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0-04 18:3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1.某同学想观察苍蝇足的结构特点,他应该选择的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
A. 肉眼直接观察
B. 放大镜观察
C. 低倍显微镜观察
D. 高倍显微镜观察
2.植食动物在生物圈中充当什么角色(  )
A. 分解者
B. 生产者
C. 消费者
D. 自养生物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下列哪项能够说明生物适应环境(  )
A. 蚁穴溃堤
B. 青蛙冬眠
C. 蚯蚓松土
D. 大树底下好乘凉
4.能量沿食物链的流动过程中是(  )
A. 循环往复的
B. 单向流动,并且逐级递减
C. 单向流动,并且逐级增加的
D. 没有任何规律的
5.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
A. 海口的万绿园
B. 五指山的热带雨林
C. 琼海的万泉河
D. 昌江海尾的湿地公园
6.乌贼能喷出墨汁,逃避敌害,这属于(  )
A.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 生物改变环境
7.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其结构与功能普遍是相适应的.下列说法与该观点不符的是(  )
A. 鲫鱼用鳃呼吸,适应水中生活
B. 海豹的皮下脂肪很厚,适应生活在寒冷的地区
C. 青蛙仅能用肺呼吸,更适应陆地生活
D. 家鸽的骨骼轻、薄、坚固,适应飞行
8.下列哪种生物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调查不到(  )
A. 水稻
B. 蒲公英
C. 田鼠
D. 带鱼
9.在一个淡水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当这个生态系统被排入难解难分的有毒物质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是(  )
A. 微小水生植物最多
B. 大鱼最多
C. 各种生物一样多
D. 活的时间比较长的
10.下列各种实验中,说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 骆驼生活在干旱的荒漠中
B. 海豹生活在寒冷海域中
C. 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防风固沙
D. 荒漠中的骆驼刺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11.青蛙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这属于(  )
A.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适应
12.下列不能称作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 一片农田
B. 一座高山
C. 一个城市
D. 一群鸟
13.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这是按照(  )归类的.
A. 形态结构特点
B. 生活环境
C. 用途
D. 营养方式
14.生物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下列与“植物向光生长”现象具有相同特征的是(  )
A. 母鸡孵卵
B. 种子萌发成幼苗
C. 膝跳反射
D. 排出汗液和尿液
15.下列不属于“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原因的是(  )
A. 绿色植物的数量相对太多
B. 空气中的氧气浓度越来越低
C.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D. 由于环境恶化,很多物种逐渐死去
16.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稳定性就越强
B. 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依赖人 D.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种自然生态系统
17.在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时,下列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
A. 看到自己喜欢的花就摘
B. 边观察,边记录
C. 爬到树上掏鸟窝
D. 看到自己不喜欢的生物就躲开
18.关于观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观察时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C. 观察时要积极思考
B. 观察时必须要进行测量 D. 观察时可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等工具
19.请从下面列举的四组中,选出都是生物的一组(  )
A. 太阳、细菌、水绵
B. 蘑菇、青蛙、矿石
C. 病毒、木耳、鲸
D. 河水、河蚌、鹅卵石
20.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 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 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 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某同学对生物的生活环境一章的知识做了如下的总结,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1)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叫_________,它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_________,它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3)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种,其中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而环境中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影响生物生活的_________.
(4)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_________.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这说明生物也能_________.
22.古书《说苑?正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虽然这是用以比喻社会现象的寓言,但却反映出生态学中的丰富内容.
(1)这段话说出了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食物链,这条食物链是________,在食物链中没有出现的细菌和真菌常常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
(2)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条食物链所存在的生态系统应该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与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_的.如果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________.
23.如图是某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请你结合所学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青蛙与吃虫鸟之间是_________关系,吃虫鸟与食草昆虫之间是_________关系.
(2)图中作为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__,作为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 (写出两种生物).在图中没有出现的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_________.
(3)如果这片草原被附近的含铅污水污染,那么体内铅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什么?
 _________.
24.请用线将各种生态系统及对应的特点连起来.
25.对分布在 A、B、C 三个地区的某种哺乳动物的测量结果如表:
如果上述数据分别取自云南的西双版纳、黑龙江的漠河及江西的庐山,根据测量的结果可以推测:
(1)A 地区为________,B 地区为________,C地区为________.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有利于________;耳朵小,体毛浓密有利于________;说明生物能够________环境.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观察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仪器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观察苍蝇足的结构特点用肉眼和放大镜不能够观察清楚,可以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以看清苍蝇足的结构特点.不需要用高倍镜.
2.【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消费者,在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中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可见C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A、蚂蚁是群居动物,蚂蚁善于打洞,洞多了造成堤坝的土质松动,堤坝就崩溃了,体现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堤坝的影响,A错误;
B、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青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体现了生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B正确;
C、蚯蚓在土壤中穴居钻洞能使土壤疏松,蚯蚓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表明生物能影响环境,C错误;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4.【答案】B
【解析】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一部分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一部分为人类和其它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人类和其它生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可见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有三种去路,一个是被植物体自身利用,用来进行自身的生命活动以及产生热量;第二个是储存在自己体内的有机物中;第三个是被其它动物等消费者消耗.当绿色植物被植食性动物如牛马等取食后,那么这些有机物转变成这些动物体内的有机物,被这些动物的生命活动所消耗,同时也产生热量.当然这些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中的能量也被分解者分解.植食性的动物又会被肉食性的动物所捕食,那么有机物又转变成这些动物体内的有机物,又会被消耗.这样由原来的太阳所获的光能,在一级一级的营养级中,能量就变成有机物的形式、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的消耗能量和热能三种形式.而在这三种形式中每一种形式都是不能够回收的,所以能量只能从第一级向最后一级迁移,并且在迁移的过程中不可逆转,即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而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可见B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五指山的热带雨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6.【答案】A
【解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进行的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包括身体的运动、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气味的释放、各种叫声等.从动物行为的功能、意义来看,动物的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和社会(群)行为.
防御行为是指动物为对付外来侵略、保卫自身的生存或者对本族群中其他个体发出警戒而发生的任何一种能减少来自其他动物伤害的行为,如逃跑、装死、释放臭气、保护色、警戒色、机体防御等.乌贼遇到天敌难以脱身时会释放墨汁,是为了掩护自己逃跑,因此属于防御行为,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7.【答案】C
【解析】A、鲫鱼呼吸器官是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适于在水中生活,A正确;
B、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B正确;
C、青蛙的幼体是蝌蚪用鳃呼吸,成体青蛙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生长发育离不了水,C错误;
D、家鸽有的骨中空,轻而薄,有的骨愈合,比较坚固,可减轻体重,利于飞行,D正确.
8.【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校园、公园或农田属于陆地,所以可以调查到在陆地生活的动植物.带鱼属于海水鱼,在校园、公园或农田里不能找到.
9.【答案】B
【解析】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在食物链“微小生物→剑水藻→蜻蜓幼鱼→小鱼→大鱼”大鱼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
10.【答案】C
【解析】A、骆驼,尿液非常少,而且一般不出汗,当体温升高到46℃时才会出汗,可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消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说明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
B、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B错误.
C、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正确;
D、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D错误.
11.【答案】C
【解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青蛙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ABC、一块农田、一座高山、一个城市,即包括了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因此都属于生态系统;
D、一群鸟,只有部分动物,没有生产者、分解者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因此不属于生态系统.
13.【答案】C
【解析】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还是陆生,可以将生物划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按照生物在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可以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因此,对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有多种归类方法.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这是按照用途归类的.
14.【答案】C
【解析】植物向光生长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A、母鸡孵卵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A不符合题意;
B、种子萌发成幼苗体现生物能够生长,B不符合题意;
C、膝跳反射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排出汗液和尿液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D不符合题意.
15.【答案】A
【解析】A、生物种类关系失调.绿色植物的数量相对不是太多,而是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引起其他生物的减少和失调,是失败的原因,A错误.
B、氧气减少.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会因为光合作用减弱使大气中氧气减少,是失败的原因,B正确.
C、绿色植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会因为光合作用减弱使二氧化碳增多,C正确;
D、由于环境恶化,很多物种逐渐死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正确.
16.【答案】A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因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稳定性差。人们必须不断地从事播种、施肥、灌溉、除草和治虫等活动,才能够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有益的方向发展。可以说农田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就会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多,结构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稳定性强。
17.【答案】B
【解析】调查时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18.【答案】B
【解析】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因此观察时必须要进行测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19.【答案】C
【解析】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太阳、矿石、河水、鹅卵石属于非生物,病毒、木耳、鲸、蘑菇、青蛙、细菌、水绵、河蚌属于生物.
20.【答案】C
【解析】A: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B、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C、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说图中尚缺少阳光等非生物成分.D正确.
21.【答案】(1)生物圈
(2)栖息地
(3)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4)适应性; 影响环境
【解析】(1)、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地球为生物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栖息地,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3)、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两种,其中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而环境中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
(4)、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适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地衣加速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地球土壤层的形成,这说明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22.【答案】(1)树→蝉→螳螂→黄雀;分解
(2)森林
(3)生物;环境;自动调节;限度;破坏
【解析】(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由生产者开始,由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树是生产者,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螳螂吃蝉,黄雀吃螳螂,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树→蝉→螳螂→黄雀.
(2)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这条食物链所存在的生态系统符合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应该是森林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过于严重,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3.【答案】(1)竞争;捕食 (2)草; 兔、鼠;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 (3)鹰
【解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该生态系统中,青蛙与吃虫鸟竞争食物昆虫、蜘蛛,属于竞争关系;吃虫鸟以食草昆虫为食,因此它们之间是捕食关系.
(2)生态系统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组成,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草;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是动物,如兔、鼠、蜘蛛、青蛙等;在图中没有出现的草原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细菌和真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生物成分外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
(3)由于有毒物质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所以在食物链中逐级积累,其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图中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的铅含量最多.
24.【答案】
【解析】草原生态系统,年降雨量少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本植被为主.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方面起重要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
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
25.【答案】(1)黑龙江的漠河;江西的庐山;云南的西双版纳
(2)散热;保持体温;适应
【解析】(1)从测量结果看,该种哺乳动物在A地区体长最大,耳廓最短,体毛浓密;耳廓短、体毛浓密散热能力就低,有利于保持体温;该动物适于生活在严寒地区;我国黑龙江的漠河纬度高,气候寒冷;因此,可以判定A地区是漠河.位于B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的长度、体毛的疏密都正常,该动物适于生长在温带地区;江西的庐山属于温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B地区是庐山.处于C地区的该种动物耳廓长、体毛稀疏,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散热,适于分布在热带地区,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地区;因此,可以判定C地区是西双版纳.
(2)动物的耳朵大,体毛稀疏,保温能力差,适于散热;而耳朵小,体毛浓密则有利于保温,说明生物能够适应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