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必修1人教版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共5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物理必修1人教版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共5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10-04 17:0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猜谜语:
它不是“物”,但无能离开“物”而存在;它不孤独,总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它不让你看见,但你能察觉到它的作用效果;它不能像“数”那样相加,而是遵循别的运算法则。它是……
它就是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力的概念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力的概念
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理解:
①施力物体;
②受力物体;
③相互作用。
(1) 三个方面:
例1:辨别正误
一、力的概念
③苹果在空中能自由下落,说明一个物体也存在力。
①张三的力很大。
②空中存在万有引力。
一、力的概念
×
例1:辨别正误
③苹果在空中能自由下落,说明一个物体也存在力。
①张三的力很大。
②空中存在万有引力。
一、力的概念
×
例1:辨别正误
×
③苹果在空中能自由下落,说明一个物体也存在力。
①张三的力很大。
②空中存在万有引力。
一、力的概念
×
例1:辨别正误
③苹果在空中能自由下落,说明一个物体也存在力。
①张三的力很大。
②空中存在万有引力。
×
×
一、力的概念
④ “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的拉力,人是受力物体,水桶是施力物体。
⑥ 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了向前的推力。
一、力的概念

④ “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的拉力,人是受力物体,水桶是施力物体。
⑥ 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了向前的推力。
一、力的概念
×

④ “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的拉力,人是受力物体,水桶是施力物体。
⑥ 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了向前的推力。
一、力的概念
④ “孤掌难鸣”说明了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⑤人提水桶时,人对水桶的拉力,人是受力物体,水桶是施力物体。
⑥ 足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受了向前的推力。
×
×

例2: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有压力, 其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木块浮于水面上时受到浮力作用,其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
一、力的概念
(2)力的物质性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力的相互性
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一、力的概念
3. 力的作用效果
使物体发生形变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一、力的概念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物体是否受力,是受力分析的基本方法。
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3.力的示意图
二、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二、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
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测量: 测力计
二、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测量: 测力计
单位: 牛顿
二、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
三要素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单位: 牛顿
: 力的方向不同, 其作用效果就不同.
测量: 测力计
二、力的表示方法
(1)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二、力的表示方法
(1)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说明: 力的图示需要严格作图
①必须先定出标度
②根据力的大小作出有向线段的长度
③同一物体所受的力按同一标度作图
二、力的表示方法
(1)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
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说明: 力的图示需要严格作图
①必须先定出标度
②根据力的大小作出有向线段的长度
③同一物体所受的力按同一标度作图
(2) 力的示意图: 只需表示物体受哪些力的
作用及力的方向, 并不需要选定标度严 格作图.
二、力的表示方法
例子:画一个人用F=250N的力推车子的力的图示。
二、力的表示方法
例子:画一个人用F=250N的力推车子的力的图示。
二、力的表示方法
例子:画一个人用F=250N的力推车子的力的图示。
二、力的表示方法
例子:画一个人用F=250N的力推车子的力的图示。
二、力的表示方法
例子:画一个人用F=250N的力推车子的力的图示。
F
二、力的表示方法
4、力的单位:国际单位---牛顿
三. 力的分类:
(1) 按力的效果命名: 如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推力、 拉力等.
三. 力的分类:
(1) 按力的效果命名: 如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推力、 拉力等.
(2) 按力的性质命名: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 力等.
三. 力的分类:
(1) 按力的效果命名: 如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推力、 拉力、吸引力、排斥力等.
(2) 按力的性质命名: 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 力等.
问题思考: 不同性质的力产生的效果
可以相同吗?
三. 力的分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相互作用才有力的作用
B. 在力的图示中,长的线段所对应的力一定比短 的线段所对应的力大
C. 马拉车前进,马对车有力,但车对马无力的作用
D. 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 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力,不会施力
E. 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F. 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对几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金题引路:
答案: EF
四、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四、重力
1.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方向与大小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四、重力
(2)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G 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3)重力的测量:
常用弹簧测力计,其它如磅秤、电子吊秤等
注意:
A.测量时物体必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不能说成物体对测力计的拉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例:辨别正误

四、重力
①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
——注: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③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水平面的。
例:辨别正误

四、重力
×
①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
——注: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③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水平面的。
例:辨别正误

四、重力
×
×
①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
——注: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③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水平面向下的。
①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②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的。
——注: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③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水平面向下的
例:辨别正误

四、重力
×
×

④向前抛出的物体,呈抛物线方向 下落,说明这时的重力方向是斜 向下的。
⑤重力是属于性质力。
⑥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四、重力
×
④向前抛出的物体,呈抛物线方向 下落,说明这时的重力方向是斜 向下的。
⑤重力是属于性质力。
⑥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四、重力
×

④向前抛出的物体,呈抛物线方向 下落,说明这时的重力方向是斜 向下的。
⑤重力是属于性质力。
⑥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下的力叫重力。
四、重力
×
×

四、重力
说明:
(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并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
(4)重力是非接触力。
四、重力
例1:用细线一端和一个质量为10kg的物体相连,另一端用手提起,使物体悬在空中保持静止,则
A.物体所受拉力的施力物体是手;
B.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C.物体重力的大小为98N;
D.物体拉细线的力就是重力
(1)重心:重心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作用的集中点。
四、重力
3.重心
实际上: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
重心并不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
四、重力
(2)有关因素:重心与物体的形状、质 量分布等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均匀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不均匀,重心位置跟质量分布及物体的形状都有关。
(3)重心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之外。
四、重力
(4)重心的测量——悬挂法测物体重心.
例2:一个圆球形薄壳容器所受重力为G,用一细线悬挂起来,如图所示,现在容器里装满水,若此容器底部有一个小阀门,小阀门打开让水慢慢流出,在此过程中,系统(包括容器和水)的重心位置将:
A.慢慢下降;
B.慢慢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四、重力
五、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作用:
定义:相互吸引的作用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物理学中称其为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作用:把行星和恒星聚在一起,组成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在地球表面附近的一种表现
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磁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排斥,异名磁极相吸引。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同一种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所以称为电磁相互作用
电磁力与万有引力相似,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电磁相互作用
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质子之间存在核力。
强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作用力
强相互作用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0-15m内,即原子核的大小。
强相互作用
放射现象:原子核能自发放射出射线的现象。
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称为弱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的范围也很小;
弱相互作用的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弱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