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苏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蜡烛的变化》
教者:焦藏珏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形成新物质的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变化。
重点:通过蜡烛加热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蜡烛、火柴、集气瓶、试管夹、小苏打、白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大自然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树叶变黄,果实成熟,同学长高,小草枯萎……教师:这些变化,有的过程很短,有的过程很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节《蜡烛的变化》。并同时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一)观察蜡烛
让学生认真观察蜡烛,并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用手触摸,感觉到了什么?蜡烛的原材料是什么?学生回答:蜡烛的外观是红色的,圆柱体,摸着比较油,蜡烛芯是白色的棉线。蜡烛是由蜡油做成的,可以有多种颜色。
教师小结:蜡烛是由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得到的 。
研究蜡烛的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学生说出许多办法.
1、切割蜡烛
(1)教师要求学生用指甲划一划蜡烛,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蜡烛可以被指甲扣下来,并且蜡烛的碎屑是发白的。教师叙述:和坚硬的岩石进行比较,蜡烛的质地比较软一些。
(2)教师提问:切割后的蜡烛和原来的蜡烛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蜡烛的变化进行描述:体积变小、长度变短、形状改变。
(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通过切割的方法,我们发现蜡烛的外形发生了变化。但是蜡烛的本质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长蜡烛、短蜡烛都是蜡烛。
2、加热蜡烛
(1)要求学生观察桌上的试验仪器,想一想哪些仪器可以用来加热蜡烛,并说出自己的办法。
(2)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指导:从下往上依次放置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蜡烛。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蒸发皿里的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蜡烛慢慢化了,变成了蜡油。也就是说蜡烛的固体形态变成了液体形态。板书:固体变成液体。
(4)如果我们停止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指导学生正确熄灭酒精灯。冷却过程比较缓慢,让学生将这套实验仪器放置一边,耐心等候。
研究蜡烛的化学变化——燃烧蜡烛
1、点燃蜡烛,仔细观察,燃烧后的蜡烛有什么变化?
A发出亮光——发光;
B把手放在火焰上方,感受到了什么——发热;
C火苗使周围的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变成蜡油,固体变液体;
D把蜡油滴在铁盒里,发现慢慢变成固体——液体变成固体;
2、询问学生是否看见一些别的物质,如何收集呢?
请使用集气瓶,将瓶口倾斜于火焰上方。
A集气瓶内壁出现白色水雾——水;
B使用集气瓶,继续将瓶口倾斜于火焰上方,时间稍微长一些,集气瓶内出现黑烟缭绕,并依附于瓶子内壁——黑烟
D使用集气瓶,将瓶口压低一些,蜡烛熄灭——白烟,并伴随着蜡油的气味
4、指导学生观察冷却后的蜡烛,液体变成固体
5、教师小结: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我们发现蜡烛会发光,发热,并产生了一些新物质——水、黑烟、白烟。像这样,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像之前的切割与加热中,蜡烛只是,并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三、生活应用
1、生活中有哪些物理变化?
2、生活中有哪些化学变化?
3、“我长大了”是什么变化?
4、举一个植物中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四、探讨二氧化碳
1、请学生上台向澄清石灰水里吹气,对比两杯“水”的差异。
2、教师演示:用小苏打和白醋,制造二氧化碳。
3、阅读书中第31页内容,判断书上的几幅图是什么变化。
五、总结本课知识
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能够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在蜡烛燃烧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方法 现象
切割 外形变化
加热 固体—液体 仅仅形态变化 物理变化
冷却 液体—固体
燃烧 发光、发热 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水、黑烟、白烟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科学实验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比较多,作为教师,应该在动手操作前,进行一次正确的演示,并说明注意事项,提出观察内容,再让学生动手;应该在学生每做完一个实验后,及时让学生说一说所观察的现象,在实验中,必须要控制好学生的情绪,避免过分激动。
科学实验课,动手操作多,要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科学知识,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现象,区分物质的两类变化。在实验结束时,可以通过提问方式,来对学生本节课的掌握程度,进行考察,来了解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