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49年5月,解放上海的战斗结束,成千上万的解放军指战员整齐地睡在马路上。对此,美国的《生活》杂志称:“这个行动宣告国民党时代已经结束。”这主要是指( )
A. 上海解放后,国民党的统治宣告结束
B. 美国已放弃扶蒋反共的政策
C. 中共及解放军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D.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战胜利
2.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正在进行的与之有直接关系的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3.五色旗是辛亥革命中江浙地区首先使用的旗帜,设计者的理念是:“(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又能缓和满蒙回藏各族的心理,与汉人共同努力赞助共和。”国旗的设计理念体现了革命者的( )
①大汉民族观念 ②民主共和观念 ③国家统一观念 ④平等团结观念
A. ①③④
B. ①②
C. ②③④
D. ①④
4.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5.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吴玉章先生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是疯子,孙中山就曾经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据此,人们对皇帝的看法,辛亥革命前后出现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
B. 清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在民
6.中国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 促进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B.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7.中国近代史上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8.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 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B. 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 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D. 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9.“到1900年,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基督教传教士在全中国范围内寻找皈依者,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据此,列强得到内河航行权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中西交流
B. 洋货畅销内陆
C. 威胁中国国防
D. 教案不断发生
10.从文明进步和近代化这一角度分析,下列不属于《资政新篇》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共同点的是( )
①政治上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③文化教育上都提倡设立新式学堂
④社会生活方面都提倡“自由”“平等”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这是一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
A. 反映了魏源抵学习西方,御外侮的决心
B. 反映了曾纪泽捍卫祖国领土的斗志
C. 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
D. 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
12.《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 淮海战役胜利后
B. 辽沈战役胜利后
C. 渡江战役胜利后
D. 平津战役胜利后
13.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 )
A. 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 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
C. 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
D. 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14.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5.“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此诗反映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虎门销烟
D. 太平天国运动
16.下图为张乐平在1940年创作的漫画《共荣圈》,左边穿衣服的狗代表汪精卫。能体现该漫画寓意的是( )
①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情绪
②讽刺了汪精卫当上伪国民政府的主席
③揭露了日本“以华制华”的侵略罪行
④表明了日本“共荣圈”梦想彻底破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17.“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
①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8.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该观点的理由,最恰当的是( )
A. 发动了武昌起义
B. 终结了清朝统治
C.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D. 颁布了《临时约法》
19.太平天国“朝廷”诗:“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A. 冲击了旧纲常名教
B. 动摇了清朝统治基础
C. 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D. 滋生了封建等级观念
20.“19世纪中叶,西方的影响虽然削弱了清王朝的权威,但是清王朝真正的权威危机是来源于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材料中“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是指中国历史上的( )
A. 太平天国运动和戊戌变法
B. 秋收起义和洋务运动
C.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22.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洛川会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
材料二 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1945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
(3)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并依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是2005年11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第十卷的目录摘编。
第十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
第一章战与和的变奏
第二章全面内战的烽火
第三章战后社会的动荡与纷扰
第四章国共两党攻守态势的转换
第五章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
第六章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命运的角度对该目录增加一条子目录,并说明增加理由。(所增加内容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南国土疆,山泽连接,远民习俗,多事茶园,上则供亿赋税,下则存活妻子,营生又(取)给,更绝他门。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
材料二清人衷幹说:“清初(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晋商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运销地区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和俄、英等国。
—— 张正明《晋商与经营文化》
材料三 1662年,葡萄牙凯瑟琳公主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嫁妆中有精美的中国茶具和221磅红茶。在凯瑟琳王后的引导下,饮茶很快成为当时英国上层社会的时尚。17世纪末到1712年,茶叶平均每磅维持在16先令左右。18世纪中期时,每磅茶叶的价格为4~5先令。之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大宗消费品。
——刘朴兵《略论英国茶文化的演变》
材料四 英国为了换回国内急需的(中国)茶叶,一方面想方设法从美洲弄到白银,另一方面又庆幸在印度找到了引起中国人购买欲望的鸦片。于是,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过去我们谈论对中国有决定性意义的鸦片战争,相对集中于鸦片之于中国的影响,忽视了更关键的茶叶之于英国的重要性。那场战争,以及中国被动地进入全球化,茶,才是更隐匿的线索。
——李鸿谷《中国茶的全球化演进》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当地居民“多事茶园”的因素。
(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等,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清初晋商茶业经营的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饮茶群体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据材料四,总结中英茶叶贸易对19世纪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茶叶战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25.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苦苦探索民族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等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运动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有人说“它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
——《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次“灾难性的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请以《南京条约》为例说明它破坏了中国的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列举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在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中是如何表述的?
(4)依据材料四说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1949年5月解放军在上海表现说明中共以及解放军爱护人民,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宣告国民党时代的结束,故C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1948年底,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可知,文化古迹在北京,应该是C。其它三项地点不在北京,排除。
3.【答案】C
【解析】五色旗旗面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根据题中“(五色旗)既可表明革命行为系为整治改造而起,非专为种族革命”可以看出,五色旗的设计理念不是为了体现大汉民族观念,所以排除①。本题选C。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可知,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A属于经济范畴,B、D属于政治范畴,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因此排除。
6.【答案】D
【解析】 “从南到北、从珠江到长江,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是指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革命发展的情况,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最终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因此选C。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表述“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其意思是:随着晚清逐步接触近代化后,在外交上逐步有了平等的意识,企图想通过修约的方式来实现洋人与满清形式上平等,这就是取悦强国阶段,有“与国际接轨”之意,所以,正确答案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90个中国港口处于外国势力的实际控制中”“外国炮舰巡游在中国水域”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取得中国内河航行权,对中国的最大影响,即体现在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C项表述最为准确。A项表述明显错误,不符合史实;B、D两项的表述有一定道理,但均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干要求。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0.【答案】B
【解析】《资政新篇》并未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治上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①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了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法令和措施,故两者在经济上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故②正确;《资政新篇》主张新办学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颁布的教科书,故③正确;《资政新篇》提到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和措施,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1.【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义和团愚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表现,故选D项。
12.【答案】D
【解析】首先我们明确这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幕,关键就是解决是哪场战役。突破口就是王府百货,王府百货就是现在的王府井大街,因此是北京的一景,因此确定是平津战役,本题选择D选项。
13.【答案】C
【解析】从“……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要防止出现西方国家类似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防微杜渐,实行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故本题选 C 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故A、C、D说法均不正确,故选B。
15.【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兄弟”“一秤分”“天国”等信息可知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答案选D。
1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此漫画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根据“狗”“汪精卫”,其主旨即能够体现出②项与③项。而“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情绪”以及“日本‘共荣圈’梦想彻底破灭”,材料无从体现,没有依据。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17.【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主要指义和团运动,义和团采取“扶清灭洋”的政策,结合图片“打鬼烧书图”,“打鬼”指打击洋人,“烧书”指销毁来自西方的一切书籍等。体现了笼统排外、盲目排外的性质。而义和团运动并没有使教会势力退出山东。故选C。
18.【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的最大历史功绩,即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C项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A、B、D三项均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不符合题干“最恰当”要求,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9.【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生镣由天子,诸官莫得违”,体现了封建等级观念,故选D项。
20.【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A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B项秋收起义爆发于1927年;D项义和团运动也发生在19世纪末,这三项都可以排除。19世纪中期,“农民的造反运动与内部阶层的分离倾向”分别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C项正确。
21.【答案】(1)意义: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积极意义。
(2)社会现实:这段对白表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虽取得巨大成就,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道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等。
【解析】(1)紧扣材料一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等,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三权分立”,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把握到“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但任务艰巨,道路曲折”的维度即可。关于第二小问,要注意明确题干“资产阶级”要求,避免误答。联系所学知识,重点注意围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相关活动展开,诸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22.【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原因: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3)理由: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解析】(1)本题材料提到,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抗日战争时期,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本题材料提到,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原因是英国请求中国支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或保卫大西南。
(3)本题材料提到,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或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等)。
23.【答案】示例1:增加目录:重庆谈判。理由: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中国朝着和平民主的光明方向发展。
示例2:增加目录:北平和谈。理由:有利于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示例3:增加目录:渡江战役和追歼残敌。理由: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解析】本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在增加子目录时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事件的时间要符合解放战争期间,二是要能够体现与该章的逻辑事理关系。第三要能够反映时代需要。比如,可以补充重庆谈判,因为其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国家统一。
24.【答案】(1)影响因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种茶传统;种茶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纳税和生活的需要)。
(2)依据:籍贯(地域)。
特点:垄断武夷茶叶的外销;经济实力较强;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经营范围广;国内外贸易相结合。
(3)变化: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
原因:王室的引导(或饮茶时尚的引领);茶价的下降。
(4)影响: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观点及理由略。
【解析】第(1)问据材料信息“山泽连接”“远民习俗”“赋税”“存活”“营生”可以概括为自然条件适宜、习俗传统、满足交纳赋税及日常生活之需。第(2)问“主要依据”由“晋”“徽”可知是按地域划分。“特点”由“(武夷)茶叶均系西客经营”可知晋商垄断了武夷茶叶外销;由“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可知晋商经济实力较强;“在湖北大量植茶、制茶主要是以出售为目的”可知集种植、加工、运销一体化;由运销地区可知其兼顾国内外贸易。第(3)问由材料信息“英国上层社会”“城乡各阶层中普及”可知,饮茶群体由上层社会普及到城乡各阶层。“原因”要从王室引导,茶叶价格方面思考。第(4)问第一小问据材料“全世界因为茶叶、白银和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了”可知,茶叶贸易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小问注意在阐释茶叶与鸦片两者关系的同时,要把握住战争的本质及英国在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蓄意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
25.【答案】(1)英国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
(2)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社会矛盾的前提下发生的,所以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鸦片战争时中国人民是反侵略的,太平天国同样反侵略.《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4)有了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有了新的革命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了新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
【解析】(1)依据题干中“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一系列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并结合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入侵与民族危机中有关《南京条约》的知识,从英国割占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开放五处通商口岸,破坏中国贸易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2)第一小问,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的回声’”并结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太平天国历史背景的知识,从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因果关系;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反侵略的性质进行认识。第二小问,依据题干中“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两个革命纲领”并结合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太平天国的知识可以归纳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3)依据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有关辛亥革命的知识可以归纳得出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主张的社会革命。
(4)依据题干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新’在哪里”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有关中共一大的知识,从新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列宁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进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