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习题)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10-09 07:09:33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1~2题。
/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解析第1题,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上部。图中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④是地核。第2题,①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②圈层横波能通过;③圈层横波消失,最可能为液态;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
答案1.B 2.C
/
暑假期间,小明同学到黄果树瀑布旅游,拍摄了如右景观。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有(  )
A.2 B.3
C.4 D.5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各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图中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第3题,图中有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四个圈层。第4题,连续而不规则的是水圈,图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其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一部分来自太阳辐射能,一部分来自地球内能。
答案3.C 4.B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
5.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6.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a、b、c为地球外部圈层,b为生物圈;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横波速度减为0。第6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壳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是一个连续圈层。
答案5.C 6.B
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写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A    ;B    ;②    ;③    ;④    。?
(2)C表层以外划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    圈、    圈、    圈。?
(3)试描述界面①上③④波速变化情况:                     。?
解析第(1)题,内部圈层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故A为外核。地幔与地壳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故B为地幔,②为莫霍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且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且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故③为纵波,④为横波。第(2)题,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由生物圈、水圈与大气圈组成。第(3)题,该图纵坐标为深度,横坐标为速度,越往右速度越大,且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下降。
答案(1)外核 地幔 莫霍面 纵波 横波
(2)大气 水 生物
(3)④(横波)完全消失,③(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能力提升
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读图,完成1~2题。
/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
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
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
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
A.地核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解析第1题,图中③为横波,④为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②为古登堡面,纵波到达古登堡面波速突然下降;图中①为莫霍面,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明显增加,纵波和横波能通过莫霍面,但横波不能通过古登堡面。第2题,岩石圈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软流层,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面,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答案1.B 2.D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完成3~4题。
/
3.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4.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第3题,从图中地壳等厚度线的数值的大小及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可知,图示地区地壳的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大,故选C。第4题,地球有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个部分,其中地表以下的部分为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莫霍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莫霍面,故选C。
答案3.C 4.C
/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中国台湾花莲县海域2019年1月30日13时21分发生里氏5.2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3.77度、东经122.43度,震源深度20.0千米。在福州闹市区,中新社记者感受到楼房有明显晃动。厦门市民说,在软件园15层的办公楼中感受到吊灯在剧烈摆动。地震发生后,厦门、福州、莆田、泉州等沿海城市民众纷纷第一时间在网络上留言。有泉州网友称:“春节将至,希望不要有灾情。”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5~6题。
5.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图中④包括软流层
6.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解析第5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A错;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B错;图中①②③合为岩石圈,C错;图中④位于上地幔的上部,为软流层,D正确。第6题,可以利用地震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传播的特征不同进行地质探矿(石油为液态,若遇到石油则横波无法通过,纵波会减速),但它不能传递生命信息,也不能预报地震和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答案5.D 6.B
读我国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完成7~8题。
/
7.图中M界面为(  )
A.地表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 D.莫霍面
8.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B.距海越远,地壳厚度越大
C.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
D.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
解析第7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M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M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由于地壳的下限是莫霍面,所以M也可以表示莫霍面。故D正确。第8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图可知,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A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B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3千米左右,山地、高原的地壳厚度较平原、盆地地区厚,故C对;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板块碰撞挤压处的地壳厚度一般比周围地区要厚,故D对。故不正确的是B项。
答案7.D 8.B
9.[综合拓展题]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地壳比较厚,     部分地壳比较薄。?
(3)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 。?
解析第(1)题,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在地表有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第(2)题,①②两层构成地壳,读图可知,大陆部分地壳比较厚,大洋部分地壳比较薄。第(3)题,从地表向地球内部,越深压力越大,岩层密度越大。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为①<②<③。
答案(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大陆 大洋
(3)①<②<③
课件28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2)分类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不连续面
(1)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2)分类
莫霍面: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纵波、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波速陡降,横波完全消失。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圈层划分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2)地幔
地幔介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该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3)地核
范围:古登堡面到地心之间,厚度3 400多千米。
分层:内核和外核。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核分内核和外核,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  )
(4)水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
(5)地球的外部圈层分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2~3题。
2.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
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
3.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面
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在莫霍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D.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解析:第2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第3题,在莫霍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古登堡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答案:2.A 3.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地球的圈层结构还包括其外部圈层。据图,完成4~5题。
4.读地球外部圈层构成图,其中B代表(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岩石圈
5.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水圈 B.生物圈 C.地幔 D.大气圈
解析:第4题,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5题,地幔属于地球内部的一个圈层,而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4.B 5.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地球的内部圈层
问题探究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外的浩瀚太空,但观测地下却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目前人类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千米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虽然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索现在还处于科学设想阶段,但是目前人类可以通过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特征间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物理状况。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结合材料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总是先感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为什么?轮船上船员的感觉与陆地上是否一样?
(2)在陆地地下约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如何变化?
(3)地壳与岩石圈有何区别和联系?
(4)上地幔的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源地,其物质状态是否为液态?
(5)在陆地地下2 900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地幔和外核的物质组成有何差异?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1)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所以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陆地上的人们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横波到达地面,人们又感觉到前后左右摇晃。不一样。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轮船上的人们只能感觉到由纵波引起的上下颠簸。
(2)纵波和横波速度突然增加。
(3)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但是二者的范围不同。地壳是自地表至莫霍面,岩石圈是自地表至软流层;岩石圈不仅包括地壳,还包括上地幔的上部。
(4)由于横波能在此传播,故不可能是液态,推测可能为可塑性物质。
(5)纵波速度突然降低,横波消失。说明地幔是固态,外核是液态。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两种地震波的比较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是(  )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②③层均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认知能力。通过对图的辨识,充分理解地球各圈层的位置关系和相关的基本特征。
解析:图中①为大气圈,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外核(④层)是液态,③层横波能穿过。
答案:(1)C (2)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地球的外部圈层
问题探究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感受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合材料探究: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
(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何关系?
(3)为什么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圈层?
(4)生物圈就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吗?为什么?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提示:(1)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交换。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3)水圈由固、液、气三态水共同组成,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水圈没有一个完整的形状,因此说它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又通过自然界物质的循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所以说水圈又是连续的。
(4)不是。生物圈不仅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还包括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如大气、水、土壤、岩石、阳光等)。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共同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外部圈层特点比较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就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圈层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外部圈层的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从而对抽象图进行一定的解读。
解析:第(1)题,在地球外部圈层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所以A代表生物圈,B是水圈,C是岩石圈。第(2)题,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它是一个复杂系统;水圈中的水有多种形式。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不仅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特别是和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
答案:(1)D (2)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大陆部分莫霍面的平均深度是(  )
A.33千米 B.2 900千米 C.17千米 D.5 000千米
解析:地壳厚度不均,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部分莫霍面的平均深度33千米,大洋部分莫霍面的平均深度7千米,故选A。
答案:A
2.岩石圈是指(  )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解析:在地幔中有一个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合在一起,物质组成为岩石,叫作岩石圈。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纳海沟 D.贝加尔湖
解析: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壳平均厚度33千米,洋壳平均厚度6千米,陆壳厚度远大于洋壳厚度,A错。死海、贝加尔湖位于大陆上,地壳厚度较大,B、D错。马里亚纳海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位于太平洋,属于洋壳,厚度最薄,C对。
答案:C
4.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解析: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地幔,B正确。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5.图中的大圆、中圆和小圆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正确的是 (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解析:地球内部圈层包含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故选D。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6.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④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降水是由大气圈产生并汇集在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中,可判断④是大气圈;水圈为生物圈提供水资源,水圈渗透在岩石圈中,各圈层中的水通过蒸发、蒸腾进入大气圈,岩石圈为生物圈提供养分,可判断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故选C。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