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四单元测评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四单元测评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09 07:05:02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本章整合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 拓展自然灾害并学会迁移应用(人地协调观)
一、风暴潮的概况
1.风暴潮的形成
风暴潮是连续向岸吹的强风引起的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专题一专题二2.风暴潮的类型
3.风暴潮的防避
(1)如果你是开车旅游,则应将车开到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2)如果你住在帐篷里,则应收起帐篷到坚固的房屋中避风。
(3)如果你在坚固房屋里,则应关好窗户防止大风。
(4)如果你的船只在近海,则应尽快将船只驶入避风港。专题一专题二二、风暴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强风暴潮预警技术研究。正确的风暴潮预警非常重要,它是各级政府应急部门采取防御措施的依据。
2.加强我国沿海验潮站的合理布局,实现资料共享;完善风暴潮的观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3.系统开展我国沿海风暴潮灾害区划和风险评估。
4.加强海堤建设。我国海岸线长,各地海堤的防御能力差别很大,因此要加强海堤的建设。
5.有效地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等均可有效地抵御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由于近年来我国沿海海岸带存在各种不合理开发,破坏了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使其丧失抵御灾害的功能。
6.广泛地开展风暴潮知识的普及、宣传。对风暴潮知识了解得越多,越有利于正确行动,有效地防御风暴潮灾害。专题一专题二例题1风暴潮是指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近海水面异常升高,海水侵溢上陆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的逐月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该省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省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专题一专题二思路导引:获取信息:文本信息“强烈大风扰动”;图像信息“我国东南沿海某省超警戒风暴潮平均发生次数7、8、9、10月份较多”。专题一专题二题干信息“防御风暴潮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题目答案:(1)超警戒风暴潮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该省沿海夏秋季节多台风活动,易形成超警戒风暴潮;河流入海流量大,对风暴潮起顶托作用,增加超警戒风暴潮发生的次数。
(2)加强风暴潮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加固堤防;保护生物(红树林、珊瑚礁)海岸,营造沿海防护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御风暴潮灾害的意识。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二 理解“3S”技术的相互关系(综合思维)
1.遥感:记住“调查、监测”四个字。遥感是用来搜集信息的,涉及调查、监测一类的字眼,一般都是遥感的应用领域。如国土资源的调查、台风灾害的监测等。
全球定位系统:记住“定位、导航”四个字。飞机导航、汽车导航都要用全球定位系统。要特别注意,全球定位是三维定位,除能确定经纬度位置外,还能确定海拔,所以高程测量也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领域。专题一专题二地理信息系统:记住“管理、分析”四个字。它的主要功能是对数据的管理、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处理,为人类的行为提供参考数据。如城市管理、出租车的调度管理、商业区的选址分析等。
当然,三个技术系统的应用领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一项工作需要同时利用其中的两个或全部技术系统,此时要注意在不同的阶段往往使用不同的技术系统。如我们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卫星遥感技术用来跟踪监测大气的变化,将所获得的数据传给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经过分析处理得出的结果,就是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卫星云图。专题一专题二2.地理信息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 专题一专题二专题一专题二例题2精准农业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读图,完成下题。专题一专题二精准农业系统(  )
A.依据植物生长模型,利用数字地球技术实施监测
B.依据产量分布图,利用RS技术控制收割机转向
C.依据施肥处方图,利用GPS技术进行精准施肥
D.利用GIS识别田间杂草、害虫,控制农药喷洒量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思路导引:精准农业系统依据施肥处方图,利用GPS技术进行精准施肥,做到无污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与管理,C对。不监测、控制收割,A、B错。GIS没有识别田间杂草、害虫的功能,识别应是RS的功能,D错。
题目答案:C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它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社会属性是指它必须有承载体,即要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才成为灾害。现在很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类活动有关。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会发生自然灾害
B.人类完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
C.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越弱,受灾越严重
D.霜冻属于气象灾害,赤潮属于海洋灾害
2.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0(  )
①滑坡 ②地面塌陷 ③环境污染 ④火山爆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1题,只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就是自然灾害;如果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些事件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但不能完全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受灾越轻,反之越高。第2题,关键是紧扣“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自然灾害”这两个条件去分析四个选项。③不属于自然灾害,④为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无关,只有①②可能由人类活动(如植被破坏、工程建设、过度开采地下水等)诱发。
答案1.D 2.A
读中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
/
3.图中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不同
D.水利建设不同
4.我国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是(  )
A.人口稀少地区 B.经济发达地区
C.丘陵地形区 D.高原和盆地地区
5.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洪水多发区的人口全部迁出 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 ④修建水库,建分洪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中国南方与北方降水的多少主要受夏季风进退的影响。第4题,我国东部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此旱彼涝,加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旱涝灾害严重。第5题,全部迁出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洪能力下降,洪水灾害更易发生,故①②不正确。
答案3.A 4.B 5.B
6.下列洪灾形成因素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堵塞河道→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解析土壤含水率高,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慢,不易形成洪水。泥石流、大量的冰雪融水冰凌堵塞河道都可能形成洪水。
答案D
读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和洪涝、台风、风暴潮成灾面积率过程线图,完成7~8题。
/
7.1977年广东省的主要灾害可能是(  )
A.台风 B.洪涝
C.干旱 D.风暴潮
8.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
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
C.位于东南沿海,台风雨较多
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
解析第7题,首先要判断图中的两条曲线所代表的含义。因为干旱与其他灾害相反,所以图中一条曲线代表干旱,另一条曲线代表台风、洪涝和风暴潮。虚线有三次基本上没成灾,最可能是干旱。第8题,我国东部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主要是受季风的影响。夏季风的强弱影响到锋面雨带的推移,导致水旱灾害频繁。
答案7.C 8.B
9.人们通过对遥感信息进行判读,利用的是(  )
A.地物的外形轮廓特点
B.地物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特点
C.地物分布的位置特点
D.地物本身的质量和密度特点
解析不同地物、同一地物的不同状况,其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不同,这是遥感影像能够被判读的基础。
答案B
10.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中起到重要作用。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利用遥感可以监测旱涝灾害和地震、滑坡等自然灾害。
答案C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1~12题。
/
11.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洪涝 B.干旱
C.低温冻害 D.滑坡、泥石流
12.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珠江三角洲
解析图中河流为“地上河”,且湖泊众多,海拔较低,可能为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荆江河段地势平缓,河流曲折,排水不畅;上游的泥沙易堆积抬升河床,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11.A 12.B
现代遥感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可覆盖整个地球,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处理、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据此完成13~14题。
13.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的信息量大
D.获取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14.下列关于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根据传感器所在的不同高度可以将遥感分为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
B.航天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研究
C.航空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
D.航天遥感、航空遥感的飞行高度都比近地遥感高
解析第13题,遥感是对遥远地物的感知,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等信息。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体现了遥感的快速时效性。第14题,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和近地遥感是根据运载工具的不同划分的:航空遥感可以用于某项主题研究,而航天遥感可以不受领空限制,可以进行重复不定期的观测;近地遥感的高度是距地面几十米以内的遥感,飞行高度最低。
答案13.D 14.D
读中国某区域图,完成15~16题。
/
15.图中圆圈所示地区洪灾严重,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于秋季,且阴雨连绵
B.植被稀少
C.地势低洼,入海河道少
D.地下水水位高
16.造成圆圈所示地区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原因有(  )
A.夏季风影响时间短
B.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规模大
C.虽节约用水,但水资源仍很短缺
D.降水总量少,季节变化大
解析第15题,图示区域为我国的京津唐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低平,入海河道少,且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第16题,此地区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地区,现在人口更为集中,工农业生产发达,因此水资源很短缺。
答案15.C 16.B
17.下图所示是对水稻长势进行监测的工作原理。监测过程中获取水稻光谱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物体辐射和 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 分析→管理 措施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数字地球
解析遥感是对遥远地物的感知,获取光谱信息。
答案B
18.用于对雾霾的分布范围监测系统还可用来(  )
A.出行导航
B.规划城市道路交通
C.进行矿物地质探测
D.建立城市管理数据模型
解析用于对雾霾的分布范围监测系统是遥感,还可以用于进行矿物地质探测。出行导航用到GPS,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用到GIS。
答案C
19.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遥感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及估产等;跟踪产品流向需要用到GPS。
答案A
云杉(亚寒带代表性针叶树种)分布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研究北美洲气候变化,用恢复历史植物分布的方法,得到距今2.1万年(图甲)、距今5 000年(图乙)和距今500年(图丙)北美洲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完成20题。
/
20.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得到甲、乙、丙三幅云杉主要分布区图,其研究过程是(  )
①实验分析并建立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库 ②运用GPS对野外采样点进行空间定位 ③运用GIS分析和输出云杉主要分布区地理信息数据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解析GIS的简要程序: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根据题意可知,其研究过程是②①③,故D正确。
答案D
结合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完成21~22题。
/
21.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22.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解析第21题,RS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的发展。第22题,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
答案21.C 22.B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完成23~24题。
/
23.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24.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解析第23题,农民利用RS技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利用该系统把影像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为GPS,最后利用该系统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第24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是地理空间数据,因此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统计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
答案23.D 24.D
25.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解析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影像就越亮。公路在晴天的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时,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与其他选项中的地物相比温度最高,影像最亮,A符合题意;B中的菜园和D中的果园,由于植被的保护,温度不是最高,影像不是最亮,B、D错;鱼塘的比热大,白天增温慢,温度不会最高,应该不最亮,C错。
答案A
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墒情,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下图为中国春季某时段农用天气预报图。
/
(1)说出甲、乙两地区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应对措施。(6分)
(2)说出丙地区强对流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及有利影响。(5分)
解析第(1)题,根据背景材料对“墒情”的解释可知,墒情较差的乙地区是土壤水分含量低,面临旱灾;应对措施是引水灌溉,并采取减少水分蒸发的措施保墒。甲地区墒情优,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适合播种和作物生长,因此其面临的灾害不是旱灾;背景材料中说图示为“春季”,此时,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仍然比较强大,受其影响,春季低温或寒潮是甲地区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防御措施可从保温、育苗两个角度归纳。第(2)题,强对流天气往往带来大风、降雨,此时正值春播,作物生长期需水量大;受夏季风进退规律的影响,春季我国普遍雨季尚未来临,丙地区的春旱较严重。
答案(1)甲:低温(或寒潮)。地膜(或秸秆等)覆盖;大棚育苗。
乙:干旱。引水灌溉;适当深播,播后适时覆膜保墒。
(2)危害:大风。有利影响:降雨增加土壤墒情(或土壤湿度增加);缓解旱情。
27.(12分)读中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
(1)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4分)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8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涝灾的分布规律,注意图例的变化。第(2)题,A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涝灾产生的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为原因主要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中游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针对人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2)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等。
解决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使用土地等。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央气象台消息,第10号台风“莲花”的中心已于7月9日12时15分前后在广东陆丰市甲东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登陆后将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
材料二 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图。
/
(1)要获取台风“莲花”的图像信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2分)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7月10日,渔民要想预估未来一天自己所处海域的风力状况,除了借助下图外,还需要采用何种地理信息技术?若该渔船在遭受十级以上大风袭击后,渔民发出求救信号,广东海事局调度船只进行营救时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哪一种?(4分)
/
(3)要完成台风“莲花”未来48小时路径概率预报图的整个绘制需要采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     和        。(4分)?
(4)试举出(3)题所用两项地理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其他实例。(2分)
解析利用遥感获取卫星云图,渔民想利用大风预报图判断风力,需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用全球定位系统。海事局组织救助,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路线和救助方式,对台风未来的路径预测要在遥感获取的实时资料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
答案(1)A
(2)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3)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4)如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水灾损失,并为防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持。
29.(15分)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解析第(1)题,涝灾可能发生的时间要从涝灾的成因切入分析,6—10月份,降水量大且集中,从图中看,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在滨湖地区,地势较低,湖水难于外泄,容易形成涝灾。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农业区防治洪灾还应结合农业生产分析。
答案(1)可能发生的时间:6—10月(或夏秋季节)。
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6—10月为雨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