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3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 课件 (共3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02 21:2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一、文学常识复习
1. 孟子,名 ,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 、 、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 ”。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 ”(如民贵君轻)、“ ”,其论断还有“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记录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一起被称为四书。
一、文学常识复习
1.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其政治主张与社会理想的根本核心是:“民本”(如民贵君轻)、“仁政”,其论断还有“性善论”。
2.《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集,是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记录孟轲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
二、文言知识点整理
①通假字
②实词
③词类活用
④一词多义
⑤特殊句式
⑥翻译句子

应之以乱则凶
河东凶亦然
攘除奸凶
敌入而凶
由于敌人入侵,因恐惧而喧嚷骚动




不吉祥,不幸(凶多吉少)
庄稼收成不好
凶残、残暴
恐惧而喧嚷骚动

徐而察之
察邻国之政
察臣孝廉
人至察则无徒

观察、仔细看
考察
考察后推荐
明智、精明
一词多义归纳
1、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正确的措施就吉利;
顺应自然的变化,采取错误的措施就凶险。

2、甫(刚刚 )闻凶讯 不幸,多指丧事



今将喻子五篇之诗
家喻户晓
王好战,请以战喻
自喻适志与
告诉,使人知道
明白、知道
比喻
通“愉”,愉快


兵刃既接
兵者,国之大事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可汗大点兵
兵器、武器
军事、战争
军队
士兵
一词多义归纳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

喻:通“愉”,愉快。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
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


木受绳则直
是非曲直
系向牛头充炭直
直不百步耳
与“弯”相对
正确的、正直的
价值,后写作“值”
副词,仅,只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帜曰“谢庄团练冯”
终生之计,莫如树人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种植
树立、建立
培养
树木
一词多义归纳
沛公不胜桮杓
谷不可胜食也
二败而三胜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予观夫巴陵胜状


能承担,能承受

胜利
战胜、超过
优美的
一词多义归纳

谷不可胜食也
狗彘食人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shí 吃
shí 食物
sì 喂养

请以战喻
可以无饥矣
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凭借
按照

认为
一词多义归纳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





河内凶亦然
填然鼓之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太后曰:“然。”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申之以孝悌之义


音节助词 无义
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无义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代百姓
这样
…的样子
然而、但是
对,是这样的
一词多义归纳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亦走也
(2)非我也,兵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标志:
…也。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或……或……

(2)直……耳

(3)是……也

(4)是何异于……

3、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4、固定句式
有的……有的……
只……罢了
这是……呀
这同……有什么区别?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翻译下列句子
1.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下列句子
1.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那木材就会用不完。

2.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相比,有什么不同?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着自己跑了五十步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供养活人,为死者办丧事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百姓供养活人,为死者办丧事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地方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背负头顶着东西了。
孟子名言选译
课外积累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7)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8)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1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12)民事不可缓也。
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13)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17)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1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孟子所处的时代
各国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们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1.“ 王好战 。”
2.“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
孟子怎样评价他的政绩?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孟子针对梁惠王的疑惑提出了怎样的使民加多的措施?
仁政七条

不违农时(农)
不入洿池(渔)
以时入山林(林)
树之以桑(纺)
鸡豚狗彘之畜(牧)
勿夺 其时(农)
谨庠序,申孝悌(德才)

王道之始

王道之成
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对比

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
涂有饿殍(下层百姓)
比喻

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施仁政
行王道
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列传》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梁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思考:
孟子构织的理想社会在战乱时期难以实现,那么,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呢?假如孟子来到了今天的社会,他又会发出怎样的评论?请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一篇《孟子新说》。要求:300字左右。
素材开发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角度点拨: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主观教育、和谐相处、看问题抓本质等话题)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运用
一、适时放弃眼前利益 (把眼光放长远)
应用片断: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诞生。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二、认识自己,理智为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应用片断:
1、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梁惠王如此,世上许多人都如此。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认识自己的优点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这需要足够的勇气。一个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适用“理智’“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
【拓展阅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认识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你自己,你便是一道风景。大老婆夸他,小老婆夸他,客人也夸他,他不盲目自喜,而是仔细观察,再分析,坚信自己不如徐公美。邹忌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于是五十步笑百步,便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统治者,梁惠王不是一个坏人,却是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地完善自我,你便是智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自大或自卑,你就永远不会成为优秀的成功者。
备注:材料适用“理智”“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
三、学会说话,语言艺术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应用片断:
进言者不但要敢于进言,还要讲究进言的艺术。邹忌进谏并未作居高临下的指责,而是从自己的家事说起,现身说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孟子则巧设譬喻,先扬后抑、欲擒故纵,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主张。
备注:材料可以用来演绎“策略”“成功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话题。
四、科学发展
应用片断: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该是很多的,然而孟子已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主张。他已经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备注:材料适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持续发展”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