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09(湖心亭看雪,观潮)中考阅读试题一网打尽

文档属性

名称 2004—2009(湖心亭看雪,观潮)中考阅读试题一网打尽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1-19 20:50:00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04—2009《湖心亭看雪》中考阅读试题一网打尽
1桂林市、百色市(09广西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③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④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关材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一柳宗元《江雪>》
1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以为妙绝 B.是日,更定矣 斯是陋室
C.问其姓氏 其真无马邪 D.上下一白 而或长烟一空
1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
B.选文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为下文写西湖雪景做铺垫。
C.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侦”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D.“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与《江雪》一诗“独钓寒江雪”中的“独”字表达的情怀是一致的。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
15.文中画线句采用白描手法,描绘西湖雪景,其中“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用得巧妙,妙在何处 现代汉语中使用量词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例子有很多,请举一例。(3分)
答:
16.文末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相公的“痴”(用原文回答) 中国古代文人中寄情山水的“痴人”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述其“痴行”。
答:
(3分)
(答案尚未公布,以后跟上)
12、D
13、
14、
15、
16、
2永春县(09福建省)
阅读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回答5-9题。(15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下列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6.下列“而”的用法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相同的是(  )(2分)
A.杂然而前陈者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是日,更定矣(   )    ⑵与余舟一芥(   )
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⑷是金陵人,客此(   )
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是(  )(3分)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绝”字妙在从听觉写出大雪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B.本文作者张岱观察雪景,从“大雪三日”到“上下一白”,最后看到“舟中人两三粒”,采用的是定点观察的方法。
C.本文写景句采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形象、更富有魅力。
D.文章写景句语言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清新淡雅的雪后场景,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
5.(2分)D
(2分)B
(2分。每个0.5分)⑴这⑵小草⑶酒杯⑷客居
8.(6分)⑴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⑵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9.(3分)B
3常德市(08湖南省)
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8-22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18.(1)客居 (2)这(3)起,兴起 (4)刚好,恰巧  
19.A  
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22.答案要点:甲文 (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
4达州市(07四川省)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6—20题。(14分)   
  
【甲】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说笠翁,独钓寒江雪。
【乙】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6、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是日更定 莫衷一是
B、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深夜色半人家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且焉置土石
17、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
18、【乙】文中叙写亭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

19、(1)从【甲】诗“独钓寒江雪”和【乙】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试问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2分)
答:

(2)《爱莲说》中也有含“独”字且意蕴相同的句子,请写出一句。(2分)
答:
20、以上诗文都描写雪景和人物的活动,但描写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描画出一个独钓江雪的渔翁形象。
B、【乙】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游者雅趣相互映照。
C、【甲】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之感。
D、【乙】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16、D;
17、译文: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必须直译);
18、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和豪爽之情。
19、(1)诗、文中的两个“独”字,都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2)、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D。
5威海市(07山东省)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
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
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
6永州市(07湖南省)
阅读下列诗文,完成20~24题(13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1.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2分)?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22.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3分)?
23.《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2分)?
24.《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
20.(4分,每句2分)(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1.(2分)此 时︱欲 下 一 语 描 写︱不 得。
22.(3分,每点1分,语意相近即可)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
23.(2分)《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
24.(2分)《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语意相近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观潮》精品测试题(备注:中考未考过)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tínɡ(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ménɡ chōnɡ( )( )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lǚ( )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ɡě( )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1、在文中的空白处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填空。
(1)《观潮》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___人。
(2)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仔细读读第一段,它的中心句是什么?这段有着什么样的结构特征?又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浙江之潮”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5、找出第二段中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①________②_______,其中“奔腾分合”四字,文字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请用一组句子详述这四个字概括的内容。并分析一下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6、文中写钱塘潮,又写了水军和吴中健儿,这是一幅________画,又是一幅________画,是________美和________美的统一。
7.“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这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把钱塘潮比喻成________、________。
8、“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出自________一诗,作者是________,这一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作者引用此诗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霆   艨艟 履 舸
2、⑴《武林旧事》 周密 公谨 宋 湖州
⑵①仅如银线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④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3、①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 ②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③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4、“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分 视觉、听觉 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生动形象、有说服力。
5、既尔 倏尔 (战船)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合舷并驶。动静结合
6、风景 风俗 自然人情
7、由远及近,由小及大 银线 玉城雪岭
8、《浙江观潮》 杨万里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
《观潮》期末考试题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选段从哪四个方面描写浙江之潮?
2、这个段落的描写突出了浙江之潮的什么特点?
3、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选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2、突出了潮水雄伟壮观的特点。
3、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观潮》期末考试题2
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1、第一段中描写演习中阵势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点明这是在潮水暴涨时表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译文:然后渐渐临近,潮水就像白玉砌的城墙、大雪覆盖的山岭一样连接着天涌来,潮水奔腾的巨大声音如雷霆一般,震撼大地,激起浪花,喷射水雾,仿佛要吞没青天,沐浴白日,那气势极其雄壮豪迈。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的人在水面上,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译文:很快的黄烟四面升起,人和景物看不清楚,只听得水爆轰然震响,声音如同崩山一样。
D、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译文:车马堵塞了路途,饮食等各种食用之物都比平时价钱加倍的高,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下来。
【参考答案】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水兵作战技艺娴熟
2、弄潮健儿的英姿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前者生动地表现了水兵作战的英勇和技艺的娴熟,后者突出战斗的激烈
4、C(“人物略不相睹”应该译为“人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