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说课课件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说课课件 (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06 08:4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秦末农民大起义
部编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上册


指导思想
与理论依据

教学背景
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
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背景——教学内容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楚汉之争
陈胜、吴广起义
课标要求:
知道秦朝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
二、教学背景——学情分析
听说过陈胜吴、广起义
知道楚汉之争的故事
方法
知识


能力

知道《史记》是经典史学著作
欠缺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问题的能力
组建了固定的学习小组
个别学生读过《史记》原文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
方法

知识与
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阅读文献、讲述历史故事,知道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基本情况,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
2.通过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原因、划分起义两个阶段,逐步提高综合、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秦朝历史地位的分析,初步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
1.通过对《史记》原文、“秦朝大事”等史料的分析,初步掌握综合运用历史材料,学习历史的方法;
2.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体验用“二重证据法”来建构历史学习的过程。
1.通过阅读《史记》原文,体会《史记》的魅力,并感受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的首创精神以及敢于反抗的精神;
2.通过对秦朝历史地位的分析,对历史兴衰有初步的感悟。
四、教学策略

重点

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速亡的原因


《史记》原文
小组合作
问题探究

多种史料
师生互动交流
二重证据法

导入
设计意图:
文物史料中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五、教学过程
大泽乡起义
五、教学过程
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活动:读名家经典,品天下首义
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陈涉世家》片段
五、教学过程
陈胜、吴广起义
学生活动:读名家经典,品天下首义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概况
针对核心问题讨论
感受“首义”精神
设计意图:
方法指导 成功提取有效信息
合作探究 感知史学经典魅力
问题引导 提升阅读经典获取知识的能力






突出重点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讲述历史故事,梳理时间顺序,建立时空观念;
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感受秦朝确实是一个短命王朝。
项羽、刘邦起义

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
——《史记·陈涉世家》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明确楚汉之争这一历史概念;
提升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感受刘邦善用人才、虚怀纳谏的优秀品质。

楚汉之争
问题1.为什么项羽、刘邦之间的战争称之为楚汉之争?

问题2.楚汉之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目的有何不同?

问题3.为什么楚汉相争,最后刘邦获胜?

五、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利用《史记》原文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知识框架。

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司马迁《史记》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研习史料,究秦亡根源
起义偶然性因素:
起义必然性因素:
刑法严酷
兵役繁重
设计意图:
理解历史发展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
必然性因素起主要作用。
遇雨失期
失期当斩
戍死者固十六七
秦朝速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研习史料,究秦亡根源

设计意图:
初步形成注重证据的历史意识。
秦朝速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研习史料,究秦亡根源
赋税沉重
徭役繁重
问题:
秦朝统治除了刑罚严酷、兵役繁重,还有什么特点?
秦朝速亡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
材料印证推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
秦朝速亡的原因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三分之二),发闾左之卒。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
——班固《汉书·食货志》


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秦朝速亡的原因
学生活动:研习史料,究秦亡根源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设计意图:
体验用“二重证据法”来建构历史学习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秦朝的历史地位
问题1.大事记中事件与秦朝速亡有关联的有哪些?
问题2.大事记中事件哪些纯粹为了帝王个人享乐?
哪些对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切实的作用?
问题3.很多措施是对国家发展有利的,为什么反倒成为秦朝速亡的因素呢?
设计意图:
在相对宏观的视野下,认识秦朝历史地位。
五、教学过程
秦朝的历史地位
问题:秦朝的灭亡是否意味着从秦孝公到秦始皇,几代君主为秦国的强大、为大一统帝国的缔造所付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呢?
设计意图:
将秦朝二世而亡的短暂与开创政治制度的千年流传形成对比,
辩证、全面地看待历史。
秦朝的
历史“贡献”

大一统帝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统一的诸多措施
秦帝国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五、教学过程
评价秦始皇
设计意图:
首次尝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课后延伸

五、教学过程
课后延伸
诗歌
小论文
图示
漫画
正面
反面
徭役重,赋税沉,刑法残,人心散。秦虽亡,法仍存。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六、教学反思
1.注重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结合,体验用“二重证据法”来建构历史学习的过程。
2.发挥史学著作在学习中的作用,阅读《史记》原文,感受经典魅力。
教学特色
3.反复使用“秦朝大事年表”,辩证看问题,打破对秦朝的固有观念。
感谢您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