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证明了生物的性状由
控制。
遗传因子
染色体
摩尔根通过果蝇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
上。
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组成成分
蛋白质和DNA。
历史的步伐
DNA
染色体在遗传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蛋白质
思考:
染色体的组成:
DNA 和 蛋白质
那么哪种物质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呢?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20世纪20年代,大多数科学家认为, _ __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DNA是由很多 _ _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脱氧核苷酸的化学组成包括 ________。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有 种,每种有一个特定的 。
蛋白质
脱氧核苷酸
磷酸、碱基和脱氧核糖
4
碱基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实验材料:
两种肺炎双球菌
R型菌
菌落:粗糙
无荚膜,无毒
S型菌
菌落:光滑(Smooth)
有荚膜,有毒,可致死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Rough)
1、将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 内,小鼠不死亡。
分析:R菌不致死,无毒。
2、将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分析:S菌使小鼠致死,有毒性。
3、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分析:S菌死亡后失去毒性,
不致死。
4、将无毒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活菌。
转化
(有毒有荚膜)
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实验结论:
“转化因子”是什么?
在证明DNA还是蛋白质或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必须将蛋白质、其他物质与DNA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谁是遗传物质。
在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哪些物质?
寻找转化因子:
但究竟哪一个才是转化因子呢?
二、 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R型细菌
R型细菌
R型细菌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多糖 脂类 蛋白质 RNA DNA DNA+DNA酶
分别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 R R S R
S型活细菌
R S
多数
少数
二.艾弗里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1944年
DNA
“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遗传物质
DNA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
提取
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 1944
S型菌
R型菌
结果:只有加入DNA,R型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菌。
艾弗里还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而用DNA酶处理过的S型菌的DNA则不能使R型菌转化。
结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变化的物质。
DNA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 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转化因子”是DNA,DNA才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纠正了一个生物界的错误的普遍共识)
这个实验结论足以让所有科学家信服吗?
思考:
1、加入DNA酶的组意图何在?
2、分析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
艾弗里的实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由于艾弗里实验中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也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仍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有没有比细菌更为简单的实验材料?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另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实验.
思维碰撞
经典实验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采用的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
2、标记的物质:
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的细菌)
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侵染的细菌)
3、实验证明的问题: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实验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噬菌体的结构模式图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T2噬菌体中
60%是蛋白质,
40%是DNA..
1、 噬菌体的结构
噬菌体:
病毒(无细胞结构)
无细胞器
寄生生活
T2 噬菌体的特点
① 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
② 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内含有DNA
③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指导下进行繁殖,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④?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胞裂解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动态过程:
侵入别的细菌
合成
组装
释放
吸附
动画
首先,噬菌体的尾端吸附在细菌的表面
侵入
然后, 噬菌体通过尾轴把DNA全部注进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细菌体外,不起作用。
噬菌体的 DNA 在细菌体内,使细胞本身的 DNA 解体,同时利用细菌的化学成分合成噬菌体自身的 DNA和蛋白质,
这些新合成的 DNA 和蛋白质外壳组装出很多个与亲代一模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最后,这些噬菌体由于细菌的解体而被释放出来,再去侵染其他的细菌。
实验原理和方法
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D N A 的组成元素:
(标记32p)
(标记35s )
标记噬菌体方法:
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2p 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细菌
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T2噬菌体,制备含32p 的噬菌体和含35s的噬菌体
C、H、O、N、S
C、H、O、N 、P
1、实验设计思路:
3、实验过程:
把蛋白质和DNA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1)标记细菌
细菌+含35S的培养基
细菌+含32P的培养基
含35S的细菌
含32P的细菌
(2)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含35S的细菌
噬菌体+含32P的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噬菌体
(3)噬菌体侵染细菌
含35S的噬菌体+细菌
含32P的噬菌体+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2、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用含35S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用含32p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上清液放射性很低,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噬菌体比大肠杆菌轻
4、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检测结果:
上清液:
沉淀物:
噬菌体
细菌
(外壳)
(被注入的DNA)
蛋白质
DNA
有放射性
无
无
有放射性
上清液“放射性很高” 沉淀物“放射性很高”?
沉淀物也有放射性
上清液也有放射性
——分离不完全
(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释放出来的、未侵染的噬菌体
/释放的/未侵染的)
35S标记的实验 32P标记的实验
标记部位
放射性情况 上清液
沉淀物
很高 很低
很低 很高
DNA
是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在细菌内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NA可以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对S菌加热处理,DNA仍具有生物活性——DN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可以转化生成S型细菌——DNA可以发生可遗传的变异。
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DNA在亲代与子代噬菌体中具有连续性——DNA可以发生复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
?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
?能自我复制,使亲子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④能指导蛋白质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作为遗传物质所必须具备的特点:
能贮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DNA是唯一的遗传物质吗?
烟草花叶病毒
得花叶病
不得花叶病
结论:RNA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DNA和RNA均有,DNA是遗传物质
绝大多数生物DNA是遗传物质。少数生物只有RNA一种核酸,RNA是遗传物质
细胞结构生物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遗传物质是DNA
非细胞结构生物
遗传物质是RNA
只含DNA的病毒:
只含RNA的病毒:
生物
总结
4、由于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在只含RNA的少数病毒(烟草花叶病毒、HIV、SARS、流感、禽流感)中,RNA才作为遗传物质。
2、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既有DNA,又有RNA,遗传物质是DNA
1、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选择题
1、关于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核糖核酸
B.
脱氧核糖核酸或核糖核酸
C.
脱氧核糖核酸
D.
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B
2.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
A.DNA B.RNA C.核酸 D. 蛋白质
C
3、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做了标记(见下表):
?
此实验所得结果是子噬菌体和母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
(1)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
(2)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
(3)此实验说明了 。
【答案】(1)32P、31P (2)35S (3)DNA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成分 细菌成分
核苷酸标记? ?32P? 31P
氨基酸? 32S标记 35S
实验步骤
标记细菌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侵染细菌(短时间保温)
搅拌离心
观察放射性的分布
“短时间”:保证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大肠杆菌中正处于合成阶段,子代噬菌体还没有组装好,或虽已经组装但并未使细菌发生裂解
“保温”:为噬菌体培养提供适宜的恒定的温度,以保证酶的活性。
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与细菌分离
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内部DNA不存在了的噬菌体外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