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逐题精析与点评
2009年是广东省语文学科高考自行命题的第六年,也是新课标背景下广东新高考方案实施的第三年。今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在能力考查、素质考查等方面的设计上,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命题者通过高考命题的实施来更好地深化高中语文的新课程改革,有效促进教学和考试的良性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以及锐意改革、不断探索的精神。
2009年语文试题全卷6大题,24小题,选择题32分,非选择题118分,满分150分。试卷的板块结构、题型设计、考点安排、能力考查及表述风格等基本与07、08年保持一致,个别题目的分值、取材方向、评分标准作了调整。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分值比例没有改变,选择题仍然约占全卷分值的21%,非选择题约占全卷分值的79%,与《考试说明》题型比例中规定的选择题约占20%,非选择题约占80%大体一致。各大板块的分值也没有改变,仍然是语言基础知识4小题12分,古诗文阅读7小题35分,现代文阅读必考4小题16分,现代文阅读选考3小题15分,语言表达2小题12分,作文1小题60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小题赋分为4、6、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三道题仍保留为4、5、6分。
今年高考语文(广东卷)试题的取材方向与去年不同,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散文,实用类文本则选择了人物传记。如果说08年用小说配科普文,追求的是文体特征的迥异,那么,09年以写人散文配人物传记,追求的则是差异中的相近。但是,求异也好,求同也罢,无论选择什么文体作为阅读考查材料,都向中学传达了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命题者对语文新课程和《考试大纲》的研究,以及对同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规律和整体阅读能力考查的命题导向。09年的选考阅读考查了“写作意图探究”,及时体现了《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今年的作文题有意识避开《考试说明》中列举的标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三种题型,给出了跟这三种题型“似是而非”的命题形式,表现出命题者大胆探索、锐意创新的精神。
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在评分操作上有了可喜的进步,第12题的多项选择题,由去年的“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改为“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这一改动,使评分标准更趋科学、合理、公平,表现了命题者善听民意、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和宽阔胸襟。
2009年试题的整体难度适中,整份试卷给人以中规中矩、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感觉,这对稳定中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作用。但就个别题目的设问、参考答案的表述和赋分要求而言,我们认为高考语文(广东卷)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如果“考”与“教”离得太远,则很难实现有效区分以发挥出高考的选拔功能,同时也无法充分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有效引导。因此,我们仍然热切地希望广东命题专家能更多地了解高考改革已取得的成果,更多地了解和探讨广东基础教育语文学科的现状,让试题全面反映新课标的语文能力要求和我省的语文教学实际,真正发挥高考试题的反拨作用和杠杆作用,使人们对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有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对试卷各题的分析。
第一大题
第一大题是语言基础知识部分,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力层级有两个:A与E,即识记与表达应用。本大题共有4小题,除第1题拼音属识记外,其余3题都是在表达运用的层级上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检测考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水平。该大题与2008年相比,题量一样,考点一样:4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仍然考查字音辨识、成语使用、语病辨析、衔接连贯4个考点,注重了内容的基础性和考查的稳定性。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赝品/摇曳 概况/愤慨 咽喉/哽咽
B.溯源/夙愿 憧憬/瞳孔 大厦/厦门
C.斟酌/甄别 荟萃/猝然 模样/楷模
D.商榷/证券 燥热/烦躁 降临/降伏
【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能力层级A。
本题命题形式与命题思路与2008年广东卷一脉相承,仍然是采用分类组对的形式考查字音的识记,每一选项设计3组词,共列举24个字的读音,分别考查对形异音同(或音异)、形近音同(或音异)、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其中,第一组是形异音同(或音异)字,第二组是形近音同(或音异)字,第三组是多音多义字。这样的考查,分类明晰,关注点多,覆盖面广,有利于全面考查方言地区学生普通话字音的识记能力。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 项。“赝”“曳”分别读yàn、 yè,两字虽声母相同,但字形差异较大,一般会判断为读音不同。“概”“慨”分别读ɡài、kǎi,两字都有“既”旁,粤方言中两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故有些人容易把它们都读为“ɡài”。“咽”是多音多义字,表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时,读yān ,如“咽喉”“咽头”,表示“声音受阻而低沉”时,读yè,如“哽咽”“喇叭声咽”等。这里分别读yān、yè。
B项“溯”“夙”都读sù,两字的字形相差较远,容易误认为读音不同。“憧”“瞳”分别读 chōnɡ、tónɡ,两字都有“童”旁,字形相似,韵母相同,容易把它们都读为“tónɡ”。“厦”是多音多义字,表示“(高大的)房子”时,读shà,如“高楼大厦”“广厦”,表示 “地名”时,读xià,如“厦门”。 这里分别读shà、xià。
C项“斟”“甄”都读zhēn,在粤方言中两字的读音差别较大,且字形相差较远,有些人会认为读音不相同。“萃”“猝”分别读 cuì、cù,两字虽是形近字,但置放于词语“荟萃”“猝然”中就不难选答了。“模”是多音多义字,表示“模子”“模样”时,读mú,表示“法式,规范,标准”“仿效”“模范”时,读mó,如“模型”“楷模”“模仿”“劳模”等。在这里分别读mú、mó。
D项“榷”“券”分别读què、quàn,两字声母相同,但因字形相差较远,故不难选答。 “燥”“躁”都读 zào,字形相似,读音相同,不容易读错。“降”是多音多义字,表示“落下(跟“升”相对)”“使落下,降低(跟“升”相对)”时,读jiànɡ,如“降落”“降雨”“降价”“降临”等,表示“投降”“降伏,使驯服”时,读xiánɡ,如“诱降”“降将”“降龙伏虎”等。这里分别读jiànɡ、xiánɡ。
本题所选的字例都是常见常用而又容易读错的字,针对性、实用性强,且分“形异音近”、“形近音异”和“形同音异”(多音多义)的组题形式考查,体现出语音积累的规律。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欣逢您四十华诞,我们谨向您——亲爱的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
四十年来,您培养的莘莘学子,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总是首当其冲。
亲爱的母校,是您厚实的沃土孕育了我们的未来,是您严谨的学风和优良的传统赋予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是您把我们这些懵懂少年培养成今天的栋梁之材。
A.莘莘学子 B.运筹帷幄 C.首当其冲 D.栋梁之材
【答案】 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今年词语的命题思路与去年大致相同,继续采用一个语段集中考查四个词语(成语)的使用,稍有变化的是今年除考查成语外还有四字短语。本题所选的语言材料是一段祝贺母校华诞、对母校表示感谢的文字,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
本题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项。“首当其冲”在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作“处在要冲的位置(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该成语不能用于“学子们在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作出非凡贡献”的语境中,其误用原因大概是望文生义,把“首当”理解为“首当先锋”“首先承担重任”或“首要的事情”等等。
A项的“莘莘学子”像是成语,其实是组合的词组。“莘莘”是个叠字形容词,出自《国语·晋语四》:“周诗日:莘莘征夫,每怀靡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都把它解释为“众多”的意思。“莘莘学子”应解释为“众多的学生”。根据下文“或纵横商海,运筹帷幄,或潜心学界,激扬文字……”可见“莘莘学子”是符合语境的。该词语的误用,一般是出于不理解“莘莘”表示“众多”的含义。如“1944年深秋,在北碚复旦大学登辉堂前,一位穿着褪色米黄风雨衣的莘莘学子,腋下夹着本书,迎着飒飒江风向图书馆匆匆走去。”(《编辑之友》1993年第1期第45页)
B项的“运筹帷幄”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作“在帷幕中制定作战策略”。(帷幄:古时军中将帅用的帐幕),泛指策划、指挥。《现代汉语词典》解作“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它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该成语用于陈述“学子们纵横商海,筹划决策”是符合语境的。
D项的“栋梁之材”是四字短语,其中“栋梁”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作“房屋的正梁,比喻担当重任的人。”该词出自《世说新语·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把将来担当国家重任的青年学生比作“栋梁之材”,是符合语境的。
本题所考查的四个词语均属常见常用词语,其中“首当其冲”、“莘莘学子” 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的词语考查题中出现过,且都是误用之例。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5全国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7全国卷)
同样是通过语段来考查词语,去年题干要求选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就是说,在一个不长的语段中连续用错了三个不恰当的成语,这种情形不是现实生活中语言运用的常态。今年在这方面有所改进,要求选出“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不仅降低了词语考查的难度,更主要是贴近语言运用的实际,符合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学习方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青少年是上网人群中的主力军,但最近几年,在发达国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纷纷“触网”,老年“网虫”的人数激增。
B.据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这头金色牦牛是世界上新发现的一种野生动物,并命名为“金丝牦牛”。
C.近年来,在秀丽的南粤大地上,拔地而起的九州岛岛城、海南琼苑、风城大厦等一批多功能新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构思奇特,巧夺天工。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答案】 A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正确辨析病句是高考的必考点,与往年大致相同,考查的是“没有语病的一项”,保持了考查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是学生语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毛病类型,也是高考的考查点。去年考查了“不合逻辑”、“成分残缺”、“结构混乱” 三种类型,今年则考查了“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类型。本题选材丰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体现了“在大语文环境中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理念。
本题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项,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句意在于强调近年发达国家中的老年人已开始成为上网的主要人群。
B项是搭配不当,主语“这头金色牦牛”与谓语“并命名为‘金丝牦牛’”搭配不当,造成语脉断裂,将“并命名为‘金丝牦牛’”改为“被命名为‘金丝牦牛’”,使前后主语保持一致,语句通畅。
C项是语序不当。从语法角度看,“建筑物”“令人流连忘返”是可以的,但“令人”“构思奇特,巧夺天工”就不通了。从逻辑角度看,应先谈建筑物的特点,再谈人的感受,即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然后才是“令人流连忘返”。这个句子可改为“……建筑物,构思奇特,巧夺天工,令人流连忘返”。
D项是结构混乱,“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中,“……应该洗净削皮”与“……较为安全”两个句式杂糅了。可改为“食用水果应该洗净削皮”或“食用水果时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得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
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
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
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
A.①④⑤②③ B.①③④⑤② C.③①④⑤② D.③④⑤①②
【答案】 C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连贯的能力;能力层级D。
“语言连贯”指语句之间的连接贯通,它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也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的考查,大多采用排序与语句复位(或“嵌入式”)两种题型。继08年对语言连贯的考查,今年同样以选择题的方式将这一考点放在试卷的第一大题,保持了广东题这一考点的稳定性。略有不同的是,08年是句序排列,今年是句序排列与语句复位相结合。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所选文段谈“示现”的修辞现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中心突出。解决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关键是透切把握语段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总起句、过渡句的特点,并抓住指代词、关联词等标志性词语。
根据行文思路,本文段可分两部分。从开头至“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象中的情景”为第一部分,这部分解释“什么是示现”,包括“示现”源自“佛教用语”,③指出“示现”“成为修辞格的一种”,①揭示作为修辞学中的“示现”的具体内涵,而杜甫的诗句则是对这个修辞手法内涵的一个诠释或例证。第二部分解说“示现”在修辞中的分类。这部分依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④先总述“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然后分别对应说明“示现”这三种修辞现象,⑤是说“追述的示现”,②是“悬想的示现”,所以必须跟在“预言的示现”之后,至此完整交代了“示现”的三种类别,文段便可作最后总结“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大题
第二大题为古诗文阅读,由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三部分组成,包括7道小题,共35分,占全卷总分比例23.3%,大体符合《考试说明》中22%的占分比例,具体题目的赋分与去年相同。
其中,文言文节选自元朝脱脱等修纂的《宋史 卷三百十 列传第六十九 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传》中的有关内容。李迪是《宋史》作者成功刻画的一个人物,原文2100多字,不符合试题中文言文阅读材料的要求。根据命题的需要,通过增补、删减,连缀为615字的文段,篇幅与往年大致相当。选文基本保持原文风貌,摘录了最能体现李迪个性及功绩的五件事,大体概述了李迪的生平,再加上作者的点评,使人对李迪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采用了增补删节等方法,文中已经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经删改后的《李迪传》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这种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各校在备考中也大量训练过,学生不会陌生。不过,由于李迪事迹较丰富,而选文受篇幅所限,使所选材料显得较为散碎;另外,原文中人物官职的变动比较大,人物关系较复杂,选文则对官职变动原因和人物关系(如李迪与寇准、丁谓)交代略嫌不清;还有该文段在试题中关于其出处表述为选自《宋史·李迪传》,但实际上文本的最后一段文字不见于李迪本传,而是出在李迪本传所属《宋史·列传第六十九》最后部分的总论中,因此,解读起来还是需要费点神。
与文言文阅读相关的题目共5道,含4道客观题与1道主观题,21分。分别考查了学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段断句和文句翻译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从认知层面来说,这是考查学生认读、记忆能力的,能力层级为B级;此外,试题还考查了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的阅读能力,即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认知层面来说,这是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能力层级为C级。考查内容比较全面,试卷略显变化而不失平稳。其中,变化表现在客观选择题方面,信息筛选的考查取代了去年的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这样的题型与2007年的广东高考一致。从试题的结构上看,未发现有超纲的现象。
关于传主李迪的情况补充简介如下:
李迪(971-1O47),濮州(今山东鄄城)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状元。中状元后,李迪授将作监丞。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李迪因事贬为海州监税。后召还京师,奉命纠察刑狱案件。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他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奸臣丁谓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后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谓专权,排除异已,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后丁谓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景佑中(1034-1037),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李迪积郁不快,一年后,请老告退,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回归故里。庆历七年,病逝于家中。赠司空,侍中,谥文定。皇帝亲笔为李迪墓碑题词:“遗直之碑”,又改其乡为“遗直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 9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奇之,曰:“公辅材也。” 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惩罚
D.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延缓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
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高中课程标准》指出:“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积累与记忆文言实词,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实词。这是读懂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与前提。这道试题挑选了包含四个常见实词的句子,并分别给出词语释义的正与误,编题方式与近六年基本一致。这类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根据已掌握的实词知识直接判断;其次是联系学过的课文知识加以辨析;其三就是运用替代法,把提供的词义置放于句子中,然后根据语境判断正误。
B项中的“起”,常见义项中有“出身”之意,该义项虽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并未出现过,但可以根据语境特别是句末的“寒微”一词来推断得知,该词一般指人的身份地位,据此推断“起”为“出身”之意;或者把“出身”义项代入原句中,语意顺畅,可判释意正确;由于第5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B项当为正确选项。A项中的“奇”字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作“认为……奇特、奇异”,该义项曾在初中教材《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一句中出现过;C项中的“诛”字有如下几个义项:①杀戮,②惩罚,③责求。根据语境,涉及太子谋反的事是一件大事,罪行是很重的,所以此处应把“诛”理解为“杀戮”的意思,该义项曾在粤教版高中必修5教材的《鸿门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一句中出现;D项中的“弛”主要有两个义项,①放松,②毁坏,废弃。根据上文提到的“武事”及下文提到的“守将避兵”等内容,应取义项②较为合理,这个义项在粤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该题大致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及知识迁移的考查方向,所涉及的考点有些在中学教材中有出现,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只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在具体的考题中能结合语境上下联系、辨别,就不难做出正确选择。题中所选的几个实词,虽非特别常见,但难度不大,“起”“弛”少见,已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120个实词之外了,但考生还是可以根据语境及平时的积累来正确解答。这也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尽可能鼓励学生多积累多掌握文言实词,养成经常归纳经常温习的习惯,充分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发兵捕之,久不得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B。
这一题的命制原则与形式,与近三年高考保持一致,都是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两两比较,考查其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对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由于考生使用的教材版本不一致,命题者连续三年从选文中摘取语句来考查,而不像以往的考查,四组句子中均有一个句子来自教材,这对考生比较公平。
D项中两个“乃”字都用作副词,译为“竟然”。前句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陛下有几个儿子,竟然作这样的打算?这里李迪用反问语气,因为皇帝一时气恼要追究太子罪责,而皇帝就这样一个儿子,显然是不能杀的,用“竟然”一词强调皇帝的打算太出人意料了;这样理解合乎语境。后一句可以这样理解:我不知道太后的美德竟然达到这个程度!按照语境,这样的回答,不卑不亢,不仅替自己解围,同时也对太后的德行作了充分的肯定与称赞,既缓解了太后的气愤与敌意,又避免了自己当朝向太后认错的尴尬局面,应该合乎李迪的性格。又,这两句中的“乃”都解作副词“才”似也可说得通。此时,前句可以解作:陛下有几个儿子,才这样打算呢?这样的语气缓和多了,也符合大臣在特定场合提醒皇上的情境。后句可以解作:我(因为)不知道太后的美德,才到了这个地步的。这样说也能对李迪前面的坚持不想太后干预政事的做法作出解释,同时也体现了李迪高明的语言艺术。A项两个“其”意义与用法都不相同,前一个“其”用作代词,译为“他的”;后一句中的“其”用作副词,表商量语气,译为“还是”。第一句的意思是“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第二句的意思是“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他去了。”B项两个“之”意义与用法都不相同,前句中的“之”用作代词,译为“他们”,代指那些“亡卒”;后句中的“之”用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句的意思是“官府派兵捕捉,很长时间没能捕获。”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怀政被诛杀之时,皇帝很生气。”C项,两个“以”的意义和用法也都不相同,前句的“以”用作介词,译为“用,拿”,“何以济”即“以何济”,意思是“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后句的“以”用作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一句的意思是“当时连年蝗旱灾害,皇上问他有什么办法。”第二句的意思是“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来资助国家费用。”由于A、B、C三项中的虚词从意义到用法均不同,而D项至少在用作副词上是一致的,故仍可用排除法推出相对正确的答案。
本题所涉及的虚词均在《考试大纲》所列的18个虚词范围之内,所考用法均为该词的常见基本用法,所涉虚词无论在粤教版或其它版本的教材中均有大量实例,同样体现知识迁移的要求,对日常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不过,作为正确项的“乃”字,竟然出现有两种理解都说得通的情况,在题目命制时似欠严谨。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3分)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胆量非凡”,“非凡”指非同寻常,不一般。文章在记述李迪其人其事的时候,展示了这个人物多方面的性格和品格——有勇气,有谋略,有智慧,有忠心,有胆量等。本题选取“胆量”一个侧面,重点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把握能力。本题解答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解题的关键还是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注意跟传主有关的时间、事件、地点、情感、态度、语言等句子,要适当分类,有时可运用排除法进行解题。
①“迪深厚有器局”意思是“李迪沉厚有才识度量”,是文章总体介绍李迪性格才华的句子,不带胆量非凡与否的判断;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这句说李迪擒贼杀敌的方法与过程,因李迪是以一个文人的身份挺身而出,抓捕贼人,可看作是胆量非凡,符合题意;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说的是李迪为国家打算,不怕得罪人,不怕皇后以后会报复,这既是忠心,更是胆量,符合题意;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这句是写李迪遭报复获罪的罪名,与胆量非凡无关;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写他对朝廷和皇上的忠心,不属于胆量非凡;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说的是别的将领逃避守边的凶险,但李迪却希望前去守边,这是有胆量的表现,符合题意。对比各选项后可发现,C项所选3句刚好全都属于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句子,故选C。值得思考的是,该题四组选项中,②、③、⑥句均出现了3次,①、③、⑤句均只出现1次,题目倾向较明显,对充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太有利。
综观近四年广东高考第7道选择题的出题情况,2006年与2008年考查的都是句式,2009年与2007年考查的都是文意理解,这似乎成为一种惯例。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
这道试题的题面,将传主的活动内容大致依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切分为四个点进行概括,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从阅读材料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在内容要点的分析概括上出错。题目的设问方式与2008年一致,都是选出正确的一项,这种设问形式的难度比“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稍大。解答这道试题的方法,一般需要从全文着眼,寻找与选项内容相一致的信息。这类试题在设计错误项时,往往是选项内容在文中都有,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不一定正确,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采用浏览跳读的阅读方式,而要做到“字字落实,真正理解”才能够识别选项的正误。
D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仁宗登基后,章献成了太后,她与李迪两人本来有嫌隙,但最终得以和好,这一点可依文中“太后亦悦”一句推知,至于说“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而和好”,只能看作是一种合理的推断,在文中并没有直接的根据。A项中提到的“搬家来到濮地”是李迪曾祖时的事,躲避战乱的也是他的曾祖,只有以文为媒是李迪的事。B项中“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在文中确有其事,但“李迪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的说法不成立,章献预政后认为李迪“朋党傅会,贬衡州”,这是在仁宗即位之后的事,此时章献已成太后了。C项说李迪不畏众怒,而原文的表述则为“帝怒甚”“群臣莫敢言”,因而李迪不畏的不是“众怒”,而是“帝怒”。
四个选项的设置,都能紧紧扣住传记文的文体特点。而扣住文体特点进行设题,体现了命题的规律。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久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答案】(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①(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
②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1)给文言文段断句,是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为什么要对“小”的方面学习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读不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大概是因为题目价值大,对日常教学有积极导向,断句题在广东高考中已是连续第四年考查了。今年广东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仍然是主观题型,要求考生用“/”给一个自然段断句,分值与去年一样为4分,考查目标明确,能较好地区分考生的水平。
需要断句的内容是一段汇总评价的文字,细心的考生从第一句“李迪/贤相也”即可推知。《宋史》中这段文字原本评价的是四个人,但考题作了剪裁,只留下李迪的部分。
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利用文言文判断句式的特点来判断。如第一句“李迪/贤相也/”。这种句式在中学教材中比较常见,考生应该不会陌生。第二,利用标志性的词语来判断。如第一句后面有一个标志性的状语提起词“方”,可以理解为“当……的时候”,这个词一直管到“仁宗初立”处。第三,利用专有名词和动词作判断,断句的问题基本上就解决了。本题“仁宗初立”后面的文字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加下画线)和动词(加点)见下文: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第四,由于理解的不同,有些地方断与不断均可,如在文段中“李迪/贤相也”和“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两句的中间可断可不断。此外,由于这类题目在评改时往往不会因1处错误即被扣分(今年是错3处扣1分),所以如果对个别没有把握的断句之处,不断比断开更能实现有效得分。
(2)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也是考查学生有否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从1956年起多次在高考试题中出现过,2002年至今每年的高考题均采用主观题形式,要求考生直接动手翻译,这既符合文言文学习的特点,又能区分出考生的文言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文言翻译虽然是主观题,但客观成分较强,答题时一定要根据原文内容,尽量采用直译的办法,对文句进行准确翻译,不能任意扩充或想象,要求字字落实,兼顾词法、句法要求。当然,由于文言文的翻译也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所以在对考生的要求上,也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具体翻译时,允许语言转换的多样化,如“然甚壮其意”既可译为“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也可以译为“但是认为他的胸襟很豪迈”,这主要是对“壮”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在翻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所造成的。今年的广东试题要求考生翻译两个句子,强调“大意”的把握,每小题译对大意,即给2分,与去年一致。“大意”在近两年的高考评卷场上,通常都会落实到个别实词、虚词或句式上。关于“大意”的点该如何给分,阅卷场各有明确的评分细则来规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对文意的理解又直接取决于对文中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解答这道试题的关键是掌握其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特殊句式。评分参考中对译出全句大意与译出关键词语分别作了要求,并各赋予2分和1分。
第①句中的关键词是“向”,“向”是副词,解作“从前,过去”,译为“以前、之前、曾经、当初、向来、一向、从来、一直、一直以来”等也算对。该义项曾在初中课文《桃花源记》“寻向所志”“便扶向路”中出现过,学生应不会陌生。其余的部分,译对大意即可。译文大意,要注意三个主要考察点,即“讲话的口吻”、“预”、“殆过”。从句式上看,这句话属省略句,但在设计得分点时,没有把句式作为得分点。
第②句中的关键词是“诏”,“诏”是名词,原意为诏书,该义项曾在粤教版必修5《陈情表》“诏书将下”中出现过,学生应不陌生;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皇帝下令”,译为“下诏、下诏令、下诏书、诏令、诏书、宣诏、诏示”也算对。其余的部分,译对大意即可。译文大意,也要注意三个主要考察点,即“两个小句的主语都应是皇帝”、“壮”、“意”。从句式上看,全句无特殊句式。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今年的翻译试题出得较好。两个句子长短适中,难度接近;参考答案基本采用了直译的办法,另外评分标准中得分点明确,“大意”占分多,有利于对句子整体理解的考查;在得分点及“大意”的落点中,兼有一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等,均体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字字落实”要求,教考不分离,对日常教学有示范性作用。
总的看来,文言文阅读的选材体现了一种稳定性,符合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命题立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匹配,试题结构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考点设置稳中有变,值得肯定。但由于文章剪裁过于零碎,以致部分内容交代不够清晰,对准确解读有一定影响,这一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译文】
李迪表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他的曾祖为躲避五代的战乱,迁家到濮地。李迪沉厚有才识度量,曾经带着他所写的文章去拜见柳开,柳开认为他与众不同,说:“您真是辅臣之才啊。”李迪考进士排第一,提拔任知制诰一职。真宗驾幸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掌管亳州。逃亡兵士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官府派兵捕捉,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将所派兵士全部撤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带领骁勇精锐的兵士,将贼擒获,斩首示众。
曾经在休假时,忽接到诏命在内东门应对,皇上将三司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当时连年蝗旱灾害,(皇上)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打开内藏库来资助国家费用,这样就可以放松赋敛,民众不会劳苦了。皇帝说:“我想任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一定拿出几百万金帛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不分内外,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皇上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
当初,皇上准备要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为章献出身寒微,不能母仪天下。章献皇后非常恨他。天禧年间,李迪被授予给事中之职。周怀政被诛杀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罪责,群臣没有人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儿子,竟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是诛杀怀政等人。
仁宗登上帝位,章献太后参政,将寇准贬至雷州,又认为李迪朋党勾结,贬衡州。丁谓派人逼迫他,后来丁谓事败,李迪掌管河南。来京师朝见,当时太后垂帘听政,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现在我辅佑养育天子成这样,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蒙受先帝厚恩,现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
在掌管徐州时,李迪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仁宗告诉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逃避作战,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上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
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庄重直言,能够让宦官近臣,不敢窥伺凯觎,而仁宗君主之德一天天成就,章献太后也保全了美名,古人所说的社稷之臣,在这儿可以见到了。
【答案分析】
(1):当断句而不断,算错。不当断而断,不重复扣分。错1-2处不扣分,错3-5处扣1分,错6-8处扣2分,错9-11处扣3分,错12处扣4分。
(2)①:译对“向”给1分,译对大意,给2分。“向”应译为“从前:过去”,译为“以前、之前、曾经、当初、向来、一向、从来、一直、一直以来”等也算对。不译算错。此句是太后对李迪讲话的口吻,如果翻译为“李迪说”,算错。如果译为:太后对李迪说:“你过去不想干预国家正政事”,缺了“我”,“预”变成了李迪的行为而非太后的行为,算错。译错了扣1分。“预”是“参与、管理、干预、干涉”等的意思,译错了或不译,扣1分。“殆过”是大概错了的意思。“殆”是“大概、恐怕、也许、可能、或许”等意思,译成“害怕、怠慢、实在、最终、已经、没有、应该”或不译,算错。“过”是错了的意思,也译为“做错了、有过错、是错误、过失”等,理解为名词、动词都可以。译为“过分、过去、成了过去、过去的事”算错。译错了“殆”或者译错了“过”或者两个字都译错了或者不译,扣1分。错一点扣1分,错二点到三点扣2分。
【答案模写及评分】
3分题:对李迪说:“你向来不想我干预国家大事,大概是错的。”
2分题:章献太后对李迪说:“你向来都不想我干预国家政事,这是严重的错误啊!”
告诉李迪说:“你一各不想我干预国事,忘记过去吧!”
1分题:向李迪说:“我一直不想干预国家大事,但已经干预了。”
对李迪说:“卿家向来一过问我国的事情,太过分了。”
0分题:对迪说:“人是不想担吾了国家大事,所以恩怨就过去了。”
【答案分析】
(2)②:译对“诏”给1分。应译为“皇帝下令”、“下令”。译为“下诏、下诏令、下诏书、诏令、诏书、宣诏、诏示”也算对。不算译错。译为“皇上不允许、仁宗不答应”等,扣1分,因为没有把“诏”翻译出来。,译对大意给2分。两个小句的主语都应该是皇帝,否则算错。译为“皇帝下诏不允许李迪守边”,然后豪壮地表述他的意愿,”算错。错误之处在于“其意”是指李迪的志向,而非皇帝的意愿。译错了扣1分。“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因此译为“认为/以为……豪迈、“认为/以为……雄壮”、“认为/以为……勇敢” “认为/以为……壮X/X壮”(“壮X/X壮”不应该是生造的词)、“以……为豪迈”、“觉得……豪迈”、“认同……豪迈”都算对。译为“令……雄壮”、“使……坚定”、“使……壮大”、加强等算错,译错了或不译扣1要。“意”译为“志向、意向、意愿、意念、意图、意志、用意、想法、意欲、主意”算对,译为“胸襟、胸怀”等也算对。译错了或不译扣1分。
【答案模写及评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作用。(4分)
【答案】
(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
(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
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
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思想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D。
本试题选用了杜甫的组诗《月三首》的第三首作为鉴赏材料,按清人仇占鳌所撰《杜诗详注》中的说法,应是诗人在大历二年(767年,杜甫时年55岁)六月初旬,即西南漂泊时期的作品。也就是说该作品与《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 ( http: / / baike. / view / 4546.htm" \t "_blank )》《登高 ( http: / / baike. / view / 76345.htm" \t "_blank )》写作时期大概相同。
本诗的上两联写月:“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点出了地点:瞿唐。注解①介绍,这是“安史之乱后,杜甫曾闲居”的地方,我们知道杜甫是河南 ( http: / / baike. / view / 2874.htm" \t "_blank )巩县(今郑州巩义 ( http: / / baike. / view / 20739.htm" \t "_blank ))人,一生颠沛流离,晚年遭逢战乱,远离家乡,也远离了长安。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总是与人生的悲欢离合纠结在一起,月亮的孤独而永恒常常会引发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结合杜甫的身世,读到这里,我们是完全可以感受(或推测)到诗人“思念”“怀乡”等的情感。“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将“月”和“泪脸”结合,更写出了诗人“思念”“怀乡”之切、之苦、之痛。“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句的情感依托最主要是落在“乌鹊”的意象中,曹操的《短歌行》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喻指客子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无家可归。杜甫诗中“乌鹊”,也无枝可依,它在漫漫的长夜里不断地徘徊、凄鸣,孤零零地飞落在江水边上……
本题的第(1)问: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是: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从答案中分析,杜甫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两种感情:漂泊流离和思乡怀归。“思乡怀归”的感情在诗歌的前三联都非常清晰、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上面的分析已经谈到,但“漂泊流离”主要体现在末联中的“乌鹊”,不能单从前二联的“咏月”中得出。由于诗歌的题目是“月”,也可以理解为“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是“月”下意境,“月”下感情,所以“漂泊流离”也是诗人“咏月”所抒发的感情之一。题目如果换成“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的话,就可以避免有人认为现在试题的设问与答案的表述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另外,如果从现代汉语规范来考察参考答案的话,“漂泊流离”不应是感情,与“思乡怀归”不能用顿号相隔。《月》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在漂泊流离过程中的思乡怀归的感情。”“思乡怀归”就是全诗的感情重点,考生答对此意即可得分。根据阅卷教师反映,阅卷场将本题的3分拆分为“遭逢战乱”“漂泊流离”“思乡怀归”各得1分,这样做的本意可能是为了提高考生的得分,同时也化解了设问与答案不尽如人意的尴尬,但对答出“思乡怀归”的考生就不公平了。如果换成答出“思乡怀归”意得3分,只答“遭逢战乱”或“漂泊流离”,都可得1分,因为考生能读懂了社会背景或生活状态,也说明读懂了诗歌的某些内容,给分是合理的。
第(2)题问“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赋分4分。答案设定为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评分时答对一项即给2分。这道题实际上与第(1)题是一脉相承的,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三个词中的两个来具体把握诗人的情感,是对第一题所考查的诗人情感的具体分析与把握。考生要鉴赏好这三个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必须先循着诗歌语言铺设的路径,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心境,达到心与境的自然融合,才能谙尽这三个词的滋味,所以考生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揣摩与分析。
根据《全唐诗》(扬州诗局本)卷230中杜甫的《月三首》中第三首的开头是“万里瞿塘峡,春来六上弦。”本试题却是“万里瞿塘月”,可能是版本的不同。如果采用“万里瞿塘峡”,可能与(2)问中①的答案配合得更紧密。客观的说,在众多的作品中,这组诗并不是杜甫的代表作,在千年以来通行的众多杜诗选本和近现代众多的唐诗研究论著、工具书中几乎都没有选评过它;只有一些杜诗研究的基础注本如明人王嗣奭撰写的《杜臆》,清人仇占鳌撰写的《杜诗详注》,清人浦起龙撰写的《读杜心解》,清人杨伦撰写的《杜诗镜铨》等有对此组诗的笺注、点评。其中,《杜臆》认为第三首是“借乌鹊而自伤漂泊”,《杜诗详注》认为第三首是“对月而念孤栖”,《读杜心解》和《杜诗镜铨》均认为第三首正是表达“‘羁栖’之感”。由此看来,杜甫这组诗抒发的应是因飘泊天涯而无家可归,或因异乡羁旅而有家难归的感情。
试题选用的第三首诗用典较多,“春来六上弦”句用的是王褒《月》诗“上弦如半璧”的典故。“爽合风襟静”句用的是宋玉《风赋》“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的典故。“高当泪脸悬”句用的是张正见诗“泪脸年年流”的典故。尾联中提到的“乌鹊”意象,几乎所有杜诗的基础注本均注为用曹操《短歌行》中的典故;而在《杜臆》中更明确提出,“自伤漂泊”正是因为“无枝可栖”之故。杜甫这样使用典故,诗歌的情感表达自有一种含而不露之感;但倘若如高考题一般,只单独抽取第三首诗来看,这样用典却不免失于过分含混晦涩,令人难以一下子准确解读。这样的典故使用形式,虽然学生是学过的,但要能迁移到陌生作品中进行准确解读,显然就超越了《考试大纲》中对古诗文的“浅易”的要求了。选择这样一首缺乏代表性且冷僻的杜诗来作阅读材料,固然能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避免了与各种模拟题“撞车”;但因此而带来的阅读困难,却很可能会导致大量考生因无法读懂诗歌而难以有效作答,不能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这值得命题者慎重思考。
此外,注解①中“安史之乱后”的表达有歧义,可理解成安史之乱发生后,或安史之乱结束后,对比史实,应为后一种理解更准确。作为高考题,注释中的文字应更规范,以减少考生误读的可能。
整体而言,2009年的诗歌鉴赏题能严格遵循和落实《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材能注意公平性,考点明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但上述提到的选材较偏,注释的表达欠规范,参考答案的表述与题目设问不很匹配,以及赋分的不合理等,还是值得命题者认真反思并加以扬弃。
【答案分析】
1 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3分)
补充:
① 只答“漂泊流离”或“思乡怀归”,各给1分;答“漂泊流离”或“思乡怀归”再四上有“遭逢战乱”(或“安史之乱”、“妻离子散”、“自己流落”、“望月怀远”等),给2分。只答“困居”不给分。
2 根据诗中的“乌鹊”意象,答“怀才不遇”及与之想应的意思给1分。
2 本小题4分,答对一项给2分。
1 “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1分),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1分)
补充:答“万里”表示“瞿唐峡的空间距离大”等意义,不给分。
2 “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1分),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怀思归的期盼。(1分)。
3 “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1分),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对寐(1分)
补充:
①如果考生已在(1)中准确回答出“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思念的对象已经明确(这是前提条件),那么,在解释“万里”、时时、“夜久”的寓意、暗示时,能答出“思念”,可给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条件,说明考生未能明确思念的对象,不能给分。
②“夜久”的寓意,如考生根据“乌鹊”意象,答出“怀才不遇”、“不得志”、“报国无门”等相近意思,可给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2)后值倾覆, , ,尔来三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 。(李白《蜀道难》)
(4)峰峦如聚, ,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答案】
(1)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2)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3)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4)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能力层级A。
今年本题的命题形式是2008年的延续,这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普遍重视背诵和默写的广东考生来说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好体现。
“浅易”是本题的最大特点:其一,试题内容完全没有超出《考试大纲》所列出的“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要求,四小题都出自初、高中课内必背的篇目,其中三句出自古诗,一句出自古文,初高中教材内容各半,虽非全是著名的句子,但也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其二,这些名句都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背诵和默写过的,而且句子本身不存在艰深难写的字,考生写出错字和别字的可能性较少;其三,四题中有三题的空格前都有一二个句子作提示,这有助于考生思路的连接和贯通;其四,本年的题目依然是四选三,有利于考生弃难从易,而题干依然有明确的计分标准,在体现新课标中选择性原则的同时又作出了适当的规范和限制,对考生和评卷老师都是一个明确的指引。
综合第二大题来看,跟去年相比,赋分稳定为35分,选材及题目的形式较稳定,有利于强化古诗文基础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加强对语言工具性的考查。但在古诗的考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值得命题人再作思考。
注意:
①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②位置填错,不给分。
③内容颠倒,不给分。
第三大题
第三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必考),与2008年相比,2009年在题量、题型、分数的设置等方面保持稳定。题量依然为4小题,分别是两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共16分。12题的多项选择题依然是5分,13题的单项选择题依然是3分,14、15两道简答题依然是各4分。09年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多项选择题的评分标准,08年的评分标准是“多选、错选的不给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的给2分”,而09年改为“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显然,09年的评分标准要更科学、合理、公平,这是命题者善听民意的结果,可喜可贺。第二点变化是篇幅,2007年为1516字,2008年为1179字,2009年则为1064字。阅读长度呈逐年减少之势,阅读文字的精简,给考生有更多的阅读、思考的时间,这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变化。
文章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该文最初发表在1940年出版的R.N.Anshen编的文集《自由的意义》(Freedom,Its Meaning)中,纽约Harcount,Brace公司出版。2000年第1期《民主与科学》曾刊登此文。高考卷上的文章没作删节。爱因斯坦 ( http: / / zh.wikipedia.org / w / index.php title=%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variant=zh-cn" \o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879年-1955年)是20世纪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 http: / / zh.wikipedia.org / w / index.php title=%E7%90%86%E8%AE%BA%E7%89%A9%E7%90%86%E5%AD%A6&variant=zh-cn" \o "理论物理学 ),以狭义相对论 ( http: / / zh.wikipedia.org / w / index.php title=%E7%8B%AD%E4%B9%89%E7%9B%B8%E5%AF%B9%E8%AE%BA&variant=zh-cn" \o "狭义相对论 )和广义相对论 ( http: / / zh.wikipedia.org / w / index.php title=%E5%B9%BF%E4%B9%89%E7%9B%B8%E5%AF%B9%E8%AE%BA&variant=zh-cn" \o "广义相对论 )的建立闻名于世。考生对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并不陌生,但对他的具体作品恐怕接触并不多。把爱因斯坦的文章作为现代文阅读材料,既考查出考生的阅读能力,又让考生进一步了解、认识著名科学家,对科学本质又有了新的认知,这有利于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本大题在能力层级考查的设置上,分别考查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在具体考点的设置上,则分别考查了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把握、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整理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考点的设置,与08年大致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 15小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是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的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
(选自《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赵中立、许良英编译)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分)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
E.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答案】B、E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B项的命题点出自第三段的以下文字:“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好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原文的表述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这是一种递进关系;但选项却偷换成条件关系(“……就能够……”),这是判断形式的偷换,因此不符合文意。
E项的命题点出自第四段中“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一句。原文的表述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选项偷换为“就完全能够达到”,因此也不符合文意。
A项出自第四段的一句:“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过程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选项就原文中的“第一个目标是要求……促进一切科学工作”,转换成“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转换正确,符合文意。
C项还是出自第四段,文中说:“科学的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文中所说的“这种交换的自由”就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而“先决条件”“不可缺少”则是“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文意。
D项的内容仍见第四段。选项的意思是由文中以下的表述转变而来的:“这种交换的自由……必须由法律来保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转换符合文意。
13.下列对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B。
本题考查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答案主要在第五段中找。
D项的表述颠倒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原文的表述是“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这里用的是“如果……就会……”这样一个假设条件判断,“合理的分工”是“(实现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可能性”的条件。但选项却将“实现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当作“合理分工”的条件,所以本项不符合题意。
文中说:“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这里说“不应当……”也可以理解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个人的活动。这就是A项的意思。
原文说:“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就必须有”指的就是B项中的“基本前提”。
C项的内容涉及第四、五段。在第四段中说到:“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这里指的是科学的发展需要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在第五段中又说到:“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将这两处的表述加以整合,就是选项C的意思。
07、08、09年的必考阅读都有概念的理解题。作为论述类文章阅读,概念的把握往往会影响到对文本的准确理解、把握,因此,将对概念理解作为一个常考点,是十分必要的。
14.根据文意,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哪些?(4分)
【答案】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②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③个人认识和自觉追求的程度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C。
综观全文,虽然并没有明确表述“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的相关文字,但在第六自然段中却有谈及“内心的自由”的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先把答案所在区域锁定在第六自然段。文段中提到“需要另一种自由”、“值得个人追求”,言下之意就是我们还缺乏这种自由(内心的自由)。虽然文段中也没有谈及“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但有两处文字却隐含着这样的意思。
第一处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里原本阐述的是“内心的自由”的特征,但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出这样的意思:如果思想上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那我们就不可能获得“内心的自由”。显然,思想上受权威、社会偏见、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就是“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至于这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那就要看如何表述。若如上所述,则是主观因素;若表述为“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则是客观因素。
第二处是:“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这段文字就相对清楚地指出了影响“内心自由”的因素来自社会或学校的促进(鼓励)或干涉。这种影响显然属于客观因素。由于题干中的“影响”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因此,答案也应该包括这两个方面(促进或干涉)。
答案③最容易被忽略。其实,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上文已作分析:“值得追求”,言下之意就是目前还缺乏,因此,“是否追求”或“追求的程度”自然也成了“影响的因素”,既然是“个人的追求”,当然属主观因素。
试卷将这道题定位为“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这是可以的,只不过作者的观点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要分析概括这样“隐性”的观点态度,无形中加大了本题的难度。广东高考命题者的这种命题思路,应引起备考师生的关注。
本题题干用上“可能”一词,反映了命题者严密的命题思路,值得经常命题的中学老师借鉴。
【答案分析】答对以下三点给4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一点给2分:
①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
⊙留意最后一个自然段“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这一点涉及主客观范围,要看具体答案的表述而定。
②社会(学校)的促进或干涉,
▲这一点属于客观因素。
⊙留意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的学校与社会的影响,或只提到学校的影响,都应给本得分点得满分。
▲上述两个得分点容易产生混淆,可能有同学将最后一个自然段“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也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这一句分为两点来作答,如是这样,只能给2分。
③个人认知和自觉追求的程度。
⊙留意第二个目标中最后一段话(“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都能”)、第四自然段的最后几句等。
▲这一点属于主观因素。
【答案模写及评分】
4分 ①主观因素:个人的追求和努力程度
客观因素:权威和社会的偏见,违背学理的浣和习惯,社会的干涉。
②主观因素主要有思想上是否受权三社会偏见的束缚,是否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个人是否主动追求。而客观因素主要有社会对这种内心和自由是促进还是干预它的发展。
③影响的主客观因素有①思想上受到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②社会做很多事情粗疏它或至少不干涉它的发展,但也有学校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③通过接受学校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④自己不断地自觉地争取
3分 ①可能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观因素:个人对常规权威习惯的看待,思想的宽度。
客观因素: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情况等。
②主观:思想的权威和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客观:社会的干涉,学校鼓励独立思考。
③主观: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客观: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不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的精神为干涉内心自己的发展,可以由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
2分 ①主观因素:个人的追求,天赋。客观因素:学校鼓励与否,社会环境。
②影响内心的自由的主客观因素有:思想上的束缚、哲理的束缚、权威的影响。
1分 ①主观因素:个人的追求,天赋。客观因素:学校鼓励与否,社会环境。
②精神负担会干涉它的发展。
0分 在一切劳动领域的议论自由
15.根据文意,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4分)
【答案】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
②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
怎样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这是一个涵盖全文的题目,因此必须在全面、准确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概括。
全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①—③段,提出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都与创造性思想有关,为下文的议论(如何达到这两个目标或如何使创造性思想得到发展)张本。
第二部分是④—⑥段,分析如何才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如何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得到发展)。这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个小层次。
第一层次(第④段),要达到第一个目标(使创造性思想得到发展),就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而其先决条件就是有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第一种“外在的自由”)。而要获得这种自由,就必须有两个保证:法律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
第二层次(第⑤段),要达到第二个目标(使创造性思想得到发展),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而分工的合理与技术的进步,则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可能。
第三层次(第⑥段),要使科学发展和创造性思想得到发展,还需要有内心的自由。而要获得这种自由,则需要不受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习惯的束缚,需要社会的促进而非干涉,以及个人的不断努力和自觉追求。
在对全文写作思路的准确梳理基础上,再对相关内容加以归纳、概括,便可得到以下答案:
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两种”不能漏)
②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
这是一个高度概括的答案;当然,也可以有具体一点的答案:
①社会需要有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②全体人民要有宽容的精神;③解决好合理分工的
问题;④就个人而言,不受权威、社会偏见、违背哲理的常规习惯所束缚;⑤就社会而言,应该促进而不是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
在以上具体的答案中,①②是第一种“外在的自由”,③是第二种“外在的自由”,④⑤是内心的自由。其实,以上两个答案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概括程度上有差异而已。
但是,允许答案有概括程度的差异,并不等于允许不作归纳概括的胡乱摘抄。如下面的答例:
①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②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
自由;③不会因为发表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到危险或损害;④有法律的保障;⑤全体人民具有宽容的精神;⑥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这一答例虽然列举了6点,但实际上只答了1点,即:始终不懈地争取第一种“外在的自由”(②③④⑤)。
本题的考查定位为“归纳内容要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该说,本题确实能够比较好地达到了这一考查目的。
总的来看,09年的必考阅读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所选文本的内容,学生虽并不十分熟悉,但并不艰深难懂,虽为译文,但文字简明平白,虽也出现概念,但并不繁多,且含义明确。其次,试题的难易度搭配比较合理,简答题的难度也适中,估计整份现代文阅读必考卷会有较好的区分度。
【答案分析】以下每一点给2分:
①始终不懈地争取两种“外在的自由”(如未明确提到“两种”者应注意具体表述);
⊙两种“外在自由”:第一种自由――法律保障与人民宽容(这一点也应理解为社会、学校促进或干涉的根本因素,应含“言论与教学的自由”,但仅仅写出“言论与教学的”者给1分)(1分)。第二种自由――免于生活必需品而应得的自由(1分)。这一得分点应有具体表述。
②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内心的自由”(如未明确提到“内心的自由”者应注意具体表述)。
⊙“内心的自由: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束缚(即学校不应针权威强加于人、通过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内心的自由)(1分)、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可能有社会的影响)(1分)。
▲总体而言,本题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如遇见上述两题答案大体重复者酌情扣1到2分;
▲仅以词组的方式作答者属表述不完整,酌情扣1分;
▲具体表述中过多罗列、指称不够精确者酌情减1分。
【答案模写及评分】
4分 ①首先要有第一种外在自由――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而遭到严重损害,又要有法律保障,全体人民中有一种宽容;②其次,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内心的自由,只有不断自觉地争取外在自由和内心的自由,创造性思想都能尽管可能得到发展。
4分 ①社会需要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全体人民要有宽容精神,②解决合理的分工问题,③人必须有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议论、教学自由,④对个人而言,必须发展个人精神,不受权威、社会偏见束缚,常规和习惯的束缚,⑤学校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束缚他们的思想,⑥人们要不断、自觉地争取外在自由、内心自由。
4分 必须通过①促进科学的发展,②法律保障发表的自由,人民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对待发表的特点,③合理的分工等使人们有精力时间来发展自己,④自我精神上不受社会权威,常理、社会偏见和习惯的束缚,⑤社会不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⑥个人对于思想的自由表达有追求。其中前三点为“外在自由”,后三点为“内在的自由”,达到这些,都能尽可能发展“创造性思想”。
3分 ①满足物质上的需要,还发民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都能,②发表自由得到保障,得到法律保障,③全体人民必须对他人发表的言论自由给予宽容,④合理地工作,实现作者所提出的第二种外在自由,⑤制定良好的社会制定使内心自由得到健康发展。
3分 在社会,法律要保障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而全体人民帽必须要有一种宽容的精神;同时,社会要有合理的分工,并促进科学进步,引导人独立思考,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对于个人而言,他要学会追求精神的自由,努力摆脱权威、社会偏见、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3分 ①要通过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来争取,不受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自由,②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活动,③解决合理的分工问题,使技术进步,④鼓励和促进内心的自由的发展。
2分 ①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知识,②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③不会因为发表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到危险或严重的损害,④法律保障,⑤人民的宽容精神,⑥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2分 ①首先有物质上的满足,②个人思想上不受束缚,③个人具有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才能,④社会对自由思想的法律保护得到不断完善,⑤人民对自由思想的宽容,⑥在有合理分工、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个人有时间精力从事获得生活必需品的个人活动能使“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发展。
2分 ①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②言论自由、教学自由,③一个人不因发表知识一般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开腔危险或伤害,④必须由法律保障,⑤人民中必须有宽容的精神,⑥不懈地追求议论、教学自由。
1分 需要内心的自由。道德,自己必须积极面对,去追求这种内心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尽可能地发展。
1分 “创造性思想”必须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1分 争取个人的内心和自由。人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改进。
0分 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人类物质上的需要,发展和推广科学。
0分 个人思想不受社会偏见的束缚,学校应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国家应用法律来保护这种外在自由,全体人民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
第四大题
第四大题为现代文阅读中的选考,是新课标高考卷的最大特色,它实践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学习个性的尊重与鼓励。与2007年、2008年的广东高考卷相一致的是,2009年的广东高考卷选考内容考查的依然是分析归纳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的要求,体现了高考的延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
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选考部分分别为散文和传记。其中,文学类文本为张炜的《耕作的诗人》,有删节;实用类文本为《黄侃先生二三事》,根据刘作忠的《国学大师黄侃的妙闻趣事》改写。两个阅读文本虽然文体不同,但都是以“人”作为叙述对象。这样的阅读选材,既突出体现了两类文本的不同阅读能力要求,如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着重于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实用类文本着重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试题中的两大文本阅读难度基本相当,保证了高考这一重大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另外,两个阅读文本均为学生较熟悉的体裁,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分别有《中国现代散文选读》和《传记选读》,阅读难度基本符合考生的实际水平,能比较合理而科学地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说,今年选考题在文本选择上是恰当的。
下面就分别对两个文本的阅读题作逐一的分析。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耕作的诗人》是一篇散文,作者张炜,中国当代作家。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原籍山东省栖霞县,男,汉族,现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1975年开始发表诗,1980 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文论等。在海内外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家族》(长篇)《瀛洲思絮录》《秋天的愤怒》(中篇)《冬景》《声音》(短篇);散文《融入野地》《夜思》;长诗《皈依之路》《松林》等。出版有《张炜文库》(1—10卷)。张炜的作品在海内外多次获得文学奖,并被译为多种文字在境外出版。《古船》被海外评为“华文小说百年百强”、国内“华语文学百年百优”、台湾金石堂选票最具影响力图书奖,入选北京大学“百年文学经典”;《九月寓言》获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上海长篇小说大奖,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入选北京大学“百年文学经典”;《外省书》获首届齐鲁文学奖。
《耕作的诗人》,原文共2070字,试卷节选为1293字。选文删去了五个自然段与个别句子,删去五段的内容主要是:托尔斯泰与其他俄罗斯最杰出的诗人的比较,托尔斯泰与他的妻子的关系。与原文相比,选文对托尔斯泰的叙述与描写更为集中。
作品从“耕作的诗人”角度切入来描述托尔斯泰。文章的第一段,以“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作为全文的主旨句,统领起全文,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然后分别从托翁的创作、墓地、日常生活、生命的最后一刻等几个方面,描述了托翁“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文章在描述托翁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创作、人生,以及对文艺创作现状的一些思考。
选文虽为散文,但行文脉络清晰,语言浅白,文中又反复出现有明旨作用的议论句、抒情句,加之学生对托尔斯泰并不十分陌生,因此,选文的阅读难度适中,与08年的《第三条河岸》相比,是一个非常可喜的改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耕作的诗人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与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找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在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感情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的悄然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个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地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过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使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16.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了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4分)
【答案】①“它们”是指大地以及大地上的人和事物。
②“深深的凹痕”的寓意是扎根大地。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评价能力;能力层级D。
本题的第一问,参考答案虽然定位为“对重要语句的鉴赏评价”,但更近乎对文中重要词语(代词)的理解把握。对代词具体指代内容的理解把握,一般可从上文中寻找、概括。“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一句,是对该段内容的综括,因此,“它们”的指代内容应从该段中寻找、概括。文段中写道:“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在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文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