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反差与反思——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历史从未走远,殷鉴犹在眼前。尽管时光已逐渐远去,但解放战争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时至今日,海峡两岸的未来关系依然牵扯着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当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回归理性思考,以一种反思和反省的心态来审视这场爆发于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内战,会看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巨大反差和拖拽的长长“背影”。掩卷沉思,历史在这里徘徊。我们不妨对这段历史进行回访,一起来探讨它呈现出的巨大反差以及必须进行的历史反思。
本课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25课,新课标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因此有必要在梳理解放战争进程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等。
本课以问题教学贯穿始终,核心素养暗含其内。具体教学思路如下:首先以美国传教士史文明“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的话为导入,告知学生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哪里有什么现世安稳,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74年前,有那么一群人在为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负重前行、努力奋斗。然后进入第一子目“不可不正视的过去”的讲解,以丰子恺先生的三幅漫画引导学生得出1945年抗战胜利后和平是民心所愿。在抗战胜利的时代拐点,中华民族面临着历史命运的抉择。国共两党出于不同的原因以及国内外局势都表示出和平建国的意愿。于是在蒋介石三次电邀之下,毛泽东来到重庆进行了长达43天的艰难会谈,最后两党达成了《双十协定》,随后召开的重庆政协会议确认了“和平建国”的协议,然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却撕毁了这些协议,于是和平似是重庆上空的迷雾,可望而不可即。
接着是第二子目“不能不面对的反差”的讲述,在人民最需要和平的时候,蒋介石于1946年6月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进行自卫反击,先后粉粹了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随着内战的爆发,国统区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与之相对的是解放区逐步推进土改群众运动,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参战热情。于是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中共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决策,推动着战略决战的到来。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底,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在1949年元旦,蒋介石被迫发出了乞和声明,而毛主席给以回应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特别是在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后,指明了之后的发展方向。在1949年4月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后,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蒋家王朝在大陆的历史就此定格。
最后是第三子目“不得不进行的反思”,南京国民政权为何在短短三年迅速溃败?中共又何以赢得革命的胜利?如何对待内战失败者?两岸的未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反思的问题。只有经过深刻的反思,才会让内战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内战的鲜血不会白流!所谓以史为鉴,莫过于此。
本课的设计思路有感于郭富斌老师、张燕老师发表在《历史教学》期刊文章《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一文,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近几年,抗日战争的地位极度凸显,而解放战争几乎成了“被遗忘的战争”,更严重的是还遭到了种种污名化。诸如“没有意义的党争”、“个人争天下”、“内战无英雄”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历史教学更应该正本清源,以正视听。我们需要站在历史的长河和时代的高度,重新来审视和反思这场战争,分析探讨国共两党在这场战争中的得与失以及留给我们的启示。当下中华民族正走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更需要海峡两岸的领导人以更大的政治智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
课件45张PPT。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
——美国传教士史文明 历史的反差与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一)抗战胜利与渴求和平1.漫画反映了哪些信息,表达了人民怎样的诉求?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二)历史拐点与命运抉择2.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现在日本帝国主义还没有打败,即使把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也还是有这样两个前途。或者是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就是说,光明的中国,中国人民得到解放的新中国;或者是另一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分裂的、贫弱的中国,就是说,一个老中国。
——1945年4月中共七大开幕词《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二)历史拐点与命运抉择2.抗战胜利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何去何从?中国共产党认为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中,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抗战结束之后,民主宪政不容再缓……当此长期抗战胜利结束的时期,正是建国大业开始的机会……只要是在革命建国的最高原则三民主义不至动摇,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法统不致紊乱的前提之下,一切问题无不可以推诚相与,方能求得合理合法的解决。
——1945年9月4日,蒋介石发表《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3.1945年8月,为何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未寒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
蒋中正哿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毛泽东先生勋鉴:
未养电诵悉……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
蒋中正梗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3.1945年8月,为何蒋介石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想用软的一套手法 ,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智囊陶希圣我准备坐班房……现在苏联红军不入关,美国军队不登陆,形式上是中国自己解决问题,实际上是三国过问,三国都不愿中国打内战,国际压力是不利于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所以,重庆是可以去和必须去的。
——1945年8月26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发言
国民党:以退为进、投石问路;共产党:将计就计、反客为主。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和平如期而至了吗?
柳亚子盛赞“毛公乃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安危”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和平如期而至了吗?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的背后是唇枪舌剑、杀机四伏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和平如期而至了吗?
和平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国共代表经过43天谈判,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尽管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没能达成协议,但《双十协定》仍规定了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等有利内容。
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共产党以及各民主党派代表等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等5项决议。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4.重庆谈判的结果如何,和平如期而至了吗?
和平似是重庆上空的迷雾,可望而不可即……在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主导战后对共缓和政策的温和派失势,强硬派在蒋介石的默认与支持下,实际上推翻了政协决议,改取对共强硬政策。其余波延至会后,使战后国共关系由相对缓和而急转直下,基本终结了自政协开始的战后民主化进程,最终导致大规模内战战火再起。
——邓野《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一、不可不正视的过去 (三)和平建国与重庆谈判1945年10月31日:共毛返回延安未及旬日,而多种横逆叛乱较前尤烈,此乃意中之事。但平津与胶济为我接收,重要据点之部署已妥,统一初基既完。
1946年6月27日:无论对共交涉有无结果,目前军事行动,仍是最宜用讨伐方式。 ——《蒋介石日记》1945年8月13日:蒋介石对于人民是寸权必夺,寸利必得。我们呢?我们的方针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我们是按照蒋介石的办法办事。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 ——《毛泽东选集》
克劳塞维茨: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一)和平梦碎与内战爆发
梁漱溟:“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一)和平梦碎与内战爆发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一)和平梦碎与内战爆发1.内战初期,国共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中共何以应对?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并具体指出:“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选集》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战略上藐视敌人!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一)和平梦碎与内战爆发1.内战初期,国共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中共何以应对?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
1947年3月18日晚,毛泽东提出“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毛泽东选集》
大浪淘沙,始见真金风采!战术上重视敌人!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一)和平梦碎与内战爆发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哪些统治危机?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法币的发行量,从抗战胜利到1948年6月增加近370倍。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蒋介石感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是忧虑。”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经济危机:滥发货币,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哪些统治危机?
政治危机:两条战线相互配合、共同反蒋;第二条战线
以1946年冬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为标志,一个以反对美蒋为中心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国统区迅速兴起。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核心是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逐步发展成为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第二条战线。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2.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权面临着哪些统治危机?
社会危机:巧取豪夺,剥削压迫,民不聊生。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3.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国民党政权做了哪些工作?
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装饰品。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4.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做了哪些工作推动解放事业的发展?
不断推进的土改群众运动,使得亿万农民翻身解放。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5.于是,战争形势出现了什么重大转折点?1947年6月底,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反攻的决策,并确定“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
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
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
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6.为什么说挺进大别山是一个重大转折点?1947年年底,毛泽东高兴地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毛泽东选集》蒋介石伸出了两个拳头,
我们就给他胸膛插上一刀!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二)统治危机与凯歌奏响7.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哪些决策?1947年《双十宣言》1947年“十二月会议”1948年《五一宣言》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8.1948年夏,国共双方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9.于是,伟大的战略决战拉开了序幕,人民解放军先后发起了哪些战役?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0.1949年元旦,国共两党领导人的新年献词暗含着哪些历史玄机?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人民为祸为福,其关键不在于政府,亦非我同胞对政府片面的希望所能达成。须知这个问题的决定在于共党,国家能否转危为安,人民能否转祸为福,乃在于共党一转念之间。
……中正毕生革命,早置生死于度外,只望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蒋介石《新年文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现在摆在中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面前的问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如果要使革命进行到底,那就是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1.之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又做了哪些富有建设性的工作?西柏坡会议:
促进革命胜利的基本方针;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提出胜利后各项基本政策。
西柏坡精神:
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进取精神;
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2.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为了挽救颓势,又做了什么工作?把共产党阻止在长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说:划江而治,搞一个国共两党“南北朝”……美国人的一厢情愿,构成了李宗仁全部言和活动的精神支柱。
——《解放战争全记录》1949年4月,国共代表团举行北平和平谈判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3.然而国民政府负隅抵抗,拒签协定,于是大决战由此展开……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4.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于是蒋家王朝就此覆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15.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有哪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
它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它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一个新的中国就要诞生了。
二、不能不面对的反差 (三)统治覆灭与革命胜利掩卷沉思,历史在这里徘徊。
尽管时光已逐渐远去,
但战争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
尽管现在我们已经“承平日久”,
但如果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反思和反省的心态来审视这场内战,
会看到历史留下的巨大反差,
以及不得不进行的历史反思。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一)南京政权为何迅速覆亡?反省之一:外交失败。蒋介石认为这是“最大之近因”。
反省之二:军事崩溃。1949年10月,蒋介石在革命实践研究院演讲中曾称:“我们今天失败的原因很多,而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军事的崩溃。”
反省之三:党内分裂,纪律扫地,组织松懈。蒋认为这是革命失败的“总因”。
反省之四:经济、金融政策的失败,蒋认为这是军事崩溃的“总因”。
反省之五:抗战胜利后,选择实行民主宪政制度,以及国民代表大会选举等,都动摇“剿匪之基本”,与“剿匪对共政策”背道而驰。
反省之六:本身的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虚心,全凭主观行事。蒋介石认为这也是失败的“总因”。
反省之七:干部制度不立,干部腐化自私。
反省之八:未能“宣传”社会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蒋认为这是“唯一之致命伤”。
——杨天石《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一是丢掉了农民。中国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求温饱,另外一个是求土地。蒋介石和国民党想过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想过减租和土改的问题。但所有一切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停留在空谈的领域。
二是丢掉了民族资产阶级。抗战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在外资和官僚资本的挤压中艰难发展。“中国的国家资本糟的很多,效能两字谈不到的更多。推其原因,各种恶势力支配着,豪门把持着,于是乎大体紊乱着、荒唐着、僵冻着、腐败着。”
三是大打内战,经济恶化,丢掉全民。滥发货币,物价狂涨,增加税收。
第四个原因是国民党的贪污腐败,惩治无力无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接收大员从重庆到南京、上海,搞“五子登科”(房子、车子、条子、票子、婊子)。
第五个原因是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蒋介石在他的一生里,始终坚持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4:蒋介石在台湾》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一)南京政权为何迅速覆亡?“古今中外有一个公例,凡是一个朝代、政权要垮台,并不由于革命势力,而由于它自己的崩溃。”
——傅斯年“军民风气嚣张,国家纲纪扫地,党不成其为党,军不成其为军,国民不成其为国民。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淘汰了。”
——蒋介石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二)中共为何取得革命胜利?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了自私的目的而在牺牲着中国的利益”;而“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 “中国之命运不属于蒋而属于他们”。 “未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占有确定的和重要的地位”。
——美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戴维斯、谢伟思你们爱撑蒋介石撑的腰就撑,愿撑多久就多久。不过,要记住一条,中国是什么人的的中国?中国绝不是蒋介石的。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总有一天你们会撑不下去的。 ——毛泽东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二)中共为何取得革命胜利?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美】埃德加·斯诺《旅行于方生之地》“中国国民党过去领导了一场政治革命(指辛亥革命),但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社会革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抓住了这场革命的领导权。”“无论美国怎样做,最多能推迟国民党的失败,却不能改变其结局。”
——资中筠《追根溯源: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二)中共为何取得革命胜利?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灭敌人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
——《毛泽东选集》军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变化的情况,并再次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邓“临机处置”之权,这是淮海战役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原野战军参谋李达《李达军事文选》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二)中共为何取得革命胜利?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判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胜利是累积而成的。在此,所有武器包括军事、经济以及心理皆有所贡献。胜利的获得,唯靠善用与整合现代国家中一切既存资源。成功则需依赖各种行动的圆满协调。
——【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自来成功者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所摧毁压抑。 ——瞿宣颖《一士类稿》易代之际,通常都是血流成河…长春围城造成大量民众饿死……国军在山东战场下达造成“绝地”,“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格杀”的命令……
国共为争夺苏北重镇盐城,造成大量的伤亡。1946年冬,国军攻下盐城,发现周边的战壕里掩埋了700多具被冻僵的共军士兵的尸体,每个人的口袋里都有被雪水浸透了的家书和亲人的照片。
——高华读龙应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记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 ——弗朗索瓦·费奈隆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三)如何对待内战失败者?
三、不得不进行的反思 (四)两岸的未来何去何从?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无论内战的胜利属于谁,死伤的都是血肉同胞。历史反复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台海分离,祖国尚未完全统一是民族最大的国殇。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需要国共两党能以更大的政治智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相逢一笑泯恩仇,携手共铸新辉煌。企盼和平永驻人间,祖国早日实现统一……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主要参考书目:
王宗荣《全国解放战争史专题》
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
汪朝光《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
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陈庆喜《两个命运之决斗: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纪实》
金冲及《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郭富斌《历史的反差与反思—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教学思考》
感谢观看,
敬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