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科目:化学 年级:九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使用时间:
课题
7-1-1 燃烧和灭火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主法设计实验,以及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安全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知识的应用
策略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Ppt 板书
教
学
过
程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1:
[PPT导入]暑假电视上刚热播了高希希导演的新《三国》,大家一定非常喜欢看了,剧中在赤壁战场上,孙刘联军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兵马,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咱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燃烧现象,大家知道这火要燃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1、实验探究一: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2、实验探究二:(实验7-1)(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的氧气,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1(学生按问题进行思考、阅读、讨论、探究、交流学习活动;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倾听学生讨论,收集探究情况,参与差生[4]活动。)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一般以前后双桌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和交流;
(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4)学生讨论交流预计略。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1(引导完成125页讨论,教师在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交流时,一方面关注倾听学生言论并鼓励和参与差生活动。另一方面要适时帮助学生科学辨析探讨结论,及时对问题的“结点”进行点拨,指导学生正确思维与科学探究。)
(1)小木条燃烧而石头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有可燃物
(2)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
(3)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的存在
(4)由原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1(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阅读思考、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精巧点拨与科学指导,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
(1)需要可燃物
(2)需要氧气(空气)的参与
(3)需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2
我们知道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由于使用不当或防范不当,就会引发火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火灾的教训是惨痛的,我们如何才能防止火灾的发生?
(1)(实验7-2)(分组)如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2)停电时我们会用蜡烛照明,通常是把他吹灭,蜡烛为什以一吹就灭呢?
(3)扑灭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
(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2
(1)在燃烧的蜡烛上扣上烧杯,蜡烛熄灭的原因是蜡烛燃烧消耗尽了烧杯内的氧气。
(2)在有燃烧的蜡烛的烧杯内加入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熄来是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隔绝了氧气
(3)吹灭蜡烛是由于冷空气流动带走了热量,使蜡烛温度低于着火点以下。
(4)砍倒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是为了清除可燃物。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2(通过学生对上述问题的阅读思考、实验探究与讨论交流,认识到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3
设疑导入: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但并不能完全防止火灾的发生。我们经常从各种媒体上得到火灾的消息,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1、实验探究一:演示泡沫灭火器原理(126页活动与探究),观察到什么现象?这种结果有什么用?
2、我们常见的灭火器有哪些?它们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各是什么?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3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2、(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实验并独立思考
3、学生阅读127页(表7-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探究和交流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3
(1)普通火灾用水浇灭、或用沙土盖灭。有时还会用到灭火器。
(2)观察到有大量泡沫产生。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气泡,适用于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3)常见的灭火器有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见课本127页。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3
由于燃烧时可燃物的不同,所选择的灭火器也不同。但归结起来,原理一方面是隔绝氧气,另一方面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评价反思
1、学生练习(投影展示)
添加修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科目:化学 年级:九 主备教师: 执教教师: 使用时间:9.14
课题
7-1-2 易燃易爆物安全常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
实验探究 多媒体观摩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安全用火常识,掌握面对火灾等突发灾害时的应急知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安全用火常识
教学难点
知识的应用
策略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
准备
Ppt 板书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知识回顾
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点燃氢气前要验纯,如果氢气纯度不够就有可能发生爆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爆炸的知识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1
1、物质具备燃烧的条件后,燃烧的剧烈程度和什么有关?
2,实验演示:粉尘爆炸
(如下图所示)剪去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侧各打一个小橡皮管外径略小的小孔。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口。从橡皮管一端鼓入大量的空气(人应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使面粉充满罐,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什么是爆炸?爆炸和燃烧有什么关系?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1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小组间交流
(2)学生观看实验演示,小组间进行探究交流
(3)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1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说明燃烧的现象与氧气的浓度有关;煤块做成蜂窝煤后,燃烧会更充分,说明燃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而且氧气浓度越高,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2、观察到面粉发生了爆炸。因为金属罐和塑料瓶构成了一个有限空间,向装置中鼓气后,面粉充满了金属罐,加大了它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罐内的温度达到了面粉的着火点,使它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并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1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的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例如:家庭用的天然气、煤气或液化石油气如果泄漏的话,可燃性气体聚积在通风不良的厨房里,一经点燃就急剧的燃烧,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可能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可燃性粉尘。
设置疑问,创设情境2
(1)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大家认为在哪些地方还应该贴“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
(2)易燃物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在生产、运输、贮存、使用时应注意什么事项?
(3)我们常见的和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安全标识有哪些?
阅读思考,讨论交流2
(1)学生阅读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小组间交流
(2)学生在全班进行讨论和交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学生交流本组讨论探究结果);
辨析点拨,引导探究2
(1)油库、加油站、纺织厂、面粉加工厂等。因为油库、面粉加工厂等地的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的气体和粉尘,它们接触到明火,就有可能发生爆炸。
(2)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允许违章操作。
(3)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课本129页图7-12)
推写结论,共同认定2
易燃物和易爆物如果和空气充分接触,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在生产、运输、贮存和使用时一定要特别小心。盛装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容器要牢固、密封、容器外要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并标有物质的名称、化学性质和注意事项。
课堂练习,评价反思
1、学生练习(可投影展示)
添加修改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