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说出生态系统的定义。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5.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方面
尝试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实际问题相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
(1)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三、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制作PPT。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让学生们思考,1、图中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影响牧草生存的环境因素有两类:生物因素(鹰、云雀、麻雀、蝗虫、兔、蚯蚓、草、蘑菇、土壤中的细菌),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2、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牧草生存的?(阳光、空气、水、土壤提供牧草必需的生存条件;蝗虫吃草,鸟吃蝗虫,兔吃草等,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3、为什么用网罩起来的牧草几乎被虫吃光了,而未罩网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说明了什么?(草被网罩起来以后,鸟飞不进去,吃草的蝗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意图】复习并引出教学课题,分析实例理解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
1、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把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片农田以及学校的花园等,都是生态系统。
2、过渡:生态系统的类型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但他们都具备相同的组成成分。那么,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怎样的呢?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教师播放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现象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真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其他学生相互补充尽可能多地呈现出,并写在黑板上。在提出其他相关问题、组织讨论(课本“资料分析”)。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是什么关系?(吃与被吃的关系)。
(2)树桩腐烂是由哪些生物引起的?腐烂的树桩会最终消失吗?(树桩腐烂是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细菌、真菌将树桩和苹果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给植物重新利用,所以树桩和苹果会最终消失)。
(3)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动物入手,去分析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生活的?学生回答出动物是依靠吃其他生物为生,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发现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最终都来源于植物。引导同学们继续思考,植物又是如何生长生活的?学生相互补充,完善,描述出植物是通过吸收水分、二氧化碳等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再比较二者生活所需物质能量获得的途径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学生可能说出的角色名称与书本上的不同,如动物,学生可能会说出取食者、掠夺者。但通过以上分析学生能很好地认识到动物和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同的,而动物是消费者,植物是生产者。教师强调生产者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及其他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有机物。通过树桩和苹果腐烂,理解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4)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以外,还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无机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阳光、空气等。
2、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
教师讲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作用实现物质能量的流动。
【设计意图】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入手,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层层深。
(四)食物链和食物网
1、谚语引出食物链的概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谚语生动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教材上勾画概念)
2、完成书上的P22页观察与思考的图。尝试写出一条食物链,教师指导后讨论。
(1)食物链由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它们之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2)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生产者)
(3)通常能怎样书写食物链?(写成“甲→乙→丙…”的形式。
(4)可以用线段代替箭头吗?箭头的指向是一定吗?(不能,因为箭头代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其方向总是又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每组的分析和讨论,理顺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食物链。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连线图,并讲解食物链条数。在一组展示的同时,下面的同学认真听,给予补充,完成连图,并总结出食物链相交错形成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
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这一过程是对食物链知识的一个巩固,更让同学们
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都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生物相互联系,食物链条是相互交错分布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教师引导和讲述,正是因为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在食物网中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设计意图】教师从简单的几个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理顺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了解食物链的概念,让学生较好的明晰食物链的构成及食物链的写法。
4、学生观察26页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1)哪种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最多?为什么?(大鱼体内有毒物质最多。有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多)。
(2)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人类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是对已经学习的生态系统知识的一个巩固和提高,在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地给出现实生活的例子,如日本的水俣病,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影响生态系统:要从我做起,不要随意将有毒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教师最终要让学生明确,这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得到积累的现象被称为,生物富集。而处于食物链的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富集程度要高于食物链较低级别的生物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五)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组织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以讲述食物网知识所用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果食物网中的一个小小的成员,数量发生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以食物链:草→兔→狐为例,草生长茂盛,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吗?(一段时间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兔的数量会无限制的增加吗?(不会,随着天敌的增加与食物的缺乏,兔的数量会相应减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
都会影响其他生物数量的变化,如某一种生物数量减少,被捕食者会先增加后减少,捕食者会先减少后增加,最后达到新的平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2、分析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适度放牧,草原会由于牧草的不断生长而维持原状,过度放牧草原会被破坏,最后变成沙漠。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人类捕杀鹰使其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完全去除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会联想到北方草地的现状,分析出草食动物会因为失去制约而大量的繁殖,最终草地退化,从而整个草地生态系统崩溃。同学们也同样会认识到一种新的生物的加入也会打破这种平衡。
通过分析,同学们能很好地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虽然有这样和那样的链条关系存在,但是正如这条链的细线一样,这种保持平衡的能力是有限,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整个生态系统也要发生瘫痪的,因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理解了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组成丰富其自动调节能力高,还是生物种类组成少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高?
【设计意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根本要素,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的能力如何体现,这是认识的难点。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学生从生态系统生物数量的变化不同种类生物数量的变化生物种类的增加或减少生物种类的多少等不同角度思考可能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自动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六)交流人类在与自然界交往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凡是随心所欲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总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发展)。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绿色植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
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