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习近平
新课导入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草原文明
农耕文明
罗马帝国
汉帝国
一条路(Silk Road)
一堵墙(Great Wall)
你知道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吗?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战役名称
淝水之战
战役时间
383年
战役双方
前秦---东晋
战役规模
87万vs8万
战役结果
秦败晋胜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影响
东晋安定,前秦瓦解,北方混战
一、淝水之战
合作探究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前秦:指挥者苻坚骄傲自满,指挥不当;战术不当,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不得民心。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战斗力强,士气高昂;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因内迁较晚,保持鲜卑习俗,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第6个皇帝拓拔宏,是怎么做的 ?
北魏统一北方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
——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割据。
姓名:
别名:
社会关系:
民族:
特长:
拓跋宏
元宏
鲜卑族
祖母 冯太后
精通汉文化
北魏统治者虽然任用汉人,采用汉制,但鲜卑贵族与汉族矛盾一直存在。对外征战时,他们常常让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在前面当“肉篱”,拓跋军人则在后面用骑兵驱赶。
——朱绍侯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1
为何改革?
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二: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合作探究:为何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材料一: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
提示:从地理位置、政治、文化角度分析
改革第一步:迁都洛阳
2
如何改革?
史料研读:
(1)《悲平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2)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
“纥(音同“和”)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说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改革第二步:汉化措施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口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改汉姓
2、孝文帝改革措施(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鲜卑族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1、说汉话:
2、穿汉服:
3、改汉姓:
4、联汉姻: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知识探究
1、鲜卑旧制首领称“大人”,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后,称“皇帝”
2、孝文帝之后,北魏的皇帝死后多用“孝”字作为谥号,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用汉制 学汉礼
说汉语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学汉礼
穿汉服
1、孝文帝从小受汉文化熏陶;
2、孝文帝吸取苻坚弄武而败的教训,为稳定北魏政权要适应占主流的汉族文化;
3、汉族文化比游牧文化更先进,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是顺应时势。
孝文帝是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为什么要进行汉化改革?
一腔家国情怀
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北方民族大交融
生产生活习俗交融
穿裤褶zhe服的汉人乐队
胡人牛耕
汉人骑马
汉代讲经图
胡床、椅子
杨机墓女乐俑
材料: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政治制度
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
《魏碑》
思想
文化
北魏佛像
《北魏史》
2民族交融的表现
经济、习俗方面
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文化方面
汉语的使用;西北乐器受欢迎。
民族心理方面
“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十六国以来,黄河流域的各民族共同生活、相互杂居,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趋于一致,民族融合已成为趋势。
知识探究
请你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1.含义: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民族差别逐渐消失,各民族形成一个共同的整体,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2.结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进步。
民族交融的影响: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
文明
草原文明
君臣不义
兄弟不悌
夫妇不顺
原始自然
伦理道德
尚不健全
交往、交流、交融
文明重构
淝水之战
前秦衰败
孝文帝改革
汉化措施
促进民族大交融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用汉制
北魏统一北方
本课小结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