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之后的深入探究,教材首先介绍肺的结构、功能,在通过血液循环、呼吸过程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2、学生认知特点分析
学生对人体的呼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知道呼吸作用是通过肺进行的,但是对于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实质还是比较模糊,另外,对于血液循环与呼吸作用的关系还不是很了解。
3、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描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以及在呼吸过程中胸廓、肋骨、膈肌发生的响应变化。
(二)能力目标:能够通过血液颜色、胸廓、肋骨、膈肌的变化判断呼吸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意识到呼吸的重要性,形成注意健康的意识。
4、教学重点
描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5、教学难点
描述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过程
6、设计思想和意图
首先通过PPT展示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再展示会厌软骨与呼吸和吞咽的关系,比较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组分的不同之后,再通过肺结构仿真图片展示肺的外部结构,再到内部结构。由此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到全身的细胞,以毛细血管为链接,讲解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7、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展示人体呼吸系统仿真图片,以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呼吸系统的组成,同时回顾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过程,经过温暖、清洁、湿润的气体是怎样进入肺内?又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讲述一个小孩因为躺着吃汤圆而窒息死亡的故事,从而引出会厌软骨的重要性,再PPT演示回顾会厌软骨的工作原理。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PPT展示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成分的不同,使学生思考:肺内发生了什么?
PPT展示肺的仿真图片,通过展示肺的结构及在人身体的部位,让学生对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PPT展示人体呼吸时胸廓、肋骨、膈肌的变化,比较呼和吸过程的不同。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做呼吸动作,将双手放在两侧胸廓,感觉呼吸过程中身体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是气体进出身体使得胸廓发生变化,还是因为胸廓变化使得气体进出身体?学生自己得出:肋间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吸气过程;肋间肌、膈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肺内气体被挤出,呼气过程。
再结合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的密集分布,由“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出,毛细血管和肺泡之间进行了气体交换:PPT展示针管打气过程,以及喷洒香水后香味的传播过程,从而得出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流动,所以在肺泡部位,进行的气体交换是:血液在毛细血管中流经肺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再由呼吸道排出;肺内的氧气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所以血液流经肺部后,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细胞,在细胞中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三)设计意图
学生喜欢灵活生动的课堂,尤其对于一些生物学知识,单纯用枯燥的语言文字介绍的话学生不容易建构起知识体系,而如果融入一些具象的例子,比如图像、视频等,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8、作业设计
画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概念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气体是如何进入身体的,首先学习“气体是怎样进入肺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这也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只做了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以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