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07 08:4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班固认为汉初分封以“成太宗(汉文帝)之业”,武帝推恩而致“藩国自析”。西汉末年“中外殚微,本末俱弱”,故王莽“生其奸心”。据此推断班固认为( )
A. 汉武帝有削藩过度之嫌
B. 分封有利于巩固大一统
C. 太宗时期实现安平四方
D. 外戚专权导致朝野叛乱
2.汉代颁布的“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其目的是( )
A. 壮大皇族力量
B. 保证列侯利益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笼络王侯人心
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内史杂》明确规定:“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汉代文献中更是记载道:“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这反映了秦汉时(  )
A. 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 国家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
C. 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 三公九卿间既配合又牵制
4.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
A. 禅让制
B. 礼乐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5.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6.范仲淹曾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主持庆历新政。“参知政事”这一职务相当于( )
A. 宰相
B. 副宰相
C. 诸侯王
D. 钦差大臣
7.某历史老师在讲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时讲解了下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同学们从中最有可能得到的认识是( )

A. 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的内部的森严等级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C. 郡国并行,造成封国与中央分庭抗礼局面
D. 通过分割地方权力和削弱相权巩固了统治
8.“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
A. 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 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 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 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9.明朝自宣德以来,中央机构互相倾轧。英宗登基后,太皇太后委政内阁,令大学士杨士奇等对题奏本章拟出处理意见,交皇帝裁定,明朝票拟走向制度化。这主要反映了(  )
A. 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B. 明英宗时期初设内阁
C. 废丞相后政治腐败
D.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10.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胡惟庸案大捕杀
A. 法治的加强
B. 中央权力的加强
C. 皇权的强化
D. 中央机构的调整
1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  )
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
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
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
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
12.唐代张九龄有条用人原则就是“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其选官原则本质上说明( )
A. 科举制存在缺陷
B. 重视以考试选拔官员
C. 不再以门第选官
D. 重视中央官员的选拔
13.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西周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材料反映了( )
A. 西周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
B. 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血缘性
C.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 血统是西周等级制度的唯一标准
14.根据秦朝的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着,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
A. 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 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 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1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朝代的疆域图。此图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16.《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鼎是王权的象征
B. 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弛
C. 西周诸侯国强盛
D.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17.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贵族逐渐平民化
B. 姓氏逐渐普及化
C. 宗法制逐渐瓦解
D. 社会逐渐平等化
18.“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 在边疆设立军镇
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19.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由此判断,他评判地方行政好坏的主要依据是(  )
A. 能否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B. 能否加强中央集权
C. 能否抵御外敌入侵
D. 能否镇压地方叛乱
20.《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 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 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 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 宗法制与郡县制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
材料三(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和主要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4)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之印章”封泥

材料二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三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政治地位怎样?
(2)依据材料二,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3)周亚夫曾被封为条侯和车骑将军,被封的原因有何不同?前后两种不同的任职原因说明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有什么发展趋势?
(4)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5)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与唐太宗有何不同?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6)根据材料三、四,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为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氏室属下的庶民也许就是氏室的宗族,否则也是集族而居的。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
——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秦汉是官僚政治制度全面展开的时期,官僚政治的各个要素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若从政府机构来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不仅从执掌上来说是皇帝家务与国家政务没有分离,而且“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概括材料一中帝国组织形式的基本特点和等级关系,并说明其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础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角度,归纳秦汉时期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出现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先秦、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进的认识。
24.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图三分别反映了周朝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图一说明西周封国主要有哪几类?
(3)图二所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的“宰相”与相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班固认为汉初封国有利于社会发展,在汉文帝时出现“文景之治”,但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造成削藩过度,导致西汉末年宫廷内外衰微,根本和末梢都同样脆弱。故本题选A。分封制之下诸侯权力较大,不利于大一统,故B错误;西汉时期并不是安平四方,故C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
2.【答案】C
【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为了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它的实施极大削弱了诸侯势力,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是“推恩令”所起的作用而非其实施的根本目的。
3.【答案】B
【解析】 材料“公府椽(指属官佐吏)多不视事”与皇帝独裁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可知国家公务注重文案书写,反映了权力运作渐趋理性化,故B项正确;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是对官吏职能的规定与官吏拘泥行政规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必以书,毋口请”“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与三公九卿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西周”,西周时期在政治方面最典型的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制度,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故答案为B。
5.【答案】C
【解析】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在于管理体制的不同,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而郡县的主要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注意抓住材料信息“参知政事”。“参知政事”设立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削弱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即相当于副宰相,A项错误,排除。C、D两项明显错误,排除。答案选B。
7.【答案】B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排除;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便于皇帝直接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的统治,B项正确;C项反映的是汉初的局面,排除;D项所述符合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举措,不符合秦朝,排除。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对南书房权力的侵夺,排除B;C项不符合史实;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9.【答案】A
【解析】题干中叙述的是明朝宣德、英宗时期票拟逐渐制度化的过程,反映的是内阁地位的逐步提高,正确的是A项;内阁设置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腐败,C项错误;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明太祖借诛杀胡惟庸之机,废除了丞相制度,进一步强化了皇帝的权力。
11.【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可知,群相制有利于加强相权间的制约,故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要求中央选官有一定的州县工作经历,为缺乏实际行政经验的科举士人积累基层经验、提高行政能力创造了条件。这说明科举制存在缺陷,所以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可以判断选B。A错误,此时仍是奴隶社会;材料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C;材料只是说宗法制的基本精神是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并未提到是否是唯一标准,排除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很大。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事。但鉴于军事的重要性,太尉一职始终空着,由皇帝兼任。实际上是两公,可见御史大夫起到牵制相权的作用。A、B、C三项表述均有误。故选D项。
15.【答案】A
【解析】地图中有匈奴、东胡、月氏、羌等属于秦朝的疆域图的主要信息。故可以判断选A。
16.【答案】D
【解析】在分封制之下,周王是天下共主,鼎是王权的象征。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并表示楚国有能力铸造九鼎,显示出对王权的轻视和威胁,从本质上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故D项符合题意。
17.【答案】C
【解析】“姓氏”原为贵族专有,战国之后普通民众也有了姓氏。由贵族专有到民众通称,贵族地位的下降可见一斑。由此可以判断此现象涉及的主要是宗法制的崩溃。故本题选C。
18.【答案】B
【解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A项是唐朝实行的;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
19.【答案】A
【解析】从汉到宋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项错误。C项是从军事角度而言的,与材料不符。D项从镇压地方而言三者没有本质差别。宋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经验教训,分化事权,地方所有大权集中于中央,这种体制弊端致使出现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20.【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朕为始皇帝” “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反映了皇帝制度与世袭制这两大制度。
21.【答案】(1)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三省六部制。减少决策失误。
(3)宋: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明: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
(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君权不断强化。
【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丞相制度设立于秦朝。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得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3)依据材料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根据材料三“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可知宋代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根据材料四“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可以得出明朝废丞相,皇权空前强化。(4)材料反映出丞相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废除的过程,从中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乃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2.【答案】(1)协助皇帝,助理万机。位高权重。
(2)在废太子、封侯等政务上与汉景帝旨意相左;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根本:君权与相权的冲突,打击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
(3)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的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或皇帝任命)。趋势: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
(4)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或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5)明太祖认为丞相多小人,易专权乱政,所以罢相。设六部分理事务。
(6)没有矛盾,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王朝统治。唐太宗用相,是为减少决策失误,最根本的意图是为统治长久;明太祖罢相,以防小人乱政,同样是为江山稳固。
【解析】
23.【答案】(1)基本特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构建帝国组织。等级关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制度基础: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
(2)特点:官僚政治全面展开,但家国尚未分离,处于中国古代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时期。
时代背景:铁器牛耕逐渐推广,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主要经济基础;统一的政治局面和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土,促使统治阶级采取新的政治制度;法家思想和儒法结合的儒家思想先后成为秦汉时期的主导思想,加强了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但秦汉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刚刚统一全国的政治形势也决定了其制度具有承接前后的过渡时期的特点。
(3)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巩固加强。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结合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说明其特点和等级关系及制度基础;第(2)题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归纳特点;背景可以从秦汉时期农业耕种方式、土地制度、统治思想及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具体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等角度谈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识。
24.【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同姓亲族建立的封国;功臣、姻亲建立的封国;殷商贵族建立的封国。
(3)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第(1)问结合地图可以获取有效信息,图一有晋、卫、鲁、燕等诸侯国,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宗法制,图三主要是礼乐器具,结合所学可知是西周的礼乐制。第(2)问从图片获取信息“成王第叔虞封国晋”“武王弟康叔封国卫”“周王室贵族召公封国燕”“周公子伯禽封国鲁”,由这些信息可知分封对象是同姓亲族;从图片信息“功臣姜尚封国齐”可知分封对象是功臣,从图片信息“殷商贵族微子启封国宋”可知分封的对象是殷商贵族。第(3)问根据图二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森严的等级制度,可知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25.【答案】(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秦朝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的官名”来归纳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和课本相关知识来回答。第(3)问,考查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君权和相权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