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计算(1)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简单的计算(一)(P57例5、例6)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5教学人民币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主要涉及元和角两个单位),教材从最简单的数据入手,分为两个层次编排:复名数转化为单名数;单名数转化为复名数。第二个层次中,教材以直观形式呈现并提示了基本方法,即先将“1元”转化成“10角”再与“几角”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第二个层次直接借助逆向思考得出“18角=( )元( )角”,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为后续计算的教学作好准备。
例6从学生熟悉的买气球的情境引入,教学关于元和角的简单计算。之所以说是简单的计算,是因为这里只包括了需要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的单名数加、减法和不退位、不进位的复名数加、减法计算。不涉及名数多样化的复杂计算,大大降低了计算的难度。
承前启后
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解决购物问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人民币元、角、分之间的转换。
2.会用元、角、分进行加减法计算。
3.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使用人民币,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合作探究及与人交往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学会较简单的元、角、分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掌握单位不相同时进行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化解措施
创设情境、直观演示;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面额的人民币。
学生:小面额的人民币,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复习: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1元=( )角
1角=( )分
2.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今天,我们就用学会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吧!
1.学生回顾回答。
预设1:面额太小,不够了。
预设2:如果有很多张,够用也会很麻烦。
2.学生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并齐读课题。
1.计算
7元3角-5元=( 2 )元( 3 )角
4元2角+5角=( 4 )元( 7 )角
3元6角+3角=( 3 )元( 9 )角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小明要去商店买铅笔,在出门的时候,妈妈给他些零钱。
/
/ /
2.想一想:如果我有18个1角,你能帮我换成几元几角?为什么?
3.课件出示:5种物品及其价格。
/
/
看着这5种气球的价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以下三个问题。)
(1)买一个 / 和一个 / ,要多少钱?
5+8 = 13(角)
13角=1元3角
(2)/比/贵多少钱?
1元 = 10角
10-6 = 4(角)
(3)买一个/和一个/,要多少钱?
1元 + 3元1角 = 4元1角
4.对比。
对比这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有的单位相同,有的单位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有什么好办法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吧!
1.小朋友们,你知道小明一共带了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1)1元2角
(2)12角(因为1元=10角,10角+2角=12角)
由此得出:
1元2角= 12角
2.小朋友们,你能帮我换成几元几角呢?为什么?(学生汇报,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自由提问,并列式解答。
(1)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
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贵”就是“多”的意思。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4.小朋友们,四人一组讨论发现:
(1)单位相同的直接相加,再变换;
(2)单位不同时,把他们变成同一单位再相加;
(3)单位不同时,也可以把单位相同的相加,单位不同的直接写上。
……
6元9角-6角=( 6 )元( 3 )角
4元3角+7角=( 5 )元
9角+9元1角=( 10 )元
2.看图填数。
(1)
/ /
//
(1)一个篮球和一根跳绳,一共多少钱?
15元+1元5角=16元5角
(2)一本书和一个杯子一共多少钱?
8元2角+2元4角=10元6角
(3)一个篮球比一本书贵多少钱?
15元-8元2角=6元8角
(4)一根跳绳比一个杯子便宜多少钱?
2元4角-1元5角=9角
3.解决问题。
(1)爸爸买一把剃须刀,付了8张10元,又付了1张5元,一共付了多少钱?
80+5=85(元)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7页“做一做”的第1题。
2.完成教材第54页“做一做”的第2题。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填一填,然后全班反馈。
2.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2)小洁买橡皮用去7角钱,她付了1元,应找回多少钱?
1元-7角=3角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人民币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它。与之有关的生活问题有许多,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与人民币有关的问题,把它带到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来一起研究吧。
2.和家长进行一次购物活动,观察商品的标签是什么样子的。
和家长进行一次购物活动,观察商品的标签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一)
(1)5+8 = 13(角) 13角=1元3角
(2)1元 = 10角 10-6 = 4(角)
(3)1元 + 3元1角 = 4元1角
培优作业
王力有一张/、一张/、一张/、一张/的人民币,他想用来买下面的东西,可以买哪几样?(自己完成)
/
名师点睛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生活常识还是了解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购物方式,在具体活动中尽量引导学生多多动手、动动脑、动动口,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不同的购物方式”设计微课。
简单的计算(2)
教学设计表
学科:数学 年级:一年级 册次:下 学校: 教师:
课题
简单的计算(一)(P58例7)
课型
新授课
计划学时
1
教学内容分析
例7教学解决问题:在钱数限定的条件下买需要的东西。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因为这里主要是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重点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罗列和尝试——调整策略。
在阅读理解环节,体现了关键词“正好”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知道“正好”就是所买的两种杂志价格总和为13元。
尝试和罗列是解决问题最基本的两种策略。这里重点教学调整的方向性和罗列的有序性,指导学生有序思考。前者体现为:先随便选两本算,再根据结果调整,结果大于13元,就应将其中一本换便宜些的;结果小于13元,则将一本换贵一些的。后者体现为先任选一本再有顺序地“试算”。
承前启后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解决问题→用数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综合运用所学的人民币的相关知识解决购物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3.沟通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
重点:正确选择指定金额的物品。
难点: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化解措施
创设情境、启发诱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
教学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巩固应用,提升能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人民币学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同步检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1.你喜欢逛商店吗?都买过哪些物品?小熊最近开了一家商店,咱们快去食品专柜和杂志专柜看看吧!
/
2.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人民币。今天,我们就用学会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购物问题吧!(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回答。
/
2.学生明确本节学习内容,并齐读课题。
1.填一填。
3元5角 =(35)角
6元7角=(67)角
4元3角 =(43)角
21角 =( 2 )元( 1 )角
17角 =( 1 )元( 7 )角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20分钟)
1.妈妈给小红一张
/的,要她去买一个3元的汉堡包,应找回多少钱?
2.爸爸给小华一张
/的,要他去买一箱30元的饼干,要找回多少钱?
3.课件出示:4种杂志及其价格。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聪聪非常喜欢读课外书,而且是个十分节约的孩子。她把平时的零花钱攒起来,然后到书店买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这一天,她带上自己平时积攒的13元零花钱来到了“步步高”书店,看中了四本书。
/
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下面哪两种杂志?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问题中用了一个词“正好”,“正好”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解答呢?
(3)教学“尝试一调整”策略。
/
/
①小象随便选了2本,结果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它的思路应怎样调整呢?
小结: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尤其是数据大时,可以先选两本试一试,根据试算的结果再进行调整,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如果我们先选择了5元和6元这两本书,我们又该怎样调整?
小结:看来,在试的过程中难免一次就试对,应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信息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第一次试算的结果大了,就把一本调整成价格便宜一些的;反之,第一次试算的结果小了,就将一本调整成价格贵一些的。……直到找出答案。这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哦!
(4)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下面是小猴的想法。
/
①先选一本,然后按顺序试一试,这样的方法行吗?
②要想把用13元正好能买的两种杂志都找出来,应该怎样继续下去?(引导学生继续选下一本,并有序搭配。)
③这样选有什么好处?为什么?(归纳:有序思考,想得全面。)
小结:先选出一本,再拿这本和其他杂志一本本地按顺序去搭配,虽然看起来有些麻烦,但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所有的答案。
4.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1)这个问题解答得正确吗?我们应该怎样检查?
(2)对,可以看看你选的两种杂志的价格加起来是不是正好是13元。
1.小朋友们,你知道应找给小红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5元-3元=2元
2.小朋友们,你知道应找给小红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汇报交流:
50元-30元=20元
3.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课外书吗?你都看过哪些课外书,在小组内说一说吧!
/
(1)学生回答:我们知道了每本杂志的价钱,还知道了用13元钱去买,问题是“用13元钱正好可以买哪两本杂志?”
(2)学生可能脱口而出:《画报》和《连环画》正好13元。
小朋友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①学生算一算后得出:结果比13多了,应把其中一本换成便宜一些的。
6+8=14(元)
②学生算一算后得出:结果比13少了,应把其中一本换成贵一些的。
/
5+6=11(元)
(4)
/
①学生思考后汇报:把5元的这本拿出来和剩下的每一本去试,找到了一种答案。
②小朋友们也像小猴这样算一算,看哪种情况是可以的。
③学生回答,其余补充。然后教师归纳。
4.(1)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交流:只要看看所选的两种杂志的价格加起来是不是正好等于13元即可。
(2)小朋友们,用这个标准检验一下,看看你的解答是否正确。
2.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5元?请连在一起。
/
3.填空。
5.50元=(55)角
3元零8分=(3.08)元
4元2角比5元少(8)角
1元比(4)角(7)分多5角3分
4. /
/
(1)买2个
/ 需要多少钱?
6+6=12(元)
(2)/比
/贵多少钱?
16-6=10(元)
(3)老师买一个/,付给营业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20-16=4(元)
5.用20元买东西:
///
可以买( 4 )包。
可以买( 2 )个。
买2份还剩( 4 )元。
三、巩固应用,提升能力。(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题。
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再全班反馈。
2.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买1包和1份,还剩( 7 )元。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5分钟)
1.在帮助小动物解决购书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今天又学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地调整,另一种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2.和家长进行一次购物活动,观察商品的标签是什么样子的。
(5)这三种食品都买,还差( 3 )元。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二)
5+8 = 13(元) 6+7=13(元)
培优作业
超市里有许多商品,小明有8元钱,正好能买哪些商品,请你帮他选购。(自己完成)
/
名师点睛
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生活常识还是了解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购物方式,在具体活动中尽量引导学生多多动手、动动脑、动动口,从而体验今天学习的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是先尝试再根据试算的结果进行有方向地调整,另一种是按顺序罗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方法。
微课设计点
教师可围绕“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设计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