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P24例5、P25例6)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5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例6仍然利用主题图提出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从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承前启后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观察、比较、概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能借助类比的方法类推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并能用字母表示,体会符号化思想。
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明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化解措施
类比迁移,对比概括。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巩固,设疑引入→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复习巩固,设疑引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设疑引入: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
1.回忆加法的运算定律。
2.大胆猜测。
1.口算。
12×5=60
35×2=70
8×25=200
25×4=100
125×8=1000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课件出示主题图,组织学生获取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5,教学乘法交换律。
(1)组织学生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
(3)引导学生观察两道算式有什么特点,提问: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4)组织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并尝试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
学生汇报后,明确: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
(5)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6)引导学生回忆以前的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3.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6,教学乘法结合律。
(1)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观察两道算式,找规律。
(3)引导学生尝试根据算式总结运算定律,并给这个运算定律起名字。
明确: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
(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1.观察主题图,获取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1)独立列式解答。
(2)汇报计算过程及结果。
①4×25=100(人)
②25×4=100(人)
(3)观察两道算式,得出:4×25=25×4。并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
(4)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尝试起名:乘法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
(6)回忆并回答: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
3.(1)先独立列式解答,再进行汇报。
①(25×5)×2
=125×2? ?
=250(桶)? ?
②25×(5×2)
=25×10
=250(桶)
(2)小组合作,观察算式,找规律,发现:(25×5)×2=25×(5×2)。
(3)总结规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尝试起名:乘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b)×c=a×(b×c)。
2.填空。
(1)a×15=15×(a)
(2)35×(14)=14×(35)
(3)○×△=(△)×(○)
4.简算下面各题。
(1)25×(40×7)
=25×40×7
=7000
(2)56×20×5
=56×(20×5)
=5600
(3)75×36×4
=(36×3)×(25×4)
=10800
?12×8×125
=12×(8×125)
=12000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7页第1,2题。
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
2.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订正。
5.计算25×32×125。
25×32×125
=(25×4)×(8×125)
=100×1000
=100000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多个数相乘,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如a×b×c×d×e=a×c×e×b×d=a×d×b×c×e。
3.特殊数相乘的积:5×2=10,25×4=100,125×8=1000,625×16=10000,75×4=300,25×8=200,375×8=3000。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例5 25×4=100(人)? 4×25=100(人)
25×4=4×25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作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例6 (25×5)×2 25×(5×2)
? ? =125×2? ??? =25×10
? ?=250(桶)? ???=250(桶)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作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培优作业
A,B,C各代表什么数?
A×B×C
=A×(25×5)×C???????????????
=(A×25)×(5×C)??????????????
=150×100????????????????????
=15000
A=(6) B=(125) C=(20)
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先通过复习加法运算定律引入课题,让学生猜一猜乘法是否也具备这样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实现知识的迁移。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