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单元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0-09 07:2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在化学 实验中关注“气泡”情况很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复分解反应条件之一:生成物中有气体(气泡)产生
B: 排水集气法: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还不能收集气体
C: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碳酸钠:滴加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即可
D: 检查装置气密性:导气管伸入水中,手握容器外壁,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好
2、下列根 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分离CO2和CO混合气体 先通入NaOH溶液再加稀硫酸
B 分离Mg(OH)2、CuCl2、NaCl 依次加入:水、NaOH溶液、稀盐酸
C 除去部分变质的NaOH中的杂质 加水溶解,滴加适量的CaCl2溶液
D 除去Cu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 加过量的氧化铜,再过滤

?3、烧杯中盛 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种溶质
B.b-c段只发生2个反应
C.Ba(OH)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13.7%
D.m=37.85

4、物质的性 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
B. 氢氧化钙可用作建筑材料
C. 碳酸氢钠可以治疗胃酸过多
D. 浓硫酸可以作食品干燥剂

5、下列 叙述中,错误的是(????)
A.?碳酸钠俗称纯碱,属于盐类 B.?石蕊溶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
C.?酸溶液遇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D.?酸溶液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6、下列物 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
A:?Na2CO3溶液加入澄清石灰水中 B:?Fe2O3加入NaOH溶液中
C: 稀HCl滴入Ba(OH)2溶液中 D:?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7、从 微观构成方面来看,稀盐酸、稀硫酸中因为含有相同的某种微粒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变化不能体现不同酸溶液相似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稀硫酸能与氯化钡反应
B.稀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D.稀盐酸能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8、对于反应:X+Ca(OH)2 →Y+Cu(OH)2↓,下列 分析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类型可能是置换反应
B.?Y可能是CuCl2或Ca(NO3)2
C.?X可能是CuCl2或?Fe2(SO4)3
D.?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9、小明 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a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相应结果错误的是( ?)。
??
10、往硫酸和 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实施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11、已知Fe(OH)2是白色絮状沉淀,并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如图为Fe(OH)2制备实验的改进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观察到生成的Fe(OH)2白色絮状沉淀,以下为实验过程:
(1)A试管中的反应开始时,打开止水夹,B试管中能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试管中的反应进行足够长的时间后,若要在该装置中得到Fe(OH)2,并在一段时间内防止它被氧气氧化为Fe(OH)3,下一步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该装置中生成Fe(OH)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试管中的Fe如果换成相同质量的Zn,那么生成气体的质量就会
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如果换成Mg,那么生成气体的速度就会过快.以上两种情况都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最佳反应物即为Fe.
12、碱式碳酸盐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1)某碱式碳酸盐样品M(OH)2·MCO3,为确定金属M的相对原子质量,某研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装置及步骤(不考虑植物油中溶解CO2产生的影响)。

①连接装置并_____;②准确称量样品的质量;③装药品,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读数;④加热至样品质量不再减少;⑤冷却到室温;⑥调节量气装置两边液面相平,读数、列式计算。
Ⅰ.请将上述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Ⅱ.装置B的作用是_____,少量植物油的作用是_____,C中的试剂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碱石灰????B.浓硫酸????C.硫酸铜
Ⅲ.步骤⑥中调节液面相平的操作是将水准管_____(填“缓慢上移”或“缓慢下移”);
Ⅳ.若其它操作均正确,仅因下列因素可使M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结果偏大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反应前量气管水面到刻度处,反应后仰视读数
B.样品未分解完全即停止实验
C.量气管中未加植物油
(2)实际生产中的碱式碳酸铜可表示为Cu(OH)2·mCuCO3,某研究小组仍使用上述装置测定m的值,测得3组数据如下表所示。取3组数据的平均值得到CO2的体积为_____ml,又已知常温常压下CO2的密度为1.964g/L,据此计算m的值_____。(写出计算m的过程,最后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3、把空气中久置的铝片5g投入盛有500ml的硫酸溶液的烧杯中,该铝片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与反应时间可用图所示的坐标曲线来表示.
(1)曲线oa段不产生H2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气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ac段,产生氢气的速率增加较快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曲线c段以后,产生氢气的速率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生铁是铁和碳的合金.为测定某炼铁厂生产的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得该生铁样品6.0g,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6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杂质不参与反应).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及其中物质的质量 97.0g 96.8g

请你完成有关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反应放出的氢气是多少?
(2)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15、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见下图)。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60.0克,滴加质量分数26.5%的Na2CO3溶液(见丙图),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丁所示。则与CaCl2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克:请计算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
(3)根据计算所得数据在下图中画出产生沉淀的曲线。

(4)乙组的中和反应实验设计存在的不足是?????。




16、某同学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做“氧化铜+硫酸硫酸铜+水”的实验,其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氧化铜/g 硫酸溶液/g 硫酸铜/g
1 2.0 120 4.0
2 4.0 120 8.0
3 6.0 120 9.6
4 8.0 200 16
5 10.0 200 x

根据实验结果填写下列空格:
(1)哪几次反应氧化铜有剩余?________________.
(2)哪几次反应硫酸有剩余?_______________.
(3)表中x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答案:1-5 C C D D B 6-10 C A B B D
11、(1)导管口有气泡出现 (2)关闭止水夹
(3)↓
(4)减少 能够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时间过短
12.(1)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Ⅱ.除去水;避免二氧化碳和水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C
Ⅲ.缓慢下移
Ⅳ.BC (2)22.40;1.14
13.(1)金属铝表面的氧化铝与酸反应不产生氢气

(2)该反应放热,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温度不变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
14.(1)生成氢气0.2g,
(2)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93.3%,
(3)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0.4g.
15.(1)CaCl2
(2)40
(3)
(4)无法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1)3、5 (2) 1、2 (3) 16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