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教 学 设 计
第 单元 第 1课时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和分辨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活动?“分析图中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重点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聚落与环境;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难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活动
三、新课导入
四、新授
图片欣赏。播放、演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教师讲述:老师国庆节到浙江武义旅游,就被那里的美景深深吸引,沿途拍摄了很多照片。
问:什么是聚落呢?引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讲授新课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乡村和城市
1、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
2、聚落的类别:乡村和城市
3、乡村聚落的类型: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①什么叫聚落?②聚落可分为哪两大类?2.?观看反映农村、牧场、渔村、林场和城市风景和生产生活的图片学生小组讨论①居住在乡村与城市不同类型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②乡村聚落按聚落中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又可分为哪几种类型?3.?活动1:.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乡村组和城市组,观察投影讨论: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每组派代表上台指图描述。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二.聚落与环境假设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1.?显示图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土壤肥沃适于耕作水源充足(井、泉、湖滨、河畔等地)
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村、渔、矿地)交通便利(交通沿线和交汇处、沿海港口等地)
2、聚落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少有或没有聚落。
3、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聚落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形成较大的城市。
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观赏图片,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
2.阅读资料,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阅读资料,谈谈你对破坏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你知道或了解了关于聚落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学生归纳总结)
4. 活动2:.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显示不同地区的村落景观A,B,C。
讨论:哪个分布在亚洲?哪个分布在欧洲?哪个分布在非洲?
?显示图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选择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作为聚居地?
显示“平原景观图”、“高山荒漠地区景观图”讨论: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显示:“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我国黄土高原上的窑洞”、“我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的景观图。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学生阅读课文,分两大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聚落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表现?”
第二组讨论“为什么在聚落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
2. 活动:①观看录像“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我国云南的丽江古城”“山西省的平遥古城”“江南水乡—周庄”,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些传统聚落。②图片显示“北京四合院”
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民居?他们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北京城市建设中关于四合院的不同观点和做法,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围绕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功与不足……进行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学生学习认真,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