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03 12:3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烟台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第1卷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第Ⅱ卷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東
后,只交答题卡
第1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毎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
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
会在政治上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2.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
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体现
A.周朝末年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战国时期社会变化剧 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3.《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刘炫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
守丞,县唯令而己。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
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据此可知
A,隋朝改变选拔官员制度 B.历代帝王注重歌功颂德
C.刘炫对修律令充满敌意 D.隋朝改变地方行政制度
4.唐前期,地方上的死刑要报大理寺和刑部复核,还要在处决犯人之前向皇帝请示三次,
以确保没有冤判和错判;唐朝后期,各地方的武将在其藩镇内判处的死刑不向皇帝上奏,更
不交刑部和大理寺复核。这种变化反映
A.政府谨慎对待死刑判决B.唐政府死刑市核权下放
C.唐朝后期中央集权削弱D.唐朝地方郡县各自为政
5.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
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A.传达行政命令 B.防止地方割据
C.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D.扩大国家的疆域
6,《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这
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7.《宋刑律》的律文内容基本上承袭了《唐律》,但在律之后附录了令,宋朝立法史上出
现了敕律并行和“以敕代律”的情况。这主要说明宋代
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B.法律内容更加丰富
C.立法部门权力削弱D,执法的随意性加强
8,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
具、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徴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
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9.古代雅典城邦不允许公民只关心自己私人事务,梭伦立法甚至規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
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要被剥夺选举权。据材料可知,古代雅典
A.直接民主导致派系林立B.公民意识在法律上得到肯定
C.将道德凌驾于目由之上D.立法的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
10.当梭伦改革实行后,“穷人只能作为公民大会的成员或作为陪审员来参与国政。但这两
种权利,尤其是后一种权利,到后来却证明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就渐渐成为法律和城邦的真
正主人”。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平民成为城邦的最高统治者B.平民在城邦事务中取得了一定的参与权
C.贵族在政权中己无足轻重D.雅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公民民主制度
11.罗马法规定当某个新施工是在公共场所进行的,每个市民都可以发出新施工警告”",“但
是,当新施工的实施是为了公共利益时,则新施工行为将被允许,即不得向施工工人发出禁
止新施工的警告”。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法律具有高度的灵活性B.市民拥有对政府監督权
C.注重维护社会公共利益D.建筑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12.罗马法规定,贷款月息不得超过贷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
息的罚款。这表明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0.运用法律调节借货关系
13.历史学家钱乘旦说: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根据这种
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草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称为“陈旧的制度”。
这套政治制度成为“陈旧的制度”的原因是
A.君主立宪制不利于英国的工业化B.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加深
C.议会改革整合了社会的政治力量0.烦琐的议会程序降低了行政效率
14.1881年德国首相俾斯麦提出工伤事故保险法案,由于意见存在严重分岐未获国会通过
1882年经过修订后的法案提交国会,再次遭到反对。斯麦为法案通过曾付出极大努力,
德围皇帝甚至为此发表圣,但法案还是遭到国会否决未能通过。这一事件体现了
A,立宪政体能阻止国王专权B.国会处于国家权力中心
C.首相和皇帝的权力遭到削弱D.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
15.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之帝国法
律应取得两个议会必要的和充分的多数的同意。”这说明该宪法
A.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B.实行了完全的民主制
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保留了典型的军国主义
1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
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民主訓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法副和民情
C.美国的联邦宪法是一件好看不实用的美丽艺术品
D.美国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17.“(法兰西)第三共和固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
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的
“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B.其和派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18.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领土由下列各邦组成:普鲁士与劳恩堡
巴伐利亚、萨克森、符腾堡、巴登、黑森……吕贝克、不来梅和汉堡,帝国依据本法规定
在联邦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这表明德国
A,皇帝凌驾联邦议会之上B.各邦在联邦内享有不同的立法权
C.普鲁士在联邦中享有特权D.用法律的形式巩固革命成果乙
1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
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
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
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勢”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将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20.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
强、求高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B.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促使知识分子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L.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
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
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2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粱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
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
肯定辛亥革命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推了封建帝削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D.实现了民族独立
23.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
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田运动中农民爱国
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
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
C.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
2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城市乡镇,
通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对这一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
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
25.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
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这说明五
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D.促进了各个阶层的觉醒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題16分。共50分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郡县官更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
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北魏时期地方官任期多为六年,隋朝几经改革定为四年。
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时常派黜陟使或巡察
使到各道巡察。唐玄宗时,每道设采访使一人,督察所属州县宋代路、州、县的官员
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遺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地方官任职避亲、
避籍渐成定制,且严格遵守一年一考课,三年一升迁的考核任期制
一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1)据材料一,橛括指出从秦朝至唐宋采取哪些措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5分)
材料二明太祖认为,元灭亡的原因之“,是“君不能躬览庶政”,君主不够专制,导
致“主荒臣专,成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決散,遂至天下大乱”。为此,洪武九年废
行省,在地方设承宣布改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构,分
别执掌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各司其职,互不隶属。……三司的设置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
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
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这样,“巡抚”总领一省军民大政,“三司”
悉听节制的新体制己逐步形成。正德年间农民起义及“倭憲”入侵往往涉及数省,明朝加派
兵部尚书都察院御史以“总督”去总管数省,“总督”一职出现,督抚制度初步形成。督抚
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
一一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地方行政管理进行了怎样的改革?(4分)并分析改革的主要原
因。(4分)
材料三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任何制度,断
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
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
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3)依据材料一、二,对材料三的内涵加以解读。(3分)
27.(18分)民主政治是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场亘古未有的审判:一个合法的国王接受其人民的审判?英国国王查理
世在审判中自我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任,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约輸?库克在法庭上指控查理一世阴谋推翻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且邪恶地发动了反对现任议会和他们所代表的平民的战争,指出国王和人民就像一条纽的两端,“一旦这条组带被切断,那就只能说,別了?君主统治”。1649年1月,查理一世被处死。皇室的神圣权利就此成为了历史,对查理一世的审判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为意义深远的审判。
——《正义的力量一对査理一世的审判》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场“亘古未有的审判”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焦点是什么?
请你谈谈“对査理一世的审判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为意义深远的市判”的理解。(6分)
材料二 美国政治的伟大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制衡机器”,它具有相当的自我纠错能
力……权利制衡意味着强制性的对话,有利于促进利益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
打破均衛而消亡。
____《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建国初期保持权力制衡的具体举措有哪些?(6分)
材料三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设的,政府的体制只要对国家的
文明有利,君主也好,共和也好,不应拘泥名义如何而求其实际。有史以来,世界各国的政
府体制,……君主未必不好,共和政治也未必都好,评论政治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徒幕虚名,
况且,政府的体制不是千篇一律的。因此也可以说,政治体制的设计与安排,必须符合国
情,才会推动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一一摘编自《文明论概略》
(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的观点,并结合近代英国和美国民主政体建立的相关史实加以简要
说明。(6分)
2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統一王朝在与外荠发生关系时的一种特殊外交行
为,朝貢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目的是要造就“四夷顺而天下宁”,造就万
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盤世。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宣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
教之盛”。明朝即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朝贡体系在千余年时间里能够如此顺畅的运转,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对强盛的古代中国拥有巨大的软实力的影响,强大的古代中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的吸引着周边地区和国家。
一一王云超《中国古代朝贡外交论析>>
(1)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6分)
材料二晚清政府在西方各国坚船利地的胁追及洋务派的推波助下,其涉外机构逐渐
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转变。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
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使英。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
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步履
艰难,但从传统的礼部,理藩院到1861年总理衙门,再到1901年外务部的建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观难历程,清政府终于实现了中央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一一杨云《清政府中央外交机构的变迁》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近代外交兴起的背景,指出面对外交困境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
并加以评述。(10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D 2.C 3. A 4. C 5. B 6.C 7.A 8. C 9.B 10. B 11.C 12.D 13.B 14.D 15.C 16.B 17. B 18. D 19.B 20. D 21. A 22. C 23.C 24.A 2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1)秦朝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对地方官逐渐实行考核任期制,且任期逐渐缩短;增设了监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监督;由中央官(或朝官)兼任地方官;官员任职采取回避制度。(5分)
(2)改革:废行省,设三司;设置总督和巡抚,初步形成地方督抚制度。(4分)
原因:吸取元朝灭亡教训,君主权力不够专制;明初三司办事效率低;解决波及数省的农民起义和“倭寇”入侵问题。(4分)
(3)政治制度要适时调整,但其基本精神不变。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都根据形势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不断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不变。(3分)
27.(1)君主专制与议会主权的矛盾(2分)
打碎了“君权神授”的神话;推动了英国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为启蒙思想提供了有益借鉴。(4分,两点即可)
(2)举措:在中央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联邦权与州权制衡,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两党制,保持彼此制衡与监督。(6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如;大洲州与小州的平衡等)
(3)观点:符合本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与发展。(2分)
说明:英国光荣革命后,《权利法案》颁布,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依靠渐进性的改革,逐步确立责任内阁,进一步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2分)
美国独立后,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有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的关系,在中央实行三权分立原则,为美国政治民主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分)
28.(1)以天朝上国自居,处于中心地位;传播儒学,注重思想与文化影响;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厚往薄来。(6分)
(2)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2分)
应对举措:介绍推广国际法;派遣驻外使节;培养新式外交人才;设立近代外交机构。(4分)
评述: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有利于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独立。(4分,一分为二两个方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