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第1课时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1.下列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玉树大地震 ②冬春华北地区特大干旱 ③俄、美卫星相撞 ④央视新址火灾 ⑤纳米比亚、安哥拉暴雨洪水灾害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⑤
解析俄、美卫星相撞,央视新址火灾都不具备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
答案C
2018年12月24日上午9时左右,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火山灰和岩浆喷涌而出,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完成2~3题。
/
2.该地区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生长边界
D.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3.按自然灾害成因和发生过程,火山爆发属于( )
A.生物灾害 B.地质灾害
C.气象灾害 D.海洋灾害
解析第2题,该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岩层错动,岩浆从裂缝中喷出,形成火山,D对。A、B、C错。第3题,按自然灾害成因和发生过程,火山爆发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地质灾害,B对。生物灾害、气象灾害与火山爆发无关,A、C错。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等,D错。
答案2.D 3.B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4~5题。
/
4.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0(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5.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0(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解析第4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5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答案4.D 5.B
6.读我国东南沿海某村落附近某自然灾害实景图和等高线图、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受到哪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
某地自然灾害景观
/
解析根据图片确定自然灾害为滑坡,通过题干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图例判断村落所在地位置、地形特点和人为影响;结合气候资料图判断气候特征。
答案滑坡。理由: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能力提升
下图为2018年9月某地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质灾害是( )
A.滑坡和泥石流 B.地震和滑坡
C.火山和泥石流 D.地震和火山
2.甲、乙、丙三地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高于周围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质构造活跃,地形破碎
B.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C.河流众多,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D.丘陵地形,坡度大,地势起伏大
解析从图中等值线分布来看,地质灾害等级高的地区如甲、乙、丙和台湾均位于低山丘陵区,这些地区地势起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A 2.D
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海水越深,速度越快。读图,完成3~4题。
/
3.海啸到达时间相当的A、B、C、D四个海区中,A海区距离最远是因为( )
A.表层洋流的加速作用
B.海岭附近,摩擦力大
C.沿途大陆架宽广,速度快
D.途经岛屿少,阻力小
4.引发此次海啸的地震( )
A.震级小但烈度大
B.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C.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D.会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解析第3题,A海区主要位于东太平洋,岛屿少,对海啸阻挡作用弱,导致其速度快,在同样时间内,速度越快,传播距离就越远。第4题,从图中可知,震源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该地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地带,为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3.D 4.C
5.世界上地震较多的国家,如日本、新西兰等,也分布有众多的火山,火山活动明显。
/
结合上图,说明地震和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关联,为什么。
答案图中展示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地震、火山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因为二者都是地壳活动的产物,都是遵循着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云集,呈带状分布。
课件43张PPT。第1课时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自然灾害
1.概念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2.危害程度
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链接生活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是否相同?
提示:强度相当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由于发生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其危害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理背景不同;另一方面,各地区的人口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防灾减灾能力也不同。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规律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链接生活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灾害为什么具有更大的风险?
提示:(1)西部地区气候以干旱、半干旱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2)西部草原面积广阔,以畜牧业为主,经营粗放,靠天养畜,载畜量小。科技水平、经济水平差,抵御灾害的能力差。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
我国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
1.气象灾害:暴雨、干旱、寒潮、龙卷风、雹灾、暴风雪、霜冻等。
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等。
3.洪水灾害:洪水、雨涝等。
4.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
5.地震灾害:地震及由地震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如河流与水库决堤。
6.农业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和鼠害、农业气象灾害等。
7.林业灾害:森林病虫害和鼠害、森林大火等。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我国东部灾害区的主要灾害及成因是什么?
提示:洪涝、干旱、病虫害、霜冻、寒潮等。因为本区平原最集中,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多洪涝;华北地区,农业发达,多春旱等。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三、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地震
1.地震成因: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超过承受限度,发生破裂或错动,能量急剧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震级和烈度 4.地震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自主预习自我检测5.地震分布
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边界。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易误辨析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各反映地震什么指标?有何区别?
提示:震级是地震所释放能量大小的反映,震级越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越大,其破坏力越强。烈度是地震发生后,反映不同地区具体破坏程度的指标,受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多个因素影响,烈度越大,则当地受地震破坏越严重。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再加上内部断层众多,因此地震频发。根据我国历史上地震的发生情况,可以划分出四大地震带,即台湾与福建沿海地震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震带、新疆地区盆地边缘地震带。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 ( )
(2)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 ( )
(3)地球上每年发生约数百万次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地震是人们感觉到的。 ( )
(4)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
答案:(1)× (2)√ (3)× (4)√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按成因机制,可以将地震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
3.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严重
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轻
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严重
D.抗灾能力越高,灾情越严重
解析:灾害强度大,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经济发展水平高,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防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大,反之危害程度小。
答案:A自主预习自我检测4.某岛屿所在国家人口密度为16人/千米2,2018年人均GDP达37 000美元。下图为该岛屿位置示意图。
说明图中岛屿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解析:火山、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结合图示位置可分析原因。
答案:该岛屿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自然灾害损失的差异
问题探究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发生地震,震级里氏7.8级,震中烈度11度。同日18时43分,在距唐山40余千米的滦县又发生里氏7.1级地震,震中烈度9度。这次地震发生在工业城市,人口稠密,损失十分严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全国多个省市都有震感。
同时根据教材表4-1-1和表4-1-2提供的信息,完成下题。
分析两次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差异的原因。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提示:唐山地震发生于1976年,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防灾减灾能力较低,所以那时的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相对来说比较小(当然这个破坏程度不包括人员伤亡),而现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较高,所以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和经济损失跟唐山地震比较相对较大。汶川地震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汶川位于川滇黔地震断裂带上,而且此次地震震源浅,震动时间长。同时因为四川地区多是山区,引发的次生灾害较多。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1.分析自然灾害危害程度高低的方法
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集度高的地区,灾害绝对损失严重,各项绝对指标高。相反,在人口和城镇稀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生了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绝对损失也较低。灾害的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不一样。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虽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但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多,经济总量高,防灾减灾的基础雄厚,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轻,所以相对损失较低。相反,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较少,经济总量小,抗灾减灾的能力弱,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灾害对该地区的危害程度仍然较高,相对损失较大。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唐山灾情严重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主要有: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2)人为因素主要有:①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②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③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典例剖析
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里氏8.0级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重大人员伤亡”,文本信息“24时左右”“里氏8.0级地震”“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河、渭大泛”。解答该题主要结合材料中信息进行分析。如里氏8.0级地震说明震级高、烈度大;发生时间在24时左右,人员来不及反应。
第二步,思维路径: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人员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说明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陷入地中”说明房屋倒塌严重;“河、渭大泛”说明次生灾害严重。
第三步,写出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中国的地震分布
问题探究
读教材图4-1-6中国发生过大地震的地点,结合材料探究: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中国的地震分布有何特点?
(2)根据中国地理分析地震灾情情况,并分析成因。
提示:(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2)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名师精讲
1.中国的地震分布及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华北区、台湾地区地震多发的成因是该区处在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成因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2.中国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程度的地域分布特点是:从东部向西部损失由大到小。
3.西部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危害较轻,但引发的资源、环境破坏效应却最为显著,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4.自1949年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死亡人口总体下降,而经济损失迅速上升的趋势。
[思维延伸]分析我国近年来死亡人口下降与经济损失上升的原因。
提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典例剖析
例2下图为中国自然灾害年均损失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1)图中东部数值比西部高,是因为( )
A.东部自然灾害种类比西部多
B.东部人口比西部多
C.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
D.东部单位面积上的灾害数量比西部多
(2)关于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地春季常有旱灾 B.乙地夏季常有涝灾
C.丙地秋季常有台风 D.丁地冬季常有寒潮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解析:根据影响我国东西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分析第(1)题,自然灾害对财产的危害程度除了受自然灾害活动强度影响外,还与受灾财产的类型、价值及时空分布有关;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等知识分析第(2)题。第(1)题,从图中自然灾害的年均损失等值线数值可以看出东部比西部高,这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地区高,因此单位面积上的经济产值比西部高。第(2)题,甲地为我国黄淮海平原地区,春季常有旱灾;乙地为我国江淮地区,夏季常发生涝灾;丙地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夏秋季节常有台风;丁地处于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冬季很少受到寒潮的影响。
答案:(1)C (2)D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影响
问题探究
①2019年4月10日,俄罗斯东部堪察加半岛上长期活跃的Shiveluch火山发生了一次强劲喷发,它的火山口向大气层中释放出了一股蒸汽和灰烬,此处附近是无人区。
②新华社消息:2018年1月31日,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贝拉镇,里氏6.2级地震袭击了巴基斯坦部分地区,造成至少一名儿童死亡、九人受伤。
③据史料记载,晋咸和三年(328年),榆次:雨雹破瓦、折木,苗稼荡然。
④据印度新德里电视台报道,2019年2月12日早上,印度新德里一家酒店发生火灾,有9人在火灾中死亡。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试辨析以上案例,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自然灾害?为什么?
(2)荒无人烟的地区会发生自然灾害吗?
(3)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与经济和人口的关系是怎样的?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提示:(1)①不是自然灾害,因为没有造成损失。②是自然灾害,以地震为诱因,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灾情。③是自然灾害,以雨雹为诱因,造成作物受灾的灾情。④不是自然灾害,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火灾。
(2)不会。因为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才称为自然灾害,无人区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不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也就不是自然灾害。
(3)自然灾害强度相同条件下,经济越发达、人口越密集,危害程度越大;经济、人口密度相当条件下,自然灾害强度越大,危害程度越大;一般经济越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越强,造成的人口伤亡数量少而经济损失大。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我国根据灾害特点、灾害管理及减灾系统的不同,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3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①——冻土、冰川为主;②——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③——沙漠化为主;④——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⑤——岩溶、塌陷为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1)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灾害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②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华北平原
C.灾害③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④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吐鲁番盆地
(2)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①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③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⑤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④加剧的主要原因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解析:第(1)题,①所代表的以冻土、冰川为主的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东北北部地区。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终年气温较低,冰川广布;东北北部地区因纬度高,冬季气温很低,也分布着大面积的冻土。②所代表的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在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比较多见,但华北平原极少发生。③所代表的荒漠化在内蒙古高原上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的地区时有发生,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④所代表的以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的灾害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吐鲁番盆地少见。第(2)题,灾害⑤主要是由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降水丰沛,岩溶地貌发育造成的。
答案:(1)A (2)C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A.春旱、寒潮、沙尘暴 B.寒潮、台风、沙尘暴
C.春旱、暴雪、沙尘暴 D.洪涝、寒潮、泥石流
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东南丘陵 D.华北平原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根据关联图的箭头所示的因果关系来判断。降水总量少,变率大,甲为春旱;接近沙源地,春季降水少,多大风,因此丙为沙尘暴;冬季风强盛,导致较强的降温,乙为寒潮。第2题,根据气候条件降水变率大,春季灌溉用水多,可知春季降水少;由接近沙源地、位于北方、植被覆盖率低可以排除B、C。四川盆地春季降水多。
答案:1.A 2.D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某年1月,3天内云南盈江县共发生小地震92次。据不完全统计,地震受灾3.72万户,受灾人口14.8万人,紧急避险群众8.59万人,其中需要紧急转移安置群众5.4万人;房屋受损7 836户、23 645间,其中房屋倒塌37间;严重受损1 700户、5 378间;轻度受损6 136户、18 267间。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此地多火山而引起地震
B.平原地区,地壳较薄
C.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而形成构造地震
D.地壳运动引起的断裂活动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4.地震造成当地农村大量人员受伤,与之无关的原因是( )
A.某些建筑抗震能力差
B.正值当地河流洪水期,引发洪水灾害
C.当地人口密度较大
D.当地居民防震知识缺乏
解析:第3题,云南盈江县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即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向北挤压,形成地震。第4题,地震造成农村人员受伤较多,与当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较低、当地人们的抗震防震意识较差及密集的人口有关,地震与洪水没有直接关系,1月份也不是洪水暴发的季节。
答案:3.C 4.B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5.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上图所示甲、乙两地同一年内先后发生了地震,相关情况见下表。 甲地损失比乙地大,主要是由于甲地的地震引发了 灾害,此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请利用表中两条信息加以说明。?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三当堂检测解析:本题以图表信息为载体,考查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成因。作答时,首先考虑地震可引发的自然灾害有哪些,再从甲地的地形和由图表中提取的时间、震源深度、植被状况以及人员财产损失信息去分析。
答案:滑坡(崩塌;泥石流)
A信息:高山峡谷地区。说明:山体坡度大,岩体不稳定。
B信息:植被稀疏。说明:地表松散物质裸露,容易滑落。
C信息:地震发生时间为8月。说明:正值雨季,降水多。
若答滑坡,则A、B、C任答两条。
若答崩塌,则A、B必答。
若答泥石流,则C必答,A、B任答一条。第2课时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夏季风进退早晚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表示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
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
2.下列年份,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是0( )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95年
解析第1题,从图中等纬度线可以看出,1955年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介于40°N~45°N之间,说明夏季风最北可达华北地区,B项正确。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势力强,快速北移,雨带在北方停留的时间长。由图中可以看出,和其他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停留在35°N以北的时间长,而停留在35°N以南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A项正确。
答案1.B 2.A
倒春寒是指春季回暖过程中由冷空气活动造成的气温持续低于同时期气温平均值,并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由于倒春寒影响,年初皖南某地茶园遭受重创。结合该地此次倒春寒前后时段逐日平均气温示意图,完成3~4题。
/
3.该地受倒春寒影响的时间是图中的( )
A.①时段 B.②时段
C.③时段 D.④时段
4.为保护茶园在春季免受冻害威胁,可采取的措施有0( )
①塑料薄膜覆盖 ②加强茶园的通风条件 ③熏烟、增大湿度 ④滴灌、施肥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③时段气温在回暖过程中突然下降,出现“倒春寒”现象。第4题,薄膜覆盖与熏烟、增大湿度都可减轻冻害威胁。
答案3.C 4.B
读中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5~6题。
/
5.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6.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0(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解析第5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第6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
答案5.A 6.B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7~8题。
/
7.上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8.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解析第7题,由图可知,降水与滑坡发生次数呈正相关,且滑坡发生最多的季节为夏季,故滑坡多发的诱因是夏季降水多。第8题,修建三峡水库后,由于水库库岸水位比修建水库前涨幅增大,对滑坡的发生起到润滑作用,因此发生滑坡的概率增大。
答案7.B 8.C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深入森林带。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暴发,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古乡沟上游地区沟谷堆积物数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该地冰川量大,夏季消融,同时夏季降水量大,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游地区狭窄的河谷,坡度大,更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气温高,冰川强烈消融。此时降水较为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沛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能力提升
读中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
1.图中P、Q两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多分布在( )
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落后地区
C.平原地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
解析水旱灾害是降水异常导致的,而我国东部地处季风区,夏季风的进退反常经常引起降水的异常,因此水旱灾害频发地区位于东部平原区。
答案1.A 2.C
读我国某地区日雨量等值线与泥石流分布图,完成3~4题。
/
3.与图中泥石流分布关联度不强的是( )
A.河流 B.城镇
C.降雨量 D.地形
4.图中甲地的日雨量可能为( )
A.45毫米 B.55毫米
C.65毫米 D.75毫米
解析第3题,泥石流是因暴雨、冰雪融水或其他地质灾害引起的夹杂着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影响泥石流分布的因素有河流、降雨量,A、C关联度强。主要发生在地形险峻山区,D关联度强。与图中泥石流分布关联度不强的是城镇,其不是泥石流的发生条件,B对。第4题,图中等差是10毫米,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图中甲地的日雨量范围是70~80毫米,可能为75毫米,D对。A、B、C错。
答案3.B 4.D
5.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0( )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
答案C
下图示意1949—1959年日本(北海道除外)各个月份出现崩塌灾害的百分率。据此完成6~7题。
/
6.影响图中各月崩塌百分率高低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地质 C. 降水 D.气温
7.8月崩塌低谷(低于6月、7月和9月)的原因是( )
A.受寒潮的影响
B.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影响
C.受台风的影响
D.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解析第6题,地形、地质在一年的各个月份没有变化,故A、B错误。降水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日本为季风气候,读图可知,崩塌百分率高的月份为降水多的月份,C正确。气温与崩塌关系不大,D错误。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崩塌主要与降水有关,8月日本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少,故8月崩塌百分率低于6月、7月和9月。
答案6.C 7.D
8.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干流河堤的安全。下图为中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 流域,C是 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 地区。?
(2)简要分析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
(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
解析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且河道曲折,堤坝易漫溃,需划定为滞洪区。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雨季河流排水不畅,极易造成大水漫流而形成洪涝灾害。
答案(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地势平坦,导致下游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堤坝容易漫溃。
(4)西部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且人口稀少。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课件38张PPT。第2课时 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洪涝灾害
1.概念
河湖水位超过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溢流现象或堤坝溃决导致的水流下泻称为洪水。
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洪灾。
若洪水或者雨水集聚,淹没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涝灾。
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洪水是多种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洪灾的形成多与地势高低有关。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3)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4-1-8)
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滑坡、泥石流
1.滑坡、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危害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易误辨析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有哪些?
提示: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重力作用下在斜坡上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使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 )
(2)地震可能会诱发滑坡灾害。 ( )
(3)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 ( )
(4)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 )
答案:(1)√ (2)√ (3)× (4)√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读下图,完成2~3题。
某历史时期长江流域发生洪涝次数
2.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
A.川江河段 B.长江下游河段
C.荆江河段 D.金沙江段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大 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第3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
答案:2.C 3.C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A.地震
B.山崩
C.滑坡
D.泥石流
5.影响该灾害强度的因素是( )
A.①处的物质组成 B.②处的光滑程度
C.①的体积和质量 D.②处水流的大小
解析:第4题,图中有明显的滑坡体和滑坡阶梯地形,由此可判断图示地质灾害为滑坡。第5题,促使岩体滑动的力量主要是重力,因此滑坡体的位置越高,体积越大,移动速度越快,灾害强度就越大。
答案:4.C 5.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
问题探究
材料 中国局部洪涝灾害分布图。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如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如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势方面解释其原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1)我国雨涝区分布大致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3)云贵高原为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大量地表水渗入地下;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分的存留时间短。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洪水的发生以自然原因为主,但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或加剧,一般情况下可从以下方面分析。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技巧归纳洪涝灾害成因
(1)来水量大或速度快:①气候——降水多且集中,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②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③植被——植被覆盖率低;④地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如山地、丘陵地区多发生山洪。
(2)排水不畅: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水;②河道弯曲,排水不畅;③河道淤积;④占用河道。
(3)调蓄能力差:①围湖造田;②泥沙淤积。
背景知识分析涝渍灾害的形成条件
一是水的来源;二是水的排出;三是水的下渗;四是水的蒸发。如三江平原内涝严重原因分析:一是河流众多,且常有凌汛发生;二是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三是有多年冻土,地表水难以下渗;四是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读中国部分雨涝区分布图和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下列说法与中国部分雨涝区分布图提供的信息,不相符的是( )
A.沿海和平原地区多雨涝
B.雨涝的分布大体上是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C.雨涝与地势高低无关
D.雨涝与离海远近密切相关
(2)从中国部分地区干旱总次数等值线图中可以读出的信息是( )
A.中国西北地区无旱灾发生
B.干旱频次最高的地区是华北平原、华南沿海与西南地区
C.干旱多发区都分布在平原及水稻种植地区
D.旱灾发生频率高与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无关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通过研究洪涝、干旱灾害的分布与形成,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大、小兴安岭地区是中国少涝区,而多涝区则分布在江汉平原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充分说明雨涝与地势高低有明显的关系。第(2)题,从图中可知,华北平原干旱频次高,它是中国旱灾多发区;华南和西南因受季风影响,旱涝现象非常普遍,因而也是中国的旱灾多发区。
答案:(1)C (2)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滑坡发生的机制
问题探究
滑坡是指山坡在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下,土层或岩层整体或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地滑,群众中还有“走山”“垮山”或“山剥皮”等俗称。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滑坡形成的基本机制是什么?
(2)滑坡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1)滑坡形成的基本机制:滑坡体和滑动面。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自然因素:①地形条件,地势起伏大的山地丘陵地区;②物质条件,物质破碎,多断裂构造;③植被条件,植被条件差,多荒山秃岭。
人为因素:①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结构,增加了地势的起伏;②人类活动堆放了大量的碎屑物质;③人类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
(3)影响滑坡强度的因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质地貌背景(包括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方式、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类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等);水文气象条件(包括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流速);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滑坡与泥石流的区分方法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其他主要地质灾害:
(1)地面塌陷: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地表岩体或土体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破坏房屋、铁路、公路、堤坝等工程设施。动力因素主要有地震、降雨以及地下开挖采空、大量抽水等。
(2)地裂缝:地表岩体开裂,大部分是由于地震、火山喷发、构造蠕变活动引起,也有由于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黄土湿陷以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原因。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安全。
学习方法如何判断泥石流多发的地区
(1)地形——陡峻的山地,沟深坡陡;(2)物质——松散,一是风化、侵蚀作用,二是地震造成的破碎,三是人类排放的废渣;(3)大量水流——短时间内;(4)植被——差。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阿卜巴利克是阿富汗东北山区的一个贫穷村落,居民大多住在土坯房中,2018年5月2日的一场暴雨触发了山体滑坡,摧毁了山下的村庄。1小时后滑坡再次发生,淹埋了自发前来救援的村民。此次灾害共造成2 700多人死亡。上图为灾害发生后的实景照片。读图,完成下题。
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分析阿卜巴利克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原因。
素养立意:通过研究滑坡的形成和危害,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解析:可从滑坡产生的原因,如地形、碎屑物质、降水等,以及滑坡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聚落分布、房屋抗灾能力、村民救灾常识、救援能力等方面回答。
答案: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雨,导致滑坡强度(面积、体积)大;村庄人口多,位于不稳定山体下方,位置不当;土坯房屋不坚固、抗灾能力差,村民缺乏救灾常识;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专业救援人员和设备缺乏,救援能力差。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下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 )
A.崩塌 B.滑坡
C.水土流失 D.地震
解析: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以下关于洪水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强降雨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B.冰雪融化、冰凌堵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C.滑坡、泥石流不可能形成洪水
D.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也可形成洪水
解析:洪水形成的条件有多个方面,如强降雨、高山冰雪融化、人为溃堤等,并且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也可形成洪水。
答案: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是中国不同时间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等)气象预报等级分布示意图(3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4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5级表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据此完成3~5题。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5月28日,中国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市、区)是( )
A.粤、桂、滇 B.滇、川、赣
C.浙、湘、鄂 D.川、陕、鄂
4.造成5月28日与8月23日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壳活动 B.地形状况
C.雨带分布 D.植被状况
5.从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看,中国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主要时段是( )
A.4—9月
B.10月至次年3月
C.6—11月
D.12月至次年5月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联系实际的能力。第4题,读图可知,滇、川地质灾害等级为4级和5级,赣为3级,5月28日这三省可能发生地质灾害。8月23日,易发生地质灾害的省区是川、渝、陕、鄂、鲁等。不同时间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差异明显与气象条件有关,联系我国雨带的分布来解答。第5题,中国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与夏季多暴雨分布有关,影响中国的夏季风4月份登陆,9月份南移,10月退出中国大陆,因此A对。
答案:3.B 4.C 5.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6.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泥石流发生条件主要从地形坡度、植被状况、降水量及降水强度等方面思考;图中显示,甲处河谷等高线密集,位于太行山东侧,地处山地迎风坡,夏季降水多。第(2)题,泥石流的危害主要有淹埋农田村镇、摧毁桥梁道路、阻塞河道等,结合图示信息作答即可。
答案:(1)甲地。地形坡度较大;处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