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人教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元谋人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专属性和独特性,被评为云南省第一张历史名片。根据考古发现,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A.300万年 B.170万年 C.70万年 D.20万年
【参考答案】B
2、我国先民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东西南北,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但是地域文化却各具风采,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不同 B.使用的工具不同 C.生活习惯不同 D.思想意识不同
【参考答案】A
3、2016年4月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2016(丙申)年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学术交流会。下列成就可以入选黄帝时期文化的有 ( )
① 建造宫室 ② 开垦耕种 ③ 制作衣裳 ④ 挖掘水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半坡人遗址
【参考答案】C
5、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B.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聚落和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D.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参考答案】B
6、“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 )
A.历史传说 B.真人真事 C.亲身经历 D.考古发现
【参考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黄帝的知识,黄帝对于中华民族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而皇帝生活的年代,历史上称之为“传说时代”,因此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是历史传说,所以答案是A。
7、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遗址位于 (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参考答案】A
8、(2019·广东)《周易?系辞下》记载,“黄帝、尧、舜……舟楫之利以济不通”。以下考古发现能够印证记载中“舟楫”的是( )
A.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罐 B.河南舞阳出土的七孔骨笛
C.重庆巫山出土的筒形瓶 D.陕西宝鸡出土的船形彩陶壶
【参考答案】D
9、课堂上,王老师展示出土的文物图片,并给出结论:传说时代人们已经会制作陶器,已经使用船做交通工具,出现了原始音乐。可见 ( )
A.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B.传说有时也能证明历史
C.这是炎帝和黄帝发明的 D.考古发现是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途径
【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远古时代留存下的先民活动遗址与文物,印证了一些传说的真实性。对于久远的历史传说,只能通过考古发现来了解史前社会历史。
10、“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打制石器,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 )
A.元谋人 B.现代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参考答案】C
11、(2019·湖南)湖南地方文化常识:“距今5500年左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城”的远古遗址是( )
A.玉蟾岩遗址 B.高庙遗址 C.彭头山遗址 D.城头山遗址
【参考答案】D
12、《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宗法制
【参考答案】C
13、火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我们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
A.大胆想象 B.神话传说 C.遗骨遗迹 D.历史文献
【参考答案】C
14、(2019·北京)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 )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以捕鱼狩猎为主
C.住半地穴式房屋 D.会人工种植水稻
A【参考答案】
15、大禹是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国的一位伟大先祖,他的杰出贡献,对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下列对这位伟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B.继承尧的位置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C.领导人民成功治理洪水 D.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参考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距今约 年的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代表了我国 流域原始农耕文明。他们种植 ,住着 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参考答案】7000 长江 水稻 干栏式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形制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聚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猜测,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3)“农耕既普及”所描绘的原始居民种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后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半坡原始居民。 (2)半坡人面鱼纹彩陶盆。
(3)粟。 (4)没有文字记载。
3、阅读书籍、识别文物、参观古迹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天我们就走近历史,探究下列问题。
第一组:书籍和文物
第二组:名人遗迹
(1)根据图1中图书封面的人物名称,说说传说中他有哪些贡献。
(2)图2文物代表中华民族的什么形象?这一形象喻示了什么?反映出什么?
(3)图3和图4分别是谁的陵墓?分别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两个人。
(4)这四幅图片涉及的三个人物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参考答案】
(1)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2分)
(2)龙。(1分)这一形象喻示了龙是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体。(2分)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2分)
(3)炎帝和禹。(2分)炎帝和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禹是治水英雄。(2分)
(4)勇于创新、以身作则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