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荀子像
《劝学》
复习目标
1、储备文言知识及文化文学常识。
文言实词(疾、假、就、绝)、虚词、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探究文本,储备作文素材。
2、背诵默写并翻译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解题
记常识
1、荀子,名 , 战国末期 国人。荀子是孔孟之后著名的 家学者,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性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荀子》二十卷,共32 篇。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况
赵
儒
本恶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作者介绍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类天生有欲求,有欲求必有争夺,任其天性发展,必做恶事,因此他提出“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质,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认为人和物都可以改变,能改造好,能“知明而行无过”。
荀子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人的本性改变,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家 思想
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它有“劝告”“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学习”。
“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解题
学习的意义(五喻)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直木)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结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课文结构
第一段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
学习的作用
(5喻)
弥补不足
跂而望
不如登高
结论:
善假于物
第三段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楫
见者远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第4段的推理过程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对比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对比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学不可以已
坚持
专一
积累
对比
一.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二.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善假于物)
三.学习方法和态度:
用心
积累
坚持
学不可以已
归纳:
专一
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 , 。
1、 学不可以已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 ; , 。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6.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 。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
8.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 。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 , , , , 。
10.荀子《劝学》说:“?????????,????????????? ;?????????,?????????????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1.“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2.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1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3.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 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就
⑴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⑶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⑷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报任安书》
⑸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
⑹成语“一挥而就”“一蹴而就”“功成名就”
⑴就职,赴任
⑵接近,靠近;
⑶就职,赴任
⑷完成,成功/承受,接受;
⑸登上;
⑹完成/成功/成功。
疾
⑴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⑵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⑶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⑷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⑸成语“疾恶如仇”“痛心疾首”“讳疾忌医”“疾言厉色”“眼疾手快”“奋笔疾书”“大声疾呼”
?
答案:⑴快速,急速;⑵厌恶,憎恨;⑶病,疾病;⑷妒忌;⑸厌恶,憎恨/痛苦/疾病/急速/急速/急速/急速。
假
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⑵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⑶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⑷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
⑸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
⑹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⑺成语“久假不归”“狐假虎威”“假公济私”“不假思索”“假以时日”
答案:⑴凭借,借助,利用;⑵假期,休假;⑶假期;⑷给予;⑸如果,假如;⑹借;⑺借/借助/利用/借助/给予。
绝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⑵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
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
⑷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⑸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孔雀东南飞》
⑹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⑺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⑻成语“韦编三绝”“悲痛欲绝”
答案:⑴隔绝,隔断;⑵极,非常;⑶断,断绝;⑷横渡;⑸绝命,死;⑹穿越,越过;⑺断绝往来,绝交;⑻断/绝命,死。
古今异义词
1.蚓无爪牙之利
2.金就砺则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用心一也
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帮凶、走狗。
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渊博
用心——古义:因为心思 今义:读书用功的态度
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语后置 (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于水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4.輮以为轮 省略句(省略介宾“之”)
5.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者、也 表判断)
大家在学习了此篇之后,对哪句话最有
感触?联系你自己的学习实际,跟周围的同学
互相讨论交流后,谈谈你的感触是什么?
品茗
劝 学 诗 劝 学
朱熹 颜真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三更灯五更鸡,
一寸光阴不可轻。 正是男儿读书时。
未觉池塘春草梦, 黑发不知勤学早,
阶前梧叶已秋声。 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代的劝学诗】
一、立志
1.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二、勤学
3.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4.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5.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6.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7.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8.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体会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