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测量呼吸和心跳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 测量呼吸和心跳 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04 07:5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测量呼吸和心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了解自己在正常情况下和运动后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认识到运动会影响到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科学探究:
1、能正确测量自己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2、能运用学习过的数学方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3、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要研究的问题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搜集科学数据的准确性的意义;
2、关注身体健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秒表或者计时钟、记录表、听诊器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有这么多专家老师来听课,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生:高兴、兴奋、紧张、心跳有点快。)
师:我们的心情都是和感觉相连的,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到他的心跳加快了,这只是相对于我们平时上课而言的。那么,相对于大课间、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生:安静状态。师出示)
2、老师想邀请两位同学上来做个游戏,他们现在都和大家一样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后,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90°夹角。
师:示范动作。
3:请二位同学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
4、运动停止——他们俩现在这种状态我们称“运动结束时”的状态。(出示——运动结束时)
5你们观察到他们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们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生:心跳快、要大口喘气、心里难受、呼吸有点喘。)
运动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呼吸和心跳明显加快。(出示——呼吸与心跳)
师:运动刚结束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快了多少次,你知道吗?想不想知道?怎样知道呢?————生:进行测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测量呼吸与心跳的方法与注意点:
要测量对比多少时间内的呼吸与心跳的次数比较合适?
.科学上常用一分钟呼吸与心跳的次数来表示我们呼吸与心跳的快慢。
(一)介绍统计表
1、(搜集数据目的)要想准确探知呼吸和心跳的次数的变化规律,我们就要先搜集原始数据,然后再进行整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测量,以获得真实的科学数据。
2、(介绍表格填写方法。)(出示P78表格)这是一张记录呼吸和心跳次数的表。请看表分为两大项,分别要测量呼吸和心跳在1分钟内的次数,并且是在两种不同的状态下进行测量,一种是安静状态下,另一种是运动刚刚结束时。只要我们把测量的数据填入相对应的空格就可以了。大家会不会?
(二)、测量的呼吸次数的方法与注意点
1、你有哪些方法来测量呼吸次数?怎样才算一次呼吸?测量呼吸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实际测量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自然的呼吸状态进行,不能刻意夸张的呼吸或屏住呼吸。
也可以手放鼻孔下感知气息数呼吸次数
测量时不要紧张,要保持均匀、平稳的呼吸,不要故意深呼吸。认真地搜集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
(测量时可以闭眼,以便集中注意力。)
2 、生试测15秒内呼吸次数——(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
(三)、测量心跳次数的方法及听诊器的使用
1、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心跳?
(摸心脏的跳动、摸手腕部脉搏、摸脖子上的动脉脉搏、还可以借助听诊器进行测量)
2、为什么我们测量脉搏跳动就能知道心跳次数呢?——脉搏的跳动是由心跳引起的,也就是说脉搏跳动的频率和心跳是一致的。
3、我们今天就用听诊器听心跳音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
4、什么是一次心跳?课件——请听这是什么?(心跳音)
数一数这算几次心跳?(三次)
5使用听诊器测量心跳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使用时,解开外套,让探头伸进毛衣内紧贴胸口偏左处,紧按住不动,切忌在听的过程中移动探头或按压得不紧。
两听筒不要扳得太开,爱惜探头,不可以在硬物上摩擦,切忌重敲,当心被纽扣、指甲、笔尖等硬物刮伤探头。使用时轻拿轻放。
试一试,你听到了什么?(怦怦——算一次心跳)生:练习。
5、每人试听一次——用听诊器试听心跳音:
三、实际测量安静状态下的呼吸与心跳:
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际测量——实验一、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或心跳次数。
各人自己数次数,每人实测两次,每次一分钟,一次测呼吸一次测心跳;
同桌一人用听诊器测量心跳次数,另一人测量呼吸次数;第二次时左右同桌交换;
测量前先预测一下你安静时的呼吸与心跳次数
再次提醒:尽可能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不能刻意夸张的呼吸或屏住呼吸。否则测出的你的呼吸次数就失去了真实性,没有了科学价值;这样测出的数据就失去了意义。)
请做好准备,集中注意力,计时开始。
四、测量运动结束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要在运动结束后马上测出呼吸和心跳次数,自己同时可以既测量呼吸又测量心跳吗?——你有什么好办法?——生:我们可以同座位错开同时测量。
——每人运动两次,测两次,一次测呼吸,一次测心跳。
2、实验二测量运动结束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人人原地高抬腿运动两次;
听节奏做运动,保证运动量;(每位同学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反映出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的增长了。)
运动后赶快回到座位上,同桌一人使用听诊器测心跳次数,另一人测呼吸;第二次时交换;
各人自己测量数据自己记录
请同学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因为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马虎,运动一结束就要马上开始测量。.
五、分析、整理数据
1、完成全班数据搜集:
组长汇总各组员的原始数据;
组内分工合作,用计算器统计出小组4个平均值。(四舍五入取整数)
各组汇报小组平均值。
老师在黑板上填写总表数据。请四个小小统计员同步用计算器计算,快速得全班平均数。
2、分析数据刚才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全班的数据收集,
回头看自己个人记录单,比较一下测量的两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看小组统计表、全班统计表,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组为单位,比较一下这 两组数据,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3、再仔细看看收集的数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们还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不同的人呼吸与心跳的次数有较大的不同 )
4、通过整理数据我们可以知道:人在运动时所消耗的能量比安静时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安静时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心跳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5、我们由统计表发现——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无论是安静状态或运动状态,心跳次数都比呼吸次数多。
6、这是我们通过表格中数据比较所发现的,那么我们除了用表格可以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打开EXSL表输入班级测量平均值)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组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生: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六、拓展延伸
其实,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数也是不一样的。这是部分人群的呼吸、心跳参照数(出示数据)
呼吸频率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
40—50次
5岁儿童
20—30次
10岁少年
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
20次以下
成年人
16—18次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3岁儿童
110
4岁儿童
100
10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关于呼吸和心跳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的?——: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和心跳就会加快?
——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同时加快?
——:同学们的问题很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七、相关信息链接: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心跳异常: 1、心动过缓: 成人<60次/分。 A:药物。B:心源性。
2、心动过速:成人>100次/分。 A:代偿性:发热、甲亢、休克、心衰。特点:开始与终止呈逐渐变化,一般 不超过150次/分。 B:阵发性心动过速:一般超过150次/分。 特点:突然发作,突然停止。
心跳会随着进食、运动出现暂时性增快。 情绪激动时心跳也会暂时性增快; 休息睡眠时心跳较慢 。
各年龄小儿呼吸、心跳次数(每分钟)
年龄
呼吸
心跳
呼吸:心跳
新生儿
40~50
120~140
1:3
<1岁
30~40
110~130
1:3~4
2~3岁
25~30
100~120
1:3~4
4~7岁
20~25
80~100
1:4
8~14岁
18~20
70~90
1:4
注:以上数据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