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品诗的方法。
3、体会诗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4、进一步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作者介绍
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两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作者简介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lán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
译一译,知内容
快速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1、在预习的基础上继续口头翻译全诗。
2、思考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咏雪——瀚海雪景图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送别——风雪送客图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
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
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品一品、入意境
诗歌鉴赏的常见命题角度:
品字词
赏意境
析手法
悟感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的本体是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做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互文
对偶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用拟人的手法,写云的昏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诗人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渲染了气氛。
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地雪景的哪些特点?
研读第一层咏雪部分
思考
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渼坡行》)。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
咏雪——奇美 奇寒 奇特
思考
研读第二层送别部分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情深义厚
②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 依依不舍
③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目送离去 难分难舍
明确
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选取的意象“春风、梨花”给人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和送别的主题,是否协调呢?
资料助读。
①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南唐李煜《清平乐》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唐天宝年间,李唐王朝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因而在边境与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塞外,立志报国。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他曾在诗中写到:“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明确
在大唐盛世,像岑参这样胸怀壮志的文人还有许多,他们投笔从戎,驰骋疆场,报效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适《燕歌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写雪景 叙送别
抒依依惜别、豪放乐观之情
赏画面之美
品用词之妙
析写法之当
悟感情之真
入景、入境、入情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方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那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拓展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