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地形和地形图
地形的类型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
2.海拔和相对高度:
(1)海拔: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3.地球表面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五类不同地形构成的。
不同地形类型的特点 典型例子
丘陵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 浙西部分地区如建德、淳安、桐庐等县市
平原 地面宽大,起伏较小,海拔明显较低,相对高度小(200米以下) 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浙江省有杭嘉湖平原
山地 地面起伏明显,海拔高度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大 浙江天目山脉一带
高原 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海拔较高(5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 我国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盆地 周围山脉,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对高度较小 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浙江的金衢盆地
说明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是:非洲的刚果盆地。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为: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4.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当地经济发展在交通、旅游、地方特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影响。
(1)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2)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5.我国的地形特点和浙江省的地形特点。
(1)我国的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都有,但以山地33%为多,高原26%,盆地19%,平原12%,丘陵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高原部分,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
(2)浙江省的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
例1 将下列地形与其形态的描述对应连线。
A.丘陵 ①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B.高原 ②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较陡
C.山地 ③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D.盆地 ④海拔较高,地面平坦,边缘陡峻
E.平原 ⑤周围高,中间低,四周山岭环绕
等高线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个平面上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形。
2.等高线的特点:
①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相同。
②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相等。
③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并不一定在一幅图内闭合)。
④除了陡崖和悬崖,不同海拔高度的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不分支,且在图的中间部分不中断。
3.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各种主要地表形态:
地形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点
山顶 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
鞍部 两条等高线凸出部位相对应
峭壁 等高线重叠处
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较高处凸出
陡坡 等高线较密处
缓坡 等高线较疏处
山峰(洼地) 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的曲线时,中间高(中间低)
例2 如图所示是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请你判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缓坡、陡坡、鞍部
B.缓坡、陡坡、峭壁
C.陡坡、缓坡、鞍部
D.陡坡、缓坡、峭壁
地形的变化
地形变化来自于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两大方面。
1.内力作用:来自于地球内部,能量巨大,能在顷刻之间改变地形地貌。结果是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高原。作用形式是地壳运动、板块之间的碰撞和张裂、地震和火山等。如:①喜马拉雅山脉的不断增高;②渤海岩层的下沉;③华山的断层;④台湾海峡的变迁等。
2.外力作用:特点是缓慢且持久,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通过流水侵蚀、泥沙堆积、风力、冰川、海浪、生物因素等进行。例如:①流水作用: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②江河的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平原;③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④风沙吹蚀和沉积形成的沙漠和风蚀城堡;⑤冰川运动形成的角峰和冰斗谷等。
就地球整体而言,内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
说明 由外力引起的地形变化:
①流水对地形的改变:
a.侵蚀作用: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溶洞、地下河、石笋、石柱。
b.堆积搬运作用:如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②风力对地形的改变:
a.侵蚀作用:风蚀城堡。
b.搬运作用:沙尘暴。
c.堆积作用: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③冰川:在高寒地区,在冰川移动的作用下会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④波浪:在沿海地区,波浪的侵蚀作用会形成海蚀柱。
⑤生物也会改变地表的结构。如珊瑚虫死后尸体能堆积形成珊瑚礁。
3.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将使地表趋于平坦,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增加人类的生存空间;不利的一面是它削弱了大自然的自动调节能力,使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下降、使土壤盐渍化、蓄水能力降低、地表下沉等。所以人类活动应该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
例3 有关地形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部分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不平
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山脊的判断
例4 (宁夏中考)如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①山谷 ②山谷 ③山顶 ④鞍部
B.①山脊 ②山谷 ③鞍部 ④山顶
C.①山脊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D.①山谷 ②山脊 ③山顶 ④鞍部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例5 如图为某地等值线示意图,数值关系是a>b>c>d,若a、b、c、d四条线为等高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拔小于乙地
B.甲地位于山谷
C.乙地可能发育形成河流
D.站在丙地不可能看到丁
例6 读下图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C点的海拔大约是________米,E点的海拔大约是________米,B和E之间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2)图上C点位于D点的________方向,A点位于C点的________方向,D点位于F点的________方向。
(3)如果要爬上山顶D,从路线CD或路线BD中选择一条坡度比较小的路线,应选择________。
(4)A点到D点的地形属于( )
A.山顶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5)若图中比例尺为1∶30000,用尺子量得EF图上距离为2厘米,则两地的实地距离大约是________米。
(6)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________,表达的内容越________。
1.小明同学暑假里跟随父母到新疆旅游,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沙漠风光,有一群群载着游人的骆驼和一起一伏的沙丘,而且沙丘还会缓缓地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分析沙丘移动的原因是( )
A.流水的侵蚀作用 B.流水的搬运作用
C.风力的搬运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2.陆地地貌的类型,山地和高原的主要差异在于( )
A.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上
B.山地四周高,内部地面比较平坦
C.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但坡度较缓
D.山地地面起伏较大
3.(厦门中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①、②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 )
第3题图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4.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第4题图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__________。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
(3)A点和B点的海拔高度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运动员想要登上山顶,他可以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请问从哪一点出发会省力些?________。
5.读“我国东南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图
(1)写出图中数字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①________,③________。
(2)河流C、D中,水能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在图中小河上修筑一座水库大坝,建在________(填“C”、“D”或“E”)处最合适。
参考答案
【要点详解】知识点1: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平原 例1 A-③ B-④ C-② D-⑤ E-① 知识点2:例2 D 知识点3:内力 外力 例3 C
【易错点拨】例4 A 例5 C
【综合应用】例6 (1)200 400 200 (2)西北 西南 东南 (3)BD (4)B (5)600 (6)小 详细
【巩固提升】1.C 2.D 3.B 4.(1)峭壁 (2)如图
(3)相等 (4)A点 5.(1)鞍部 峭壁 (2)D 落差大,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坡度大、水流急,水量大)
(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