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建议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修改建议类小论文是由试题提供的材料出发,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从特定的角度提出一定的修改建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修改建议进行论证,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掌握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史实、基本线索。
2.从不同的史观和多角度观察,寻找材料总体或局部的破绽。
3.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对破绽进行修订。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II卷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6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2014全国Ⅰ卷·41) (12 分)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3.(2017·山西大同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2008 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义建设的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 18 课 罗斯福新政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 21 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 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4.(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 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 保路风潮
第十章 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 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5.(2017东北四强校联盟期末考试卷·4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
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节内容后所做的读书笔记的部分内容。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开启了思想的近代化。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4、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①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
②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
③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以及理由需观点正确,并符合历史事实)。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第二部分7?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8?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9?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10?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中美建交亲历记12?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第八讲的目录。
……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
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
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任意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11.(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 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 保路风潮
第十章 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 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修改建议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修改建议类小论文是由试题提供的材料出发,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从特定的角度提出一定的修改建议,然后依据所学知识对修改建议进行论证,以支持自己的论点,做到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即可。
解题方法
1.通读材料,掌握材料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史实、基本线索。
2.从不同的史观和多角度观察,寻找材料总体或局部的破绽。
3.从自己的标准出发,对破绽进行修订。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II卷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6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略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明确自己的见解,赞成或者质疑,需要修改等,如“同意从自然进程或者人文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自然进程中增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进程中增加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等;其次,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发展的进程中谋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对战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力量变化起重要作用”;最后,总结观点,表述成文。
2.(2014全国Ⅰ卷·41) (12 分)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示例1:(“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答案示例2:增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内容。理由: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示例3:增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由:增加该内容,可以反映出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中国抗战,减轻了苏美英等国的压力,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卓绝贡献,中国赢得了世界尊重,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示例4:压缩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内容.理由: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国民党反共高潮或黑暗统治不是主流。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国军且战且退,但一直顽强抵抗到抗战胜利。调整该内容,才符合抗日战争的事实。
【解析】从“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可以看出编者站在革命史观上分析问题。所谓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目录中编者加大对中共的肯定和对国民党的否定,如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结合目录,紧扣抗日战争,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增加淞沪会战一目,理由从淞沪会战的历史地位来分析即可;也可以删除“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一目,可列举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等史实来说明;还可以删除“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一目,可从抗战时期民族矛盾居于主导地位,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开展民主运动,主要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来说明。
3.(2017·山西大同二模·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 2008 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义建设的道路
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3 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 17 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第 18 课 罗斯福新政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 20 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 21 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 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
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修改:第1课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2课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第3课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
第4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5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
第6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7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8课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生活巨变
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50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二战后的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
【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目录主题。根据材料以“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来概括,如: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其次,根据题目要求,以时间为序,对目录加以修改。如以“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为顺序进行整编。第三,根据题目要求说明理由,主要以发生时间,结合所学进行简要阐述。
4.(2016?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 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 保路风潮
第十章 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 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第一小问修改建议,“辛亥革命讲义”未涉及武昌首义,这明显不合理,可把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第二小问,修改的理由:首先,黄花岗起义出现在第九章保路风潮之前;其次,“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发生在武昌首义之后。
5.(2017东北四强校联盟期末考试卷·4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版《世界史》一书中有关“工业革命”内容的目录摘编。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
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
【答案】
建议1:在“1.什么是工业革命”目录下增加“英国社会工业发展环境的具备”一子目。(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是英国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具备的产物,(2分)没有对这些社会环境知识的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2分)
建议2:在“7.荒芜的村庄”目录下增加“喧闹的城市”一子目。(2分)
修改理由: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的大发展,(2分)城市的空前繁荣和扩大是工业革命成就的主要体现之一。(2分)(注: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修改建议可结合目录内容,利用工业革命的相关成就和史实,适当加以说明即可。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 五代十国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
【答案】
建议1: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4分)
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2分)。
建议2: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4分)
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2分)。
【解析】本小问考查学生史学观念和史学方法,同时涉及历史论述能力考查,答题模式为先呈现修改建议,然后用史实论述,思路较广,答案多元化,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在材料“03版教科书目录”中经济部分,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理论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元凶。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政治前提.
【解析】本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的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然后根据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如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等.再说明修改的理由,理由可以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解答.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 这节内容后所做的读书笔记的部分内容。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教,矛头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开启了思想的近代化。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催生了洋务运动的发生。
4、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①在政治上,要把中国建成一个带有法制与民主色彩的国家。
②在经济上,要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以求富强。
③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万国通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笔记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以及理由需观点正确,并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答案示例只做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的标准答案)
建议:增加太平天国运动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内容。
理由:1、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2、《天朝田亩制度》实为农民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所使用的历史观,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切记一竿子到底,只知其一,忽视甚至是片面认识,过分扩大某一方面的作用。而应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解答。可对笔记进行增、删、合并或者结构调整;只要建议合理、结合笔记、紧扣太平天国运动即可酌情给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面是陈一然主编《亲历共和国60年: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与决策》(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摘编:第二部分7?我所知道的“文革”发动的内情8?回忆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经过9?1977:570万青年是怎样走进考场的10?我所亲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1?中美建交亲历记12?回顾安徽的农村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示例:修改建议:增加一目“我所亲历的东方红-号发射”。理由: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标志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或跻身世界空间技术先进国家行列),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我所亲历的东方红一号发射这一目录,有利于我们整体了解70年代中国社会的全貌。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相关知识,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仔细解读、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需要掌握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知识。?第一小问的修改建议,依据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历史”的目录可以看出没有涉及中国的科技,因此修改建议可从中国科技方面进行说明.第二小问的理由,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的史实进行回答即可。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摘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第八讲的目录。
……
洋务运动:缺乏现代性的现代化变革
洋务运动不是一场“迟到的运动”
以铁路为例:发展与稳定的取舍
以轮船招商局为例:国营与民营的取舍
中日对比: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商人与知识精英在体制外“会师”
立宪运动: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选择
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
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
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
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
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任意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对所选观点进行肯定、否定或提出修改意见,并阐述理由,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
我赞成“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第四条的看法.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体现在:①洋务运动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创建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的现代化.②洋务运动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现代化.③洋务运动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培养了新式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
?【解析】本题是阐述见解题,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表现中任意观点进行探讨。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中“洋务运动的制度性遗产”有四种观点: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改革;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其次是选择一种观点,如选择“其四,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再次对观点进行阐述,先对观点表明态度,赞成或不赞成,再阐述观点,阐述时可从洋务运动现代化有余的体现、洋务运动现代性不足两方面进行说明,要求所阐释的理由从多角度展开,符合历史事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最后得出结论。11.(东北名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某学者撰写“辛亥革命讲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六章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第七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清起义和群众自发斗争
第八章 晚清的立宪运动
第九章 保路风潮
第十章 黄花岗起义
第十一章 全国规模的革命高潮
第十二章 “南北和谈”和南京临时政府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失败
第十四章 余波——为挽救共和国而斗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建议:将第十章“黄花岗起义”改为“武昌首义”
理由:黄花岗起义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发动的广州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影响巨大,但以失败而告终,且出现在保路运动之前。从第十一、十二章标题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已进入高潮——这是武昌起义之后革命形势发展的结果。因此,改为“武昌首义”从时间、内容上与前后两章相衔接。
【解析】题眼为“辛亥革命讲义”,由此可知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调整“第十章??黄花岗起义”一目。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蠃,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
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
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
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
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
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适当给分。)
【解析】从“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可以看出这是站在台湾当局(国民党)的立场上,因此对中共在新中国取得的成就、美国扶蒋反共、以及台湾自古就属于中国的内容就没有涉及,所以可以增加这些内容,完善历史,保持教科书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