0.8m B.教室门高3m
C.桌面面积约为4m2 D.书箱容积约为0.8m3
5.下列估值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
B.人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5cm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1s
6.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叫做误差
B.测量方法正确,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
D.误差是因为测量过程中没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
7.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地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二.多选题(共1小题)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三.填空题(共3小题)
9.如图所示,1元硬币直径的测量值是   cm。

10.如图所示,在用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直径时,绕细铜丝时应做到   ,为了减小误差。所绕的匝数是   一些好(填“多”或“少”).细铜丝在铅笔上饶32圈,如图所示,该线圈的长度为   cm,细铜丝的直径为   mm。

11.图为某蹦床运动员从床面上A点起跳后腾空瞬间的照片,根据照片信息估测此时运动员脚尖到床面的距离为   (选填“0.8m”“1.8m”或“3.8m”)。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2.(1)如图甲,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度数为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2)如图乙,1元硬币的直径的测量值是   。
(3)如图丙,停表的分度值是   s.所示的时间是   s。

13.某学生为测定物理书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
(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
(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L/100;
(d)取得物理书内100页叠齐压紧。
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   ;上述步骤(c)是错误的,应改为   。



2019年06月20日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
1.同学们估测教室里讲台的高度,结果正确的是(  )
A.80m B.80dm C.80cm D.80m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讲台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8dm=800mm左右。
故选:C。
【点评】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
2.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3.6km=3.6km×1000m=3600m
B.3.6km=3.6km×1000=3600cm
C.3.6km=3.6×1000=3600m
D.3.6km=3.6×1000m=3600m
【分析】本题根据长度单位的进率进行换算。换算的步骤为:原来的数字、乘号、进率、后来的单位。
【解答】解:∵1km=1000m
∴3.6km=3.6×1000m=3600m,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键掌握单位换算的步骤。
3.如图所示,小明用一端磨损的刻度尺测量橡皮的长度,长度为(  )

A.3.15cm B.3.150cm C.2.15cm D.2.150cm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为1mm;
图中起始端刻度值为1.00cm,末端刻度值为3.15cm,物体长度为3.15cm﹣1.00cm=2.15cm。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对于我们教室和一张单人课桌的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课桌高度约为0.8m B.教室门高3m
C.桌面面积约为4m2 D.书箱容积约为0.8m3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教室的高度在3m左右,门的高度不可能为3m,在2.2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学生课桌的边长在60cm=0.6m左右,面积在(0.6m)2=0.036m2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书箱的长、宽、高分别在0.5m、0.4m、0.2m左右,其容积在0.5m×0.4m×0.2m=0.04m3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5.下列估值中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
A.中学生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2m/s
B.人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
C.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5cm
D.正常人心脏跳动1次时间约0.1s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1.2m/s左右,故A符合实际;
B、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食指的宽度在1cm左右,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1cm,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人心脏1min跳动60次左右,则心脏跳动1次的时间约为1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6.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叫做误差
B.测量方法正确,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
D.误差是因为测量过程中没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
【分析】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原因是:①测量工具不精密;②测量方法不科学;③估读。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解答】解:A、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是错误,故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故错误;
C、即使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误差也是不可避免的,故正确;
D、错误是因为测量过程中没遵守操作规则引起的,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误差的定义,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7.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
A.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地厚度
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平均值
D.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若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
【解答】解:被测物体的长度小于或接近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用累积法,A、B、D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易错点在于:很多同学会认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从而选择D。
二.多选题(共1小题)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误差
B.测量时选用的工具越精密越好
C.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1)刻度尺能否使用的判断标准不是零刻线的有无,而是刻度是否均匀;
(2)求平均值时,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错误。
【解答】解: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是不能减小因测量工具不精确而产生的错误。故A错误。
B、测量时要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工具不是越精确越好。故B错误。
C、因为橡皮筋有弹性,所以用一根橡皮筋拉紧在圆柱体上绕一圈,量出绕过圆柱体橡皮筋的长即是圆柱体的周长,测量结果是错误的。故C错误。
D、测量长度时,也可以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子,只是测量的时候从没磨损的刻度开始算起。故D正确。
故选:AB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误差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三.填空题(共3小题)
9.如图所示,1元硬币直径的测量值是 2.46 cm。

【分析】图中硬币直径的长度通过两个直角三角板转化到了刻度尺的对应位置,我们就可以在刻度尺上直接读出这段长度的值了,当然,明确分度值、找准起止点是必须注意的。
【解答】解:读图可知,两个三角板竖直直角边所对应的位置之间的长度就是硬币的直径。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我们还应该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又因为这段长度从5.00cm开始,到7.46cm结束,所以硬币的直径就是7.46cm﹣5.00cm=2.46cm。
故答案为:2.46。
【点评】这种方法可称为转换法,也叫辅助工具法,就是将不方便测量的量,借助工具转化为方便测量的量,从而使测量更直接、准确。
10.如图所示,在用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直径时,绕细铜丝时应做到 紧密缠绕,不要有缝隙和重叠 ,为了减小误差。所绕的匝数是 多 一些好(填“多”或“少”).细铜丝在铅笔上饶32圈,如图所示,该线圈的长度为 5.00 cm,细铜丝的直径为 1.56 mm。

【分析】细铜丝直径很小,利用刻度尺不容易准确测量,常采用“累积法”测量其直径;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
在用刻度尺和铅笔测量细铜丝直径时,绕细铜丝时应做到紧密缠绕,不要有缝隙和重叠,为了减小误差,所绕的匝数多一些;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2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2mm;线圈左侧与10.00cm对齐,右侧与15.0cm对齐,估读为15.00cm,所以线圈的长度为L=15.00cm﹣10.00cm=5.00cm;
细铜丝的直径为d==0.15625cm=1.5625mm≈1.56mm。
故答案为:紧密缠绕,不要有缝隙和重叠;多;5.00;1.56。
【点评】在长度的测量过程中,满足实验要求的前提下要优化实验方案,减小测量误差。
11.图为某蹦床运动员从床面上A点起跳后腾空瞬间的照片,根据照片信息估测此时运动员脚尖到床面的距离为 1.8m (选填“0.8m”“1.8m”或“3.8m”)。

【分析】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的认识,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运动员的身高在1.8m左右,由图知,运动员脚尖到床面的距离与身高差不多,所以为1.8m。
故答案为:1.8m。
【点评】对物体长度、质量、重力等进行估测,是初中物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平时结合所学知识对身边的如:人高、教室高、一步长、步行速度、楼梯阶梯数、物理课本长和宽、教室内空气质量等等,多观察多思考,必要时做出正确判断。
四.解答题(共2小题)
12.(1)如图甲,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度数为 2.75 cm,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0.1 cm。
(2)如图乙,1元硬币的直径的测量值是 2.47cm 。
(3)如图丙,停表的分度值是 1 s.所示的时间是 115 s。

【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树叶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2.75cm对齐,估读为2.75cm,所以树叶的长度为L=2.75cm。
(2)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硬币左侧与6.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8.47cm对齐,估读为8.47cm,所以1元硬币的直径的测量值是8.47cm﹣6.00cm=2.47cm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in,指针在“1”和“2”,靠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1min=6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5s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s,指针在4.4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5s,即秒表的读数为60s+55s=115s。
故答案为:(1)2.75; 0.1cm(2)2.47cm;(3)1;115。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13.某学生为测定物理书的纸张厚度,采取如下步骤:
(a)量出一叠纸的厚度L;
(b)选用学生用三角尺,检查了零刻度是否磨损;
(c)计算每页纸的厚度d=L/100;
(d)取得物理书内100页叠齐压紧。
上述步骤的正确排列顺序(用序号字母)是 bdac ;上述步骤(c)是错误的,应改为 d= 。
【分析】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及零刻度是否磨损,测一张纸的厚度误差大,测一叠纸的厚度,在算出每张纸的厚度,误差会小些。
【解答】解:首先检查三角尺零刻度是否磨损,再取一定数量的纸张,用三角尺测量这叠纸的厚度L,最后用所测厚度除以纸张的张数就可以了;故顺序是:bdac,取了100页的纸张,即50张纸,每张纸的厚度应该是:。
故答案是:bdac;d=。
【点评】考查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知识点,注意页数和纸张的张数的区别。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19/6/21 0:25:38;用户:蒙老师;邮箱:sxxjy100@xyh.com;学号:23071151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