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二氧化碳制取研究》If you do something, do it well.MORE >2019 / 01说播课前提摘要: 研究性课堂教学是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新问题的过程,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任务驱动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和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教学环节就是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01教材分析02学情分析03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CONTENTS05教学反思04一、教材分析 1、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化学课堂中重要的内容,继氧气制取后,第六单元课题二出现了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涉及两个层面的知识内容:一是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具体包括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包括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验满检验方法等:二是在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联系与比较中,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需要对获得二氧化碳的多种途径进行研究,获取化学知识和信息,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及成果展示,获得科学探究的愉悦和兴奋感.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合作、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向青年转变的转型期.学生已具备了形象思维的想象能力,初步接受了抽象思维的训练,接触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本课之前了解并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对化学仪器、设备、药品有了解,对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性能利用途有一定了解,对本节课内容已做预习.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难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设计四、教学过程 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与氧气制取区别在于研究二字,我们是需要在学会制取氧气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的,所以向学生传达如何制取二氧化碳显得尤为重要。
1、引入
通过观看视频《二氧化碳的现代化应用》二氧化碳养殖螺旋藻、干冰清洗仪器、捕捉二氧化碳气体转变能源提高石油产量等,使学生感受与二氧化碳有关的前沿科技,使学生清楚二氧化碳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与此同时,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也等待着我们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所以我们需要研究二氧化碳,体现出科学精神与社会的化学核心素养。2、回顾获得二氧化碳的途径 在教材中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是直接给出信息,这与之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和原理教材直接给出是一致的,但是此部分在教学中会有所不同,学习制取二氧化碳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学生掌握了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多种途径,如何能从不同的反应原理中,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客观条件和原则进行合理的选择,是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过程中进行药品及反应原理确定的必备技能,对于学生今后制备其他气体,如何选择药品和反应原理做了重要铺垫,3、探究实验原理并确定 提出问题,我们在前面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途径可以获得二氧化碳,能不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动植物的呼吸,碳完全燃烧,蜡烛燃烧,碳还原金属氧化物等获取二氧化碳,因为这些物质组成上都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体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渗透变化观念的守恒思想的核心素养,知道制取气体考虑反应条件,反应速率,气体是否纯净等后给出材料碳酸钠、石灰石、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可以获取二氧化碳。学生自主探究哪个组合是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选择? 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思考其反应速率得出最佳选择为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反应药品,从而构建气体制取原理的一般模型认知,建立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体现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4、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确定 学生通过回忆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制取装置,以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推理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5、二氧化碳制取装置及改进 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的模型认知,通过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最适合装置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探索态度,学会根据客观的实验情境,试验需求进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装置,展示装置的改进,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让学生说出改进装置后的优点,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提升实验装置创新能力,体现实验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五、教学反思 整节课从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引出二氧化碳的制取,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均采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力图培养学生系统化的化学思维,
1.强调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即教师不再包办,而是一个提出问题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合作伙伴。
2. 注重知识间的整合:借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和探究.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有机整合.
但是由于学生回答问题声音较小,为了能让全部同学听到,我需要重复学生的回答,造成课堂内容未完全完成,拓展比较少,需要在下一节课进行对装置使用注意事项,气体的检验和验满等扩充。感谢各位同仁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