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分布范围: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2.生活年代:???????距今约????????,生活在????????????,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的古人类。
3.生活:元谋人能够??????????????,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道使用火。
二、北京人的发现
1.生活年代:????????距今约??????????????,生活在????????????龙骨山上。
2.发现过程:学生会口述北京人的发现过程
三、北京人的特征
1.外形特征:北京人依然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2.使用工具:使用????????,称之为????????;
3.社会组织:过????????生活;
4.火的使用:还????????,并会????????(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四、山顶洞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
2.生产生活:其遗址中出土的穿孔????????,是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表明他们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他们已有????????。
【预习提纲】
部编历史·七上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河姆渡人的生活
1.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对比
项目
半坡居民
河姆渡人
所在地区
具体地点
北方????????
????????半坡村
南方????????
浙江余姚
距今时间
约6000年
约7000年
住房样式
????????房屋
????????建筑
生产工具
磨制石器
骨
粮食种植
水稻
家畜饲养
猪、狗
猪、狗、水牛
原始手工业
????????、纺织、制衣
陶器、玉器、雕刻、天然漆
?
2.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因:
姆渡人生活在南方的????????流域,气候潮湿温热,干栏式房屋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
半坡人生活在北方的????????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对比这两种房屋的结构: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已经学会适应自然环境。
启示: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制宜。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地点:?????、?????、淮河等大河流域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的国家
3.兴起标志:????????、????????、????????、磨制工具的发展
4.兴起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预习提纲】 部编历史七上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的形成
1.远古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等部落相互攻伐,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还制作????????陶器,发明????????,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
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制作????????,挖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
黄帝时期的????????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缫丝制衣。
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2.内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
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己任。
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规律等。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预习填空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亡国者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桀
商
约公元前1600
汤
亳、殷
商纣王
西周
公元前 年
东周
公元前770年
洛邑
二、夏商西周的重要事件
1、夏朝重要事件:
(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 ,这是中国历史上 王朝。★
(夏朝设置了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 ,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也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开始。)
(启继承父位,标志着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 ”。★★
2、商朝重要事件:
(迁都: ,殷是今天河南安阳。★
(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非常暴虐。
3、西周重要事件:
( :公元前1046年, PK商纣王,周武王胜建立 。★
(周厉王在位时(公元前841年),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 时,朝政腐败(烽火戏诸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④灭亡:公元前771年(周赧nǎn王在位时),西周王朝被 所灭。
⑤东周建立: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 迁都 (后称洛阳),史称东周。
三、西周的分封制★★★(必考)
含义: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周代的贵族的等级分为 、 、 、 。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方式: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进行分封。
对象: 、功臣。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诸侯权力:周天子授予诸侯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允许建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
诸侯义务: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作用:①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②维护了西周王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预习提纲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① 后期,我国就出现了铜器,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 。
② 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
及军事等方面功能由 发展为 。
高超的制作工艺:
商朝时期的工匠掌握了 、 、 的比例,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采用“ ”铸造技术。
青铜器的制作特点:
商朝时期的青铜器不仅①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工艺高超。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②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精细。
4、青铜器的代表作品: 和 。
二、甲骨文记事
1、定义:甲骨文是刻在 和牛、羊等 上的文字。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 、 、 、 等多种造字方法。
2、①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②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③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④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预习填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 和 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 被更多地使用。
二、王室衰微
1、原因: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 逐步瓦解。
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理的地区仅在王畿一带,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致使财政上陷于困境。
3、结果: 地位下降, 势力崛起。
三、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状况:
①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 ”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②主要霸主: 、 、 、 等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阖闾)和 (勾践)也先后北上争霸。
3、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
利:①在春秋争霸过程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 。②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少数民族出现了大规模的 。
弊:① ②破坏 平衡。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 被 三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 、 、 、 、 、 。(东南西北到中间)
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 和 进一步推广,社会 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 任用 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①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 ;③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 ,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
3)军事: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 ,在成都附近的 上修建了 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内江用于 ,外江用于 。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 成为沃野,被称为“ ”。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8课 百家争鸣预习提纲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家
1.老子
⑴ 学派的创始人, 后期楚国人
⑵思想观点:①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 的,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③政治上主张“ ”。
⑶学说著作:
2.孔子和儒家学说(姓孔名丘,字仲尼)
⑴ 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年鲁国人
⑵政治上:①他的核心思想是“ ”,他提出“ ”。②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 ,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
⑶教育上:①创办私学,主张“ ”;②在教学中,孔子注重 和文化知识教育,③发现和总结出很多教育规律、教学原则。
⑷学说著作:《 》(由其弟子整理而成)
⑸影响: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社会急剧变化。
2.内容:
学派
人物
著作
思想主张
儒儒家家
孟子
《孟子》
、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礼治”
道家
庄子
《逍遥游》
治国要顺应 和
墨家
墨子
《墨子》
主张“ ”“ ”,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 权威,建立 统治。
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4.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
儒家:仁政,礼治
道家:顺应自然和民心,无为而治
法家:依靠法令、权术、威视、使臣民慑服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预习提纲
一、秦灭六国
1.原因:①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顺应民心;③商鞅变法后实力超群;④嬴政重用人才。
2.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灭六国—— 年建立秦朝
3.人物:
4.顺序:秦先后攻灭 、 、 、 、 、
5.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
6.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 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国历史上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为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 、 、 ,分管 、军事和 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地方政府: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 ,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长或县令。
郡县制的意义: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 的基本模式。
4.影响: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上:统一文字,把 作为通用全国的文字。
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2. 经济上:
①统一货币,为 。
②统一 制度,
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加强交通:
①陆路: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水路:开凿 ,沟通了湘水和漓水,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4.长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西起 东到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5.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6.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的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以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 ”。
影响: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预习提纲
一、秦的暴政(表现)
1.沉重的 (农民要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2.繁重的 和兵役(修骊山陵、阿房宫、长城等)
3.法律严苛、 残酷
4. 更加残暴
二、农民起义
(一)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原因:(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戍边误期,按律当斩。
地点:
人物: 、
过程: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挺进关中,直逼咸阳→→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 农民大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二)项羽起义、刘邦灭秦朝
1.项羽PK秦军: (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
2.刘邦灭秦朝:抓住时机,率兵直抵 ,秦朝统治者向 投降,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三、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概况:项羽(西楚霸王)PK刘邦(汉王),为争夺帝位展开征战,史称“ ”,垓下之围,项羽乌江自刎。
结果: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性质:封建统治者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相关历史典故:破釜沉舟、楚河汉界、鸿门宴、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评价秦始皇:
评价原则:正反两面,史论结合
①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一个功过参半的皇帝
②既有功劳,他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预习提纲
一、西汉的建立
1. 三要素:公元前 ; (刘邦); (今西安)
2. 汉初景象: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4.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 根本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
2.原因:汉初景象残破荒凉、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3.首次提出:汉高祖时期
4.措施: ①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②鼓励人民致力于 ;③采取 政策。(十五税一)
5.作用:使 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1.基本措施:进一步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①提倡 ,关心农桑,三十税一
②重视“ ”,废除严苛刑法
③提倡 ,汉文帝以身作则
2.治国效果/含义: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 ”。
3.文景之治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①国家要关注民生,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要严厉打击贪污腐败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预习提纲
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一)背景
政治:西汉初实行 ,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
思想:汉初实行“ ”,诸子百家学说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经济:富商大贾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二)措施
1.政治上:
①采纳 的建议实施“ ”,诸侯国越来越多,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②建立 ,代表朝廷监视地方。
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
①接受 的建议“ , ”,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在 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为教材。
作用: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3.经济上:
①把 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②设置盐铁官,实行
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汉武帝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
三、评价汉武帝
①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解决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②晚年决策失误,为国家带来重大损失。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预习提纲
一、光武中兴
1.西汉灭亡:公元前202年—— 灭亡,唯一一个跨越公元前和公元后的朝代。
2.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 长安
3.东汉建立: ?年 刘秀洛阳
4. 的措施:
①释放奴婢,减轻刑法②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出现时间:东汉后期
2.概况: 、 交替专权
3.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三、黄巾起义
1.原因:①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②自然灾害频繁
2.概况: 创立太平道,精心策划,184年发动,这是一次 、有准备的农民起义。
3.结果:被镇压
4.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预习提纲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范围:汉代人把今天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 。
2. 两次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
公元前119
目的
联络 夹击匈奴
访问 ,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
,但了解了西域的情况
成功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3.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②为 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二、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 时期
2.人物:汉武帝、 、班超、甘英、班勇等;张骞功劳最大。
3.开通条件:西汉经济发达;丝织业兴盛;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保护商旅。
4.路线: 长安→ →西域(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
5.来往货物:
⑴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入西域
⑵西域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 、 、石榴等传入中国
6.历史影响:
(1)对汉代:
① 是中西交往的大动脉,促进 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 的兴盛,提高汉朝的地位。
(2)对今天:
①仍是 的一条重要通道;②在当今的 交流中仍发挥重要作用;③有利于沿线城市旅游事业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三、海上丝绸之路
1.时间:西汉 时期
2.路线:
①山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
②广东沿海港口→马来半岛→ →孟加拉湾沿岸→(最远)
3.意义:方便中国与 、 通商联系
四、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时期:
措施: (西汉汉宣帝)设置
意义:标志着西域(今 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成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
2.东汉明帝时期:
措施:①派 再次出使西域②班超派 出使大秦③班勇继承父业,也出使西域。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预习提纲
一、造纸术的发明
1.书写材料的变化:
龟甲、兽骨→→竹木简→→帛→→纸
字体的变化:
→→金文/铭文→→大篆→→ →→ →→行书、楷书、草书
2. 世界上 的纸: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了造纸的方法,用麻造纸
3. 造纸术(蔡侯纸):时间:
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4.造纸术传播的影响:
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张仲景和华佗
医学领域
人物
张仲景—“医圣”
华佗
时期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
成就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原理
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针灸、外科手术
发明“麻沸散”
创编“五禽戏”
三、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西汉 时期,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
2.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价值:《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4.特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 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
宗教领域
教派
道教
佛教
创立时间
末年
公元前 世纪
人物
张陵等
(释迦摩尼)
传入中国
中国本土宗教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昌盛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大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
④对外交往:丝绸之路的开辟。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
一、官渡之战
曹操:
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
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三国前:
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
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州,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预习提纲
一、西晋的建立
1.建立: 年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 ,定都 ,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 。
注:263年魏灭蜀,266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三国灭亡顺序: 、 、
3.腐朽统治:典型事例有大臣石崇和国舅王凯斗富,奢侈之风盛行。
4.灭亡: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掉西晋。全国再次陷入混乱。
二、八王之乱
1.背景:①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的势力日益强大。
②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注: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西周、东周、西汉、西晋
2.概况: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发生了“ ”。混战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
3.影响:①西晋从此衰落,加速了西晋的灭亡;②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高潮。
注:西晋短暂灭亡的原因:
①西晋统治集团昏庸腐朽;
②西晋统治者暴政激起内迁各族人民反抗;
③八王之乱耗尽了西晋的国力。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的各族: 、 、 、 、 (简称“五胡”)。
注: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①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向往——根本原因
②少数民族社会不安定
③中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3.十六国:西晋灭亡后,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
4.前秦统一北方:
(1)概况:4世纪后期;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进行改革。迅速强大,统一 。
(2)影响: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也有所缓和。
注:统一过北方的政权:
曹魏(汉族)、西晋(汉)、前秦(氐族)、北魏(鲜卑族)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预习提纲
一、东晋的兴亡
1.西晋灭亡: 年内迁的 灭掉西晋。
2.东晋建立:时间317年,建立者 ,都城建康。
3.东晋政治表现: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形成“ , ”的局面。
东晋经济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4.东晋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年-589年的170年中,中国南方相继出现 、 、 、
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2.南朝的政治表现:
1)前期(宋)——宋武帝、宋文帝在位,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2)后期(梁)——梁武帝时政治日益败坏,后来发生大规模叛乱,江东最富庶的地区千里绝烟,人迹罕见。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①江南地区 优越具备发展农业有利条件。
② 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 相对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
⑤统治者比较重视
2.表现:
1)农业:
①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
②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改进:犁耕、精耕细作,选种、育种、田间管理、粪肥等。
③农业的多种经营。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快速发展,
3)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日后中国古代 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预习提纲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建立的前秦统一了 ,苻坚自恃国力强盛,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
2.概况:383年,前秦80万大军PK东晋8万精兵,最终前秦战败,东晋 。
3.影响:1)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2)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相关成语: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
①统一时机不成熟——(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合不充分,民族矛盾严重,内部不团结——(最主要原因);
③苻坚轻敌,指挥不当;
④战火烧到南方,不得民心;
⑤东晋团结一心保家卫国,指挥有方。
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战役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流域
黄河
黄河
长江
淮河
时间
前207年
200年
208年
383年
双方
项羽PK秦军
曹操PK袁绍
曹操PK孙刘
前秦PK东晋
结果
项羽胜
曹操胜
孙刘胜
东晋胜
影响
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战乱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统一北方:
建立:4世纪后期, 拓跋部崛起,建立北魏。
统一:439年,北魏统一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局面。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顺应统一和民族融合趋势;巩固北魏统治(根本目的)。★
3.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容:
1)494年,迁都 。
迁都原因:原都城气候干旱,供给不足;政治保守不利汉化;位置偏北,不利融合和控制中原。迁都目的:推进汉化改革;加强对中原的控制;促进洛阳繁荣,中原发展。
2)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 ; ; ;通汉婚。
4.孝文帝汉化改革意义/影响: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实质:是少数民族民俗汉化、社会发展封建化过程。
2.高潮: 改革。
3.表现:
①生产生活上:各民族互相学习。
②政治制度上: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③经济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④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4.意义:丰富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预习提纲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编者:北朝的 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概况:南朝时期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主要贡献:①把 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著有数学名著《缀术》。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概况: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
书法家:①钟繇和胡昭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都擅长行、草、隶书;钟繇 独创楷书书法;②东晋的 ,楷、行、草尤为精湛,代表作是《 》,他被后人誉为“ ”。
2.绘画
概况:佛教画占据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 》和《 》
3.雕刻
原因: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许多石窟。
代表: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
特色: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注:北魏 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知识梳理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编者: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
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
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概况:南朝时期杰出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主要贡献: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著有数学名著《缀术》。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书法
概况: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
书法家:① 和 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都擅长行、草、隶书; 独创楷书书法;②东晋的王羲之,楷、行、草尤为精湛,代表作是《兰亭序》,他被后人誉为“书圣”。
2.绘画
概况:佛教画占据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东晋的顾恺之。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雕刻
原因: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许多石窟。
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特色: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
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