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内…………○…………装…………○…………订…………○…………线…………○…………
)
2019年安徽省埇桥区八年级物理国庆假期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共9题;共27分)
1.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如图所示为某比赛场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
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
2.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3.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 s - t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 ~ 4 s 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4s 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C.?0 ~ 4 s 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 / s????????????????????????D.?3s 时甲在乙的前方
4.关于图所示的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了声音的响度?????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了声音的音色??????????????????????????D.?唢呐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信息
D.?用收音机听歌,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6.《刻舟求剑》寓言故事中,刻舟人认为剑相对舟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
A.?舟?????????????????????????????????????B.?岸边?????????????????????????????????????C.?岸边的树?????????????????????????????????????D.?剑
7.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则下列运动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
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
8.下列有关中学生的数据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脚的长度约10cm
B.?行走一步的距离约0.5m
C.?步行的速度约15m/s
D.?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10s
9.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 )
?不应超过10min???????????????B.?不应超过6min???????????????C.?不应短于10min???????????????D.?不应短于6min
二、填空题(共6题;共20分)
10.炎热的夏天,一辆正在洒水的洒水车在水平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是90米,该洒水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
11.在音乐演奏会上,艺术家使用笛子、二胡、古筝、钢琴等乐器合奏传统名曲,听众能分辨出有哪些乐器正在演奏,是根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12.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钟________产生的,钟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的。
13.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贴着“禁止大声喧哗”的提示语。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描述的是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禁止喧哗”是从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
14.如图所示,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竹管上端,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在现场观看表演的人听到的哨音是由________传入耳朵的: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度吹竹管上端时,吹出哨音的________会发生变化(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5.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_cm。
三、实验探究题(共3题;共32分)
16.如下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用到的器材除了斜面,小车、米尺外,还需要两种器材是________和________。
(选填:天平、弹簧秤、秒表、石英钟、金属片)
(3)该实验中,选择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坡度的斜面,是为了________。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
17.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磊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上表所列各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找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 (cm) 横截面积 (mm2)
A 铜 60 1.89
B 铜 60 1.02
C 铜 80 0.76
D 铜
E 铜 100 0.76
F 钢 8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则表中所缺数据为:________cm________mm2。
18.在“声现象”一章的学习中,李老师在课堂上和大家一块完成了以下几个实验:
①如图甲: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
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空气,发现铃声明显减小;
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
(下述填写研究方法的下划线中选填“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实验推理法”等)
(1)图甲实验中,此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_产生的。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2)图乙实验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真空________传声(选填“能”或“不能”),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3)图丙是在探究声音的音调跟________的关系,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
四、计算题(共3题;共21分)
19.小阳同学端午节和爸爸妈妈去广州姥姥家。小阳上网查阅地图知道家到阳春站的路程为6km,沿途交通管理部门安装的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爸爸开车去阳春站。选择坐K1206次列车,其列车时刻表如下表。求:
K1206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发车时间 里程
阳春 07:55 0
广州 11:40 225km
(1)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家开车到阳春站的最短时间;
(2)K1206次列车从阳春站到广州站运行的平均速度
20.北海涠州岛海域有着丰富的海底珊瑚资源,某次科考队员利用超声测距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如图所示,经0.1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超声波的 平均 速度为1500m/s,求:
(1)超声波在0.1s内传播的路程是多大?
(2)此处海水的深度?
21.一辆汽车向着山崖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在距离山崖一定距离的地方鸣笛,经过0.8s后司机听到了回声.求(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汽车鸣笛时距山崖多远.
(2)此时汽车距山崖多远?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速,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A.选手根据鼓声齐心协力划桨,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选手听到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选手能从现场各种声音中听出鼓声,主要是通过鼓声的音色来辨别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只与空气的温度有关,与敲击鼓面的速度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特点叫音色;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答案】 A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A符合题意;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B不符合题意;
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C不符合题意;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答案】 C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A.2~4s内乙的路程保持8m不变,说明他处于静止状态,故A错误;
B.4s时乙的速度是0m/s,甲的速度为: , 故B错误;
C.0~4s内乙的路程为8m,平均速度为: , 故C正确;
D.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所以甲在乙的后面,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1)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判断2~4s内乙速度的变化即可;
(2)4s时二者的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大小判断速度;
(3)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对应时间的比值;
(4)当时间相同时路程长的在前方。
4.【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A、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短,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
B、用不同的力度吹奏,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幅度,改变了声音的响度,B不符合题意。
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减弱声音的分散,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C不符合题意。
D、所有的声音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5.【答案】 D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色,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解析】【解答】解:A、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是因为这一声音的频率小于20Hz,属于次声波,不在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A不符合题意;
B、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高,B不符合题意;
C、当宇航员在太空中时,由于没有声音传播需要的介质,所以不能直接对话,需要借助于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电磁波来传递信息,C不符合题意;
D、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6.【答案】 A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解答】《刻舟求剑》的故事中,刻舟人以舟为参照物,认为剑是静止的,当然不能得到剑,A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相对于参照物而言,没有位置变化就是静止的。
7.【答案】 D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析】【解答】解:A、自己的车向东运动,另一列车没有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A不符合题意;
B、自己的车没有运动,另一列车向西运动,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B不符合题意;
C、两列车都向东运动,但自己车的速度较快,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缓慢向东运动,有可能。C不符合题意;
D、两列车都向西运动,但另一列车的速度较慢,则以另一列车为参照物,觉得自己的列车应该向西运动,没有可能。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即看该物体相对于所选的参照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8.【答案】 B
【考点】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解析】【解答】解:AB、成年人的步幅在70cm左右,中学生的步幅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cm=0.5m左右,脚的长度接近步幅的一半,在25cm左右。A不符合实际,B符合实际;
C、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在4km/h=4× m/s≈1.1m/s左右。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脏1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D不符合实际。
故答案为:B。
【分析】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叫估测法,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
9.【答案】 C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由警示牌知,最大车速v=120km/h,s=20km,
由v= 得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最短时间:
t= = = h= ×60min=10min,
不应短于10min。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交通指示牌的含义,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 得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最短时间.
二、填空题
10.【答案】 1.5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解:该洒水车的速度:v= = =1.5m/s。
故答案为:1.5。
【分析】利用速度计算公式v= 求得洒水车的速度.
11.【答案】 音色
【考点】音色
【解析】【解答】解:笛子、二胡、钢琴等不同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一样,音色也不同,所以听众能够区分开。
故答案为:音色。
【分析】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
12.【答案】 振动;空气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解析】【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钟声是由钟振动产生的,钟声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3.【答案】 响度;声源
【考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大声说话,指声音的响度大,禁止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响度;声源。
【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阻止声音的产生是从声源处控制噪声。
14.【答案】 空气;音调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观众和表演人之间的介质是空气,听到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哨声是竹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上下推拉活塞,改变了竹管内空气柱的质量,改变了空气柱的振动频率,改变了音调。
故答案为:空气;音调。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15.【答案】 1mm;2.70
【考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解: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木块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3.70cm-1.00cm=2.70cm。
故答案为:1mm;2.70
【分析】在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长度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只有起始端从0开始的,读出末端刻度值即为物体长度.
三、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v=s/t
(2)秒表;金属片
(3)小;便于计时
(4)变速
【考点】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解析】【解答】(1)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原理是;(2)测量物体速度时,需要秒表测量时间,需要金属片阻挡小车运动;(3)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约缓越好;(4)实验时,小车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小车下滑时速度改变。
【分析】(1)测量速度的原理是速度计算公式;
(2)测量速度时,需要测量时间、长度等,需要金属片对物体进行阻挡;
(3)为了便于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缓些更好;
(4)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
17.【答案】 (1)AB
(2)CE
(3)80;1.02
【考点】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为验证猜想一,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2)为验证猜想二,根据控制变量法,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C、E进行研究。(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D、F进行研究,故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mm2。
故答案为:(1)AB;(2)CE;(3)80;1.02。
【分析】探究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 的实验时,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因素不变).
18.【答案】 (1)振动;转换法
(2)不能;实验推理法
(3)频率;控制变量法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1)甲图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通过乒乓球被弹起呈现音叉的振动,可以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实验中将音叉的微小的振动转换为乒乓球的大振动,所以该实验中用到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是转换法;(2)乙图中,玻璃钟罩中的空气越少,声音越小,所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该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推理法;(3)丙图中,在保证其振幅相同情况下,改变其伸出桌边的长度,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尺子伸出的越长,拨动时振动的越慢,音调越低,所以可以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此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1)振动;转换法;(2)不能;实验推理法;(3)频率;控制变量法。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转换法”是中学物理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性来研究看不到或不易观察到物质,形象直观.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此实验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四、计算题
19.【答案】 (1)解:交通标志牌表示限速40km/h,从家开车到阳春站的最短时间
t汽车= =0.15h
(2)解:K1206次列车从阳春站到广州站运行的时间:
t列车=11:40-07:55=3h45min=3.75h
K1206次列车从阳春站到广州站运行的平均速度:
v列车= ?=60km/h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路程和速度的比值计算时间;
(2)利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速度。
20.【答案】 (1)解:由速度公式v=s/t得
声音在0.1s内传播的距离为
s=vt=1500m/s×0.1s=150m
(2)解:此处海水的深度为h=s/2=150m/2=75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平均速度和传播时间,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s=vt求出超声波传播的路程;(2)超声波传播的路程的一半为海水的深度。
21.【答案】 (1)解:在t=0.8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s1=v1t=15m/s×0.8s=12m,
声音传播的距离:s2=v2t=340m/s×0.8s=272m,
设汽车司机鸣笛时距离山崖为s,
则:2s=s1+s2=12m+272m=284m,
s=142m
(2)解: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前方山崖的距离s′=s-s1=142m-12m=130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解析】【分析】(1)已知速度v和时间t,由速度公式s=vt可求得结果,注意听见回声表示路程为2s。
(2)注意此时求的是听到回声后的车与山崖的距离。
(
第
一
页 共
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