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基础+提高+中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基础+提高+中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9-10-09 09:3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精编精练

第五单元:化学反应方程式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 ①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④⑥ D. ①③⑤
【答案】B
【解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的分子又聚集成新物质的过程。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元素的种类也不改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有可能改变。
2.下列装置是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将装置内的物质混合或接触,变化前后容器中物质总质量不相等的是(  )
A.B.C.D.
【答案】C
【解析】A、反应装置是密闭容器,故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A不能选.
B、装置虽是敞口装置,但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没有生成气体故反应前后容器中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故B不能选.
C、反应装置是敞口装置,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的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故反应后容器中的物质总质量减小,故C符合题意.
D、装置是密闭装置,稀硫酸和金属锌反应虽生成氢气,但氢气不会跑到空气中去,被储存在装置和气球中,故D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相等,不能选.
所以选C


3.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 + 6O2点燃4CO2?+ SO2?+ 2H2O ,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A.C4H6S???B.C4H4S??C.C4H4S2?D.C6H6S
【答案】B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1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12个氧原子,所以一个X的分子中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为C4H4S?;选B

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第一次测得的质量/g 20 m 20 20
第二次测得的质量/g 2 待测 32 26

对该反应,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乙的待测质量一定为4 g?
C.乙在该反应中一定是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16∶13
【答案】A
【解析】由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可知,反应前甲为20g,反应后为2g,质量减少了18g,是反应物;丙反应前是20g,反应后为32g,质量增加了12g,是生成物;丁反应前为20g,反应后为26g,质量增加了6g,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乙没有参加反应或乙可能是催化剂,乙的质量仍为m。该反应可表示为甲→丙+丁,是分解反应;参加反应的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8:12:6=3:2:1。故选A。


下列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A.用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中的KNO3
B.用NaOH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C.用浓硫酸除去CO气体中的水蒸气
D.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答案】C
【解析】
A、过滤法能用于分离不容性固体和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氯化钠和硝酸钾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既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与氯化氢反应,所以不能用NaOH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故B错误;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水分,一氧化碳不与浓硫酸反应,所以可以用浓硫酸除去一氧化碳中的水蒸气,故C正确;
D、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无法同点燃的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C.

6.有化学反应3A+B+2C=D,将A、B、C各15克,混合均匀后加热,生成了30克的D。向残留物中加入10gA后,反应又继续开始,待反应再次停止后,反应物中只剩余了C。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第一次反应停止时B剩余了9g?? B、第一次反应停止时C剩余了6g
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为5:3?? D、第二次反应后C剩余了5g
【答案】D
【解析】综合分析两次反应可知,25g A与15g B恰好完全反应。第一次反应停止时,15g A(已完全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9g,消耗C的质量为6g。第一次反应停止时B剩余了6g,C剩余了9g。反应中A与C的质量比为15:6=5:2。设反应消耗C的质量为xg,则有25:x=5:2,x=10g。最后剩余的C为5g。应选D。
7.使用如图装置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反应中应选择(  )

A.H2SO4+2NaOH=Na2SO4+H2O
B.CO2+H2O=H2CO3
C.NH4Cl+NaOH=NaCl+NH3↑+H2O
D.4P+5O2?点燃?.?2P2O5
【答案】A
【解析】
A、反应物是和生成物中都没有气体或者烟雾,故可以在开放性实验装置反应,所以A是正确的.
B、反应物中有气体二氧化碳,不宜在开放性实验装置反应,所以不正确.
C、生成物中有氨气生成,不宜在开放性实验装置反应,所以不正确
D、反应物中有氧气参加,有白烟(即P2O5)生成,不宜在开放性实验装置反应,所以不正确
故选A.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右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结果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他们更换药品后重新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他们选用的试剂是( )

A.稀盐酸和镁条
B.碳酸钠和稀硫酸
C.稀盐酸和铜粉
D.碳酸钠和氯化钙
【答案】D
【解析】
A、稀盐酸和镁条反应要生成氢气,而氢气要逸散到空气中,难以称量,故A错
B、碳酸钠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样难以称得其质量,故B错
C、稀盐酸和铜粉不反应,也就谈不上质量守恒了,故C错
D、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没有气体产生,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故D对
故选D



在化学反应A+2B=C?中,3g?A与足量的B充分反应生成8g?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5g
B.2.5g
C.6.5g
D.10g
【答案A】
【解析】本题根据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便可求出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8g-3g═5g.
故选A.


10. 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成功的是( )
A.用食盐水除水垢
B.用加热的方法给聚乙烯塑料袋封口
C.用铅笔芯代替石墨试验导电性
D.用眼观察的方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
【答案A】
【解析】聚乙烯塑料加热时熔化,故可以用加热的办法封口,B正确;铅笔芯的成分是碳,具有导电性,故C正确;灼烧羊毛线和棉线时,羊毛线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故可以区别,D正确;除水垢要用酸溶液,食盐水显中性,故A错。

11.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8 1 2 32
反应后质量/g X 26 2 12
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生成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3
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C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做催化剂,反应物还少5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20=5:4
由表格信息可知反应后乙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丁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丙质量不变,做催化剂,反应物还少5克,所以甲是反应物,所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反应物是甲和丁,生成物是乙,,是化合反应.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5:20=5:4
故选C.

12.甲、乙两同学分别按下图中的图(a)、图(b)装置做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他们俩的做法是:①将反应前的装置放在各自天平的左盘上,往右盘上加砝码使天平平衡.②取下装置,甲挤压胶头,乙将气球内一定量的镁粉倒入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胀大,最终如图(c)所示.③把装置放回各自的天平上.待天平指针平稳后,两同学天平的指针指向分别是(  )
A、甲、乙都偏向右边,但偏差值不同
B、甲、乙都偏向左边,但偏差值不同
C、甲、乙都指向正中
D、甲指向右边,乙指向正中
【答案】A
【解析】甲实验中镁粉和稀硫酸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跑掉了,反应后锥形瓶内物质的质量要小于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故天平指针向右偏转;乙实验中反应后生成气体使气球内气压增大,气球膨胀,气球体积膨胀,球所受向上的浮力增大,故左边质量变轻,天平指针也向右偏转;由于变轻的质量不同,故偏差值不同.故选A

13.在化学反应3A+B+2C═3D中,如果将A、B、C三种物质各15g混合均匀后加热,生成30gD,此时,再向残留物中加入10gA,加热后继续反应,则反应物中只有C有剩余,则第一次反应停止时剩余C的质量是 g;第二次反应时又生成D的质量为 g;参加反应的B与C质量比为 ;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m与n的比为 .
【答案】9g;20g;3:2;3:10.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若再向残留物中加入10gA,继续充分反应后,只有C有剩余”可知,15g+10g=25gA与15gB正好完全反应,C仍有剩余,而第一次反应也是完全反应,故可推断第一次反应A完全反应,B、C都有剩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就可计算出第一次反应停止后,残留物中A、B、C的质量;
(2)由题意可知,第二次反应中,消耗A的质量为加入的10gA,消耗B的质量为第一次反应剩余的质量,利用已知条件,就可计算出第二次反应中消耗C的质量和生成D的质量.
(3)根据(1)中计算出的第一次反应中参与反应的A、B、C的质量,已知D的质量,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m与n的比;
解答:解:(1)①因为第一次反应A完全反应,故A参与反应的质量为15g,剩余质量为0;
②又因为25gA与15gB正好完全反应,故该反应中A、B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5g:15g=5:3,故第一次反应中B参与反应的质量为:15g×3÷5=9g,则剩余质量为:15g-9g=6g;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第一次反应中C参与反应的质量为:30g-15g-9g=6g,则剩余质量为:15g-6g=9g;④设D的质量为x,则根据15:30=10:x,则x=20克.
(2)①由题意可知,第二次反应中,消耗A的质量为10g;消耗B的质量为第一次反应剩余的质量为6g;②消耗B的质量为第一次反应剩余的质量为6g;③由题意,第二次反应中,消耗C的质量为:20-10-6=4g.参加反应的B与C质量比为6:4=3:2
(3)若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m与n的比为:2m:6=3n:30,
m:n=3:10



14.(2019年甘肃省天水市一题10(2分))把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x 7.2 2.8
A.x=2 B.d是催化剂 C.c不是化合物 D.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a+b=c.d可能是催化剂,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综合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得出x=1.2,c是化合物。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数量、质量不变。故选D

15.(2017青海省一题7(2分))硝酸铵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NH4NO3N2O↑+2X。则X的化学式为(  )
A.H2 B.NH3 C.H2O D.H2O2
【答案】C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质量不变。反应前后N、H、O的个数分别为2、4、3;2、0、1;又x的系数为2。得出为H2O



第五单元:
化学反应方程式


基础篇

能力提高篇

中考真题篇






PAG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页 (共 2 页)


2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