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课件+习题)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历史必修上册(课件+习题)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0-08 16:03:38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作为图片资料,下图可以用来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指的是五四运动,故D项正确。
2.五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后,由最初的学生爱国运动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  )
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
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五四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A项中的“最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说法错误,排除;“反帝反封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排除。
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是因为(  )
A.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起主力军作用
C.商人罢市打击了帝国主义
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B
解析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不是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由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起到主力军作用,政府不得不进行妥协,促使五四运动获得了初步胜利,故B项正确;五四运动主要针对的是北洋军阀,商人罢市打击了帝国主义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故D项错误。
4.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精神
B.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C.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精神
D.艰苦朴素的精神
答案A
解析五四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开拓的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主旋律,故A项正确。
5.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改变,这主要得益于(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国民革命的进行
答案B
解析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并不是其方向与性质改变的原因,故A项错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得新文化运动后期主要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C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6.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房”。毛泽东所称赞的地方是(  )
A.南京 B.上海 C.北京 D.武昌
答案B
解析“产房”寓意是新生命的开始,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故B项正确。
7.中共一大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  )
A.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军阀统治
B.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中国民众
D.建立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
答案B
解析中共一大没有确立推翻军阀的任务,故A项错误;中共一大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B项正确;“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民众”是在中共一大之前就做的事情,故C项错误;中共一大没有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任务,故D项错误。
8.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其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
A.中共三大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北伐战争达到高潮
答案C
解析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故选C项。
9.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其主要目的是(  )
A.收回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D.维护国共合作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目的是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故选C项。
10.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  )
A.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B.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C.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D.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答案D
解析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客观原因,A项错误;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因素,B项错误;C项是国民革命带来的影响,故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主要是指中国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故D项正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由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
——《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1919年)
材料二 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原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致海外国民党同志函》
(1920年1月29日)
(1)材料一中的“罢学风潮”指什么?“近因”指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3)材料二中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全国的原因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1)五四运动。“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材料一诬蔑学生运动;材料二支持和赞扬学生运动。
(3)不完全正确。因为五四运动之所以扩大到全国,是由于中国工人阶级加入斗争行列,推动了斗争的深入和发展。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孙中山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
解析第(1)问,“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近因”可联系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材料一是北京政府教育部对学生运动的诬蔑,而材料二则赞扬学生运动。第(3)问,孙中山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故其分析并非完全正确。
等级考专练
1.“1919年大家眼巴巴地企望着巴黎和会能够给我们一个‘公理战胜’,哪晓得奢望的结果是失望”。“失望”导致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武昌起义的爆发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答案C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故A项错误;武昌起义是在1911年,故B项错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于1924—1927年,故D项错误。
2.周恩来曾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下列各项中,关于第一个天安门事件叙述正确的是(  )
A.资产阶级找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
B.运动的中心从上海转移到北京
C.政府迫于压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导火线为北洋政府的残暴统治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第一个“天安门”指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最后以取得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和约上签字等初步胜利结束,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以青年学生和工人为主的爱国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故D项错误。
3.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依据是(  )
A.民族资产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B.中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C.民主革命的对象发生了改变
D.第一次历史巨变的任务完成
答案B
解析此时民族资产阶级还未退出历史舞台,A项排除;五四运动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B项符合题意;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没有发生变化,C项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项排除。
4.鲁迅曾经这样评价李大钊:“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对于此处的“先驱者”的准确理解是(  )
A.第一个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B.是向封建道德发起进攻的主将
C.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创始人
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答案D
解析李大钊是第一个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成为“先驱者”,故D项正确。
5.1964年董必武来到浙江某地,挥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地是(  )
A.绍兴东湖 B.杭州西湖
C.嘉兴南湖 D.宁波东钱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浙江某地”“画舫”可知,该地为中共一大的召开地——浙江嘉兴南湖。
6.“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为改变这一状况,孙中山 (  )
A.组建中国同盟会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发起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这十三年来”指的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十三年来,大致应该是1925年,该时期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发起了国民革命,故C项正确。
7.下图是美国漫画家埃利斯1925年7月4日创作的《中国的七月四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中心转移 B.农民成为革命主力
C.国民革命深入发展 D.美国支持中国革命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时期中国革命中心仍在城市,尚未发生转移,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主力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是农民,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1925年7月4日”“画面上是一个放鞭炮的中国农民,鞭炮上写着‘革命’”等信息可知,国民革命对农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美国政府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故D项错误。
8.1927年7月,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紧急指示,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职。同日成立的临时中央开会讨论挽救时局的办法。重视武装斗争,抓枪杆子,针锋相对地反击蒋、汪对革命力量的镇压,成为临时中央明确的指导思想。这说明此时(  )
A.共产国际支持中共独立自主
B.右倾错误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C.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D.毛泽东成为事实上的领导核心
答案C
解析结合时间和临时中央反击蒋介石汪精卫的思想,可以判断是在汪精卫集团武汉“分共”之后,此时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C项正确。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参会的主要目标尽管被认为“没有实现”,但参战却对长期追求的国家建构与国家认同之形成,助益甚巨。围绕为何参战、如何参战以及战后交涉,外交通过通电、媒体为国内各阶层所共有。各地一旦发生涉外案件,外交就为全中国所关心。此等举国关注普及了维护民族利益、保护和收回主权等国家主义共识,并转而为参加国际会议的全权代表和进行地方交涉的承担者所共有,通过这种内外持续互动,“外交”遂成为使国民意识到“中华民国”或“中国”的有效媒介。
——摘编自魏磊杰《“旧邦新造”的国际之维:
重思中国与“一战”的关系》
材料二 五四以前中国的社会,可以说是一点没有组织。从前这个学校的学生那个学校的学生是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从前这个学校的教职员和那个学校的教职员也一点没有联络的,现在居然有好几省已经组织成了什么教职员工会。从前工界是一点没有组织的,自从五四以来,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等种种机关。从前商界也是一点组织没有的,现在如天津等处的商人有同业公会的组织。
——摘编自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
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
(1)中国参会的主要目标“没有实现”指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战”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事件: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意识,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有利于重视外交和通过外交手段维护民族权益。
(2)意义:推动了民众的联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目标是收回国家主权,但这一要求被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无理拒绝,并将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二小问,从提高民众的国家主权和民族意识、重视外交和通过外交手段维护民族权益等角度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二“现在居然各县各省的学生都有联合会……现在居然有好几省已经组织成了什么教职员工会……有工人的地方,如上海等处也添了许多中华工业协会等种种机关……现在如天津等处的商人有同业公会的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众的联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归纳。
课件24张PPT。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二三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一二三(4)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5)意义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②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一二三易错提醒
(1)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即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并未取得彻底胜利。一二三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开始:俄国十月革命后。
(2)宣传中心:北京与上海。
(3)表现
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②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③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一二三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内部条件: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建立。
(2)外部条件:共产国际派代表来到中国,先后与李大钊、陈独秀商议建党事宜。图示解史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一二三2.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知识拓展
中共一大选择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1)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工厂多,工人阶级队伍相对壮大。
(2)上海有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3)上海是当时马克思主义宣传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保守势力较弱。
(4)上海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往来。一二三3.意义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4)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二三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易错提醒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既不是两党合并,也不是党外合作,而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政治、组织、思想上的独立性。 一二三2.国民革命
(1)兴起: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
(3)高潮: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失败
①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②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 五四运动
史料实证
史料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以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俄顷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据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读史技巧史料通过上海交通银行的电函反映了五四运动的史实。通过“青岛问题”并结合时间“1919年6月5日、10日”可以判断出运动的原因。结合“抵制日货”“北京学生被捕”以及“罢课”“商号罢闭”“罢工”等信息可以确定运动的性质。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说明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及性质。
提示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历史解释
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典例剖析
例题1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改变了社会风俗习惯
B.激发了民族意识
C.民主和科学得到弘扬
D.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题目立意本题以五四运动为切入点,通过对五四运动的特点的考查,突出了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解题指导 答案D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实证
史料 我党纲领如下:(1)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2)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3)废除资本私有制……
——中共一大纲领
读史技巧纲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革命对象、革命方式。根据史料中“推翻”“消灭”“废除”“采用”等,分析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目标。
互动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目标。
提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历史解释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典例剖析
例题2某报刊刊登的“七一”赞歌中写道:“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九十八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开创新纪元。”这里的“新纪元”新在(  )
A.革命任务 B.革命手段
C.革命性质 D.革命前途
题目立意本题导入报刊中的“七一”赞歌,通过史料实证,强调中共一大的历史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解题指导 答案D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国民革命
史料实证
史料 国民革命歌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读史技巧史料第一句说明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第三、四句说明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第六句体现了对国民革命结果的期盼。
互动探究你从歌词中理解了当时哪些革命形势?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提示(1)歌词蕴含了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革命精神,反映出北伐战争的时代特点。
(2)“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从“工农学兵,大联合”“齐奋斗”中可以看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历史解释
国民革命的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军阀势力,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典例剖析
例题31924—1927年,国民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说明(  )
A.工农运动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B.政党联合产生了巨大力量
C.北伐战争取得了重大成果
D.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成功
题目立意本题通过情境创设,描绘了国民革命的宏伟场景,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三解题指导 答案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