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张
岱
null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湖
心
亭
看
雪
一个人,寒江独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个人,登台长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个人,义无反顾:虽千万人,吾往矣;一个人,独自徘徊;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一个人,独往湖心亭看雪。
新课引入
1、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学习目标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作者简介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拏(ná) 更定(gēng)
沆砀(hàngdàng) 毳衣(cuì)
雾凇(sōng) 一芥(jiè)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 余挐一
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
初更以后
撑(船)
消失
细毛皮衣
疏通文意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我
都
下大雪,名作动
裹、围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像小草一样微小
罢了
疏通文意
译文:(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冰花
全,都
白汽弥漫的样子
只
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
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疏通文意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面对,向着
哪能
沸腾
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尽力
道别
酒杯
客居此地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白 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一
更 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
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是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
断或解释
绝 ①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文言积累
1、一词多义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客”,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2)与余舟一芥?????
“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文言积累
2、词类活用
(1)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
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文言积累
3、古今异义
(1)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2)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3)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文言积累
4、特殊句式
概括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张岱雪夜起行,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故事。
整体把握
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整体把握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此文记叙的要素,以便快速把握整体内容。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
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船夫和童子;
事件——看雪。
整体把握
阅读第一段,说说你发现张岱有哪些“痴”的表现。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天寒地冻,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冬寒之态可见一斑,但是作者仍要独往看雪,可见他的痴。且一般而言,即便冬日出游也不会选在晚上,作者却在“更定”出发,更见了他的痴。
合作探究
从作者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有着独特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清高,孤傲。
合作探究
文中写雪后湖中寂静氛围的句子是哪一句?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合作探究
你想到了哪首诗中的句子?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合作探究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意境: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让人从听觉和心理上感受大雪的威严。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合作探究
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语句,并说说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合作探究
有人说“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与”字啰唆,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认为呢?
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
合作探究
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作者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表现了他独特的感受,高度抽象地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合作探究
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张岱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了景物的渺小,体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写出了他对雪景的痴迷,对山水之乐的陶醉,也写出了他的孤傲。这些词语高度抽象、概括地表现了雪景的特点,若删去了就和平时的景色一样了。这里的描写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只需一条直线,几个点,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天地浩渺、依稀恍惚的诗般意境。
合作探究
那么改变一下句序行不行?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粒、余舟一芥、与湖心亭一点、长堤一痕而已。
原句镜头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缩小夸张,以细小反衬阔大,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举目皆白宏阔雄浑的气势。把顺序这样一改,镜头就变成了由近及远,由小到大了。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合作探究
“而已“能否去掉?
“而已”一词用得好,美丽的西湖仅几个痴人而已,足见当时看雪的环境、时间是多么的不寻常,同时也和前文“独”相照应,把作者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的高洁傲岸和对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来。
合作探究
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语言华丽吗?有什么特色?
不华丽,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白底单线条墨线勾勒的画法叫白描,相应地,文学上,这种抓住事物特征寥寥几笔勾勒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也叫白描。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大与小、动与静的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的情味。
合作探究
白描画
工笔画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判断下列写景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合作探究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林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绒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合作探究
渲染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判断下列写人句是白描手法还是渲染手法?
白描
合作探究
(2)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曹雪芹《红楼梦》
渲染
合作探究
作者“独游”,却没想到湖心亭竟还有两人客游于此,此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十分喜悦的,“强饮三大白而别”,“强饮”说明作者本不能喝,但现在因为心情之高兴不得不喝,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合作探究
张岱与两人同饮而未解其名姓,不知何意?
前文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言张岱知己少,知己难求;后文说“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又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知己少但有知己,这“两人”就是“懂我”的人。当交深时,“问其姓氏”?曰“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实在是妙不可言。“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也
合作探究
许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免落庸人的俗套,也许更有未来相见之意,留下悬念。亦或是双方均有君子之交淡于水,无功利心,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合作探究
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合作探究
品味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合作探究
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合作探究
本文语言简练,不肯点下赘笔,但是作者为何要在开篇点明“崇祯”年号呢?又为何点出客是金陵人呢?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
金陵是南京,明朝开国之都;“崇祯”是明思宗年号,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让人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篇游记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在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合作探究
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衬托了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合作探究
你如何评价张岱这个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做人要做像张岱这样有才华的人。
B.不可取的地方:他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的独善其身,使他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应该说,张岱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臣不事二主是为忠,他看不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趋势,是有一个思想保守的人。
合作探究
从用词的角度赏析“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一个“拉”字点明两人偶遇知己,不吝惜美酒,热情好客的性格;一个“强”表明张岱不擅长饮酒,也因奇遇知己而开怀,酒逢知己千杯少,不能喝也要喝的心情。
语言赏析
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舟子喃喃曰”。
喃喃”写出了舟子对张岱的看雪行为困惑不解,对亭中两人的行为亦不解,只感到他们有相似之处,他是在问自己,是自言自语。这才有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即便是舟子说给张岱的,同样表现出舟子对作者看雪行为依旧停留在表象上。也可能是作者故意这么么写的,为的是创作的艺术性。
语言赏析
1、精练准确的语言技巧。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艺术特色
合作探究
2、朴实无华的白描写手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不加任何修饰,却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合作探究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5)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雪景的诗句?
文章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在今天这个日渐忙碌和功利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太多人疲于奔命而日渐沧桑,然而人活着不仅要有柴米油盐,还要有闲情逸趣,所以我们要感谢张岱。是他让我们感受到那份静谧,感受到那份痴迷,感受到那份至情至性。??????
?
课堂小结
雾凇沆砀
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
两人对坐
拉余同饮
板书设计
写景、叙事、抒情结合,清新淡雅
所见
湖心亭看雪
所遇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A.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课堂检测
C
2、解释文中下划线词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客此 (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课堂检测
这
撑(船)
客居
还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课堂检测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我痛饮(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4、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课堂检测
奇景“奇”在: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