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2.2《乘法分配律》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2.2《乘法分配律》教案(表格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03 22:2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乘法分配律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乘法分配律(P26例7)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7先根据算式的意义与计算结果,得到等式25×(4+2)=25×4+25×2,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等式两边的形式差异,最后根据等式两边的变化过程,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承前启后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及其逆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体会概括、建模和符号化思想的应用。
4.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
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化解措施
自主探究,抽象概括。
教学设计思路
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引导探究,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巩固反馈→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5分钟)
1.比赛热身。
把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计算下面两道题。
(1)26×33+26×67?
(2)26×(33+67)
2.评出胜负。
3.质疑导入:通过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计算第(2)小题的同学做得比较快,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1.分组比赛,分别计算两道计算题。
2.发现:计算第(2)小题的一组速度较快,并且正确率较高。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口算,并说出口算过程及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5×32=800
8×23×125=2300
自己说一说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20分钟)
1.课件出示主题图,组织学生回顾数学信息,并思考该怎样解决教材第26页例7中的问题。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说出每种算法的理由。
方法一 (4+2)×25
=6×25
=150(名)
方法二 4×25+2×25
=100+50
=150(名)
4.观察算式,探究、发现。
(1)出示探究的问题。
①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②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③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2)组织学生汇报。
5.组织学生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发现规律。
6.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明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1.回顾数学信息,思考该怎样解决例7中的问题。
2.独立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不同的解法和理由。
3.汇报解答方法及思路,并互相补充。
(1)4+2是求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再乘25就求出了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4×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挖坑、种树,2×25是求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4.(1)观察比较两道算式,小组内交流。
(2)汇报发现。
①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且算式中都有4,2,25这三个数。
②这两道题的算式和运算顺序不同。
③4×25+2×25=(4+2)×25。
5.同桌合作学习,自由选择三个数进行举例,验证发现。
6.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
7.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2.下列哪些算式应用了乘法分配律?应用的画“○”,没有应用的画“△”。
(1)45×6+45×24=45×(6+24)( ○)
(2)50×4×5=50×(4×5)( △)
(3)12×b+b×88=(12+88)×b(○)
(4)25×(4+40)=25×44(△)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1)103×12
=(100+3)×12
=100×12+3×12
=1236
(2)27×13+73×13
=(27+73)×13
=1300
(3)36×102-36×2
=36×(102-2)
=3600
三、、运用规律,巩固反馈。(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2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7页第4题。
1.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后集体订正。
2.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4.填上适当的数。
45×196+196×23+196×32=196×(100)
29×342-342×4-5×342=(20)×(342)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几个乘法算式相加减,若这几个乘法算式中有共同的因数,则可以将这个共同的因数提取出来,将另外的因数组合在一起算,转化成形如a×d+b×d+c×d=(a+b+c)×d或a×d-b×d-c×d=(a-b-c)×d的形式来简算。
教师个人补充意见: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方法一 (4+2)×25?  方法二 4×25+2×25
?? =6×25? ?????????? =100+50
? ?=150(名)? ???????? ?=150(名)
(4+2)×25=4×25+2×25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作乘法分配律。
培优作业
简算666×444+333×112。
666×444+333×112
=333×2×444+333×112
=333×(2×444)+333×112
=333×888+333×112
=333×(888+112)
=333×1000
=333000
教学反思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师生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主动构建。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乘法分配律”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