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大气层气温的垂直变化( )
A.受地面影响明显 B.主要与二氧化碳有关
C.主要与臭氧有关 D.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解析第1题,从该层大气分布高度为12~50千米可知,该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平流层顶部气温一般在-10 ℃~0 ℃之间。第2题,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答案1.A 2.C
3.一架飞机从赤道飞往北极,一直保持在12千米的高度,这架飞机是从( )
A.对流层飞往对流层 B.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C.平流层飞往对流层 D.平流层飞往平流层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 。所以这架飞机是从对流层飞往平流层。
答案B
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一旦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的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017年1月16日,河北、河南、北京等地PM2.5浓度大,达到重度污染,并出现重度霾。据此完成4~6题。
4.我国秋末冬初容易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促进作用的有( )
①强劲北风带来沙尘 ②进入冬季燃煤取暖 ③秸秆大量焚烧 ④全球变暖,水汽凝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下列所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有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
6.有雾霾的天气,总是让人感觉比较昏暗,其原因主要是 ( )
A.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太阳辐射
B.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地面辐射
C.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D.大气中的颗粒物削弱了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解析第4题,燃煤取暖和秸秆焚烧会使空气中细颗粒物增加,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强劲北风会加快大气流通,不易形成雾霾天气;全球变暖、水汽凝结不会促进雾霾天气的形成。第5题,当近地面出现逆温情况时,不利于大气的对流,大气较稳定,使得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更易形成雾霾天气。第6题,大气中的颗粒物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使天空显得比较昏暗;大气中的颗粒物会增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答案4.D 5.C 6.A
7.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A ,F ,I 。?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 。?
图中I的作用是 。?
(3)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 。原因是 。?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前进,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大,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 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低,故昼夜温差较小
(4)D
能力提升
1.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纬度相当,但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气温日较差大得多,原因是青藏高原的( )
①地势高,离太阳近 ②正午太阳高度小得多 ③云层厚,而且夜长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较强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A.①②④⑤⑥ B.③④⑤⑥
C.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弱,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故气温日较差大。
答案C
2.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当时正值月昼期,月面明亮,但月空漆黑。其成因是月球没有( )
A.月面长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散射作用 D.大气反射作用
解析地球上空之所以是明亮的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不能产生散射作用,使得月面明亮,月空漆黑。
答案C
读下列图表,完成3~4题。
部分城市某日天气预报
城市
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
28 ℃/18 ℃
上海
25 ℃/19 ℃
哈尔滨
24 ℃/11 ℃
西宁
22 ℃/3 ℃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4.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数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一日内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A项错。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不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B项错。西宁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白天外出应防紫外线伤害;当日白天最高气温为22 ℃,不会中暑,D项错。第4题,此日北京最高气温高于上海,是因上海出现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被削弱。故B项正确。
答案3.C 4.B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可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读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6.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5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第6题,在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果树光合作用的效率,而且
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苹果质量。
答案5.A 6.C
7.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建温室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 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2)依照菜农的经验,每天下午都要在棚内洒水,以保证蔬菜安全过夜。试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
(3)A、B两位置的蔬菜,长势较好的是 ,原因是什么?口感较好的是 ,原因是什么??
(4)分析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影响。
解析第(1)题,温室大棚是根据大气保温效应原理制作而成,能够改善冬季农作物热量不足的问题。第(2)题,水汽可以吸收地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第(3)题,A、B两处位置不同,导致热量、温差都存在差异。B处热量较充沛,蔬菜长势较好。A处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产生的糖分多;晚上气温低,呼吸作用消耗的糖分较少,集聚在蔬菜内的糖分多,口感好。第(4)题,大棚技术改变了冬季的光、热、水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
答案(1)热量 大气保温效应。
(2)棚内洒水可以吸收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储存更多的热量。
(3)B处 B处保温效果好,热量充沛,蔬菜生长状况好。
A处 A处在门口位置,温差较大,蔬菜储存糖分多,口感好。
(4)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课件32张PPT。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作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大气圈的分层
(1)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大气分层
A代表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B代表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该层的臭氧层被誉为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C代表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小,有若干电离层。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对流层的高度在不同纬度地区和不同季节有何差异?
提示:对流层的高度有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低纬度地区较高,高纬度地区较低;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大热源
(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链接生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高处不胜寒”。你能运用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解释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吗?
提示: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高处”离地面较远,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气温较低。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大气圈中氧气的含量是最多的。( )
(2)地面辐射是短波辐射。( )
(3)含量最多的氮气能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4)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5)阴雨天气大气逆辐射更强。(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字母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 )
A.a
B.b
C.c
D.d
3.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
A.a B.b C.c D.d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解析:第2题,a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b是被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是地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d是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第3题,结合上题的分析,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答案:2.D 3.C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题。
4.大气中( )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下降(①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吸收的地面辐射(②)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③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④)在夜间增加。
答案:B自主预习自我检测5.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解析: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
答案: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探究
2019年4月30日,天绘二号01组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结合材料探究:
(1)卫星发射升空时,依次穿过的大气层是什么?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什么?
提示:(1)卫星依次穿过的大气层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大气垂直分层的特点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平流层的气温和大气运动分别有何特点?
(2)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有何作用?
(3)简述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原因。
(4)为什么平流层有利于飞机飞行?
素养立意:本题结合大气圈层结构和人类生活生产,体现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
解析:第(1)题,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第(2)题,电离层在无线电通信中作用重大。第(3)题,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第(4)题,平流层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机飞行。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答案:(1)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2)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3)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4)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大气的受热过程
问题探究
深秋和初冬的傍晚,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往往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庄稼遭受霜冻。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能够使低层大气增温的主要热源是什么?
(2)傍晚燃烧柴草使庄稼免遭霜冻危害,为什么?
提示:(1)b(地面)。
(2)增强了c(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过程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反射作用:受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反射较明显,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光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周围散射。其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如下图。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4 000米高空。结合材料和图完成下题。
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
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反映在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中对应的数码是 、 ;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图中对应的数码是 。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结合地质灾害和大气的受热过程,体现对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1.读图析图:火山灰云团增强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火山灰云团增强了③(大气逆辐射)。白天火山灰云团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的气温升高较慢;夜晚火山灰云团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使夜晚的气温下降较慢。所以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2.思路展示:(1)应读懂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明确图中数码表示的环节,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地面辐射。(2)明确各环节在大气保温作用中所起的作用。
3.技巧归纳: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归纳为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答案:① ② ③ 小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的是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Ⅰ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B.Ⅱ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Ⅲ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Ⅰ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根据气温的垂直分布可知,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高层大气的气温随高度增加先是下降,然后上升。第2题,题干表述的是对流层气温变化特点,Ⅰ层是对流层。
答案:1.B 2.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来源主要是③
D.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②
4.北方农民秋季夜晚用人造烟雾来防止蔬菜受冻,与之关系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地面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白天晚上都存在;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其能量主要被地面吸收,低层大气直接吸收较少;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吸收大部分长波辐射,因此地面的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第4题,人造烟雾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夜晚的气温不会太低,可以防止秋季蔬菜受冻。
答案:3.D 4.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5.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解析:大规模的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通过反射、散射和吸收等形式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使地表温度下降。
答案: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6.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B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D表示 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 ,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 (填“高”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 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 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要 (填“高”或“低”)。?
(4)若北京某月5日一天24小时都多云,该月4日一天24小时晴朗,则全天温差小的是 日。?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由图知,B是云层的反射作用,D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第(3)题,夜间多云时,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加强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所以地面温度较晴天时高。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多云时白天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气温比晴天高,因此,全天温差比晴天小。
答案:(1)反射 大气逆
(2)反射 减弱 低
(3)吸收 逆辐射 高
(4)5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1~2题。
1.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大气流动。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2.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 )
①市区比郊区气温高 ②郊区比市区气温高 ③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高 ④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A项错误。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被迫上升,故B项正确。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故C项错误。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收缩下沉,故D项错误。第2题,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排放大量的人为余热,形成“热岛”,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比市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答案1.B 2.B
相传,天灯(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天灯上,随着天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图甲为燃放天灯的原理图,图乙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百帕)图。据此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下面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
4.在图乙中a、b、c、d四地燃放孔明灯,飞得最高的与飞得最远的分别是( )
A.a地、b地 B.b地、c地
C.b地、d地 D.a地、c地
解析第3题,孔明灯底部点火后,内部中间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内部四周的空气则沿灯壁下沉,形成热力环流。第4题,b地为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故在b地会上升得最高;而d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在d地会飞得最远。
答案3.B 4.C
图Ⅰ示意北半球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①地气压低于④地 D.④地气压高于②地
6.下列关于风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B.a的风向为西北风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c的风向为东北风
解析第5题,读图Ⅱ可知,甲地气压高于乙地,则①地气压高于②地,高空气压与近地面相反,则③地气压高于④地。第6题,a的风向从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形成西北风。
答案5.B 6.B
下图示意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逐时热岛强度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丙、丁四条曲线,表示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北京市夜间热岛强度大的可能原因有( )
①市区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 ②夜间大气对流弱,不利于市区散热 ③市区大气污染较严重,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④建筑物既高又密,不利于市区散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7题,受天气(冬季多逆温,不利于市区散热)、供暖等因素的影响,冬季市区与郊区的温差最大,热岛强度最大。第8题,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并无昼夜变化,对市区热量扩散的影响程度在白天和夜间是相同的,因而其不是北京市夜间热岛强度大的原因。
答案7.D 8.A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北半球的高压中心
B.为北半球的低压中心
C.为南半球的低压中心
D.为南半球的高压中心
2.关于A、B两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吹西北风,风力大于B地
B.A地吹东南风,风力大于B地
C.A地吹东北风,风力小于B地
D.A地吹西南风,风力小于B地
解析第1题,根据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可知,甲地为高压中心。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此可以判断出风向向左偏,甲地位于南半球。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画出A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并向左偏转可知该地吹东南风。等压线密集处单位距离气压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答案1.D 2.B
读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该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右偏,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③正确。第4题,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图中③处等压线最密集,故风力最大。
答案3.C 4.C
(2019课标全国Ⅱ卷)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5~6题。
5.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6.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解析第5题,考查热力环流。气流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凝结成积云;气流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天气晴朗。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不能连续分布,而形成间隔团块状,C项正确。第6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下垫面温度越低,对流运动形成积云的高度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故A项正确。
答案5.C 6.A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材料,在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
(2)分析海陆风对滨海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解析第(1)题,白天海洋增温慢,气温较低,其上部的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则由陆地吹向海洋。夜晚反之。第(2)题,海陆风共同作用下可以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在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小于陆地。
答案(1)画图略(白天为顺时针,夜间为逆时针)。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8.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释这一现象。?
(2)在下图中用实线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低处和高处等压线的弯曲情况,并用箭头画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过程:热量差→ →同一水平面上的 →大气 。?
(4)本实验验证了什么地理原理?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该地理原理,请你列举一个生活实例并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第(1)题,电炉附近气温高,气流上升;冰块附近气温低,气流下沉;下部气流由冰块流向电炉附近,而上部由电炉上空流向冰块上空。故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第(2)题,根据上部和下部气温和气压状况画出即可。第(3)题,受热不均导致热量差,使得大气产生了垂直或水平运动。第(4)题,本实验验证的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第(5)题,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思考。
答案(1)右 左 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答案合理即可)
(2)如下图所示。
(3)大气上升或下降 气压差异 水平运动
(4)热力环流。
(5)略。
课件35张PPT。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一、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A受热,B、C冷却。
(2)气流运动:①垂直运动。
②水平运动。自主预习自我检测思考气流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吗?
提示:不一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空气是对流运动,根据近地面的冷热情况来判断。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
温馨提示:“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自主预习自我检测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原因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为什么海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提示: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表面摩擦力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气压条件下,海洋表面的风力往往比陆地表面的风力大。自主预习自我检测1.判断题
(1)风是大气的垂直运动。 ( )
(2)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 ( )
(3)地表受热,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 ( )
(4)地表受冷,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 ( )
(5)沿海地区晚上吹海风。 ( )
答案:(1)× (2)× (3)√ (4)× (5)×自主预习自我检测2.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气压比G处高
B.E处气压比H处低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解析:地球表面任何一点,近地面气压均比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处为高空,故A项错误;相对H处,E处为高空,故B项正确。市区气温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故H是市区,G是郊区。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因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所以D项无法判断。
答案:B自主预习自我检测3.下面四种局部环流形势图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A图是局部热力环流图,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反之则气流收缩下沉,故A图不正确;B图反映白天,吹谷风;C图表示海滨夜晚,吹陆风;D图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答案:A自主预习自我检测读北半球某地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4题,依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判断气压的递变情况,图中甲点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乙、丙两点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左偏,为南半球风向。故D项正确。第5题,乙点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
答案:4.D 5.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等压面图的判读
问题探究
歌曲《军港之夜》中唱道:“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
结合材料探究:
(1)你认为歌词描述“海风”的部分妥当吗?
(2)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受热状况,画出海边夜晚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提示:(1)仅从小范围的大气运动来分析,其描述是不妥当的。在滨海地区,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近地面风应该从陆地吹向海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发生了如下(a→b→c)的形态变化。
温压关系是判读气流垂直运动和气压高低的依据,而风压关系是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2.判读等压面的凹凸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1下图为北半球高空气压分布图,图中MN为等高面。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处地面冷热不均,其中受热的是 处,气压 ;冷却的是 处,气压 。?
(2)图中A、B、C、D、E五处,气压相等的是 三处,气压最高的是 处,气压最低的是 处。?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引起的气压变化分析,体现对综合思维的考查。
解析:读图析图:第(1)题,根据甲、乙两地的垂直气流运动方向可知,甲处气流上升,判断该地受热,气压低;乙地空气下沉,判断该地冷却,气压高。第(2)题,根据图示的等压面分布,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则气压相等,故B、D、E气压相等。A位于等压面下方则气压较高;C位于等压面的上方则气压较低。
思路展示:(1)明确同一等压面上,气压值相等。(2)理解在垂直方向上,气压随海拔升高而降低。(3)根据同一等高面上等压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气压值的差异。
答案:(1)甲 低 乙 高
(2)B、D、E A 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等压线图中风向、风力的判读
问题探究
天气预报中可能会有以下内容:受冷空气影响,今天至明天,渤海海面吹西北风,风力6~7级……
结合材料探究:
(1)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是怎样运动的?
(2)风是怎样形成的?
(3)影响近地面风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1)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2)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从而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风。
(3)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面摩擦力。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名师精讲
一、确定风向的步骤
风向判断的“三步曲”。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1)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2)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二、风力大小的判定技巧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3.同等图幅的等压线图上,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风力越小。
4.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典例剖析
例2读近地面风向形成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a、b、c、d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b ,c ,d 。?
(2)该图所示为 (填“南”或“北”)半球风向,判断依据是什么??
(3)甲、乙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地,原因是什么??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素养立意:本题考查风向的形成,体现了地理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解析:第(1)题,仔细阅读近地面风向形成图,可以发现该图显示的是风向及影响风向的三种作用力,其中b代表风向,a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c代表地转偏向力,d代表摩擦力。第(2)题,图中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a)向右偏转,表明在北半球。第(3)题,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在同一幅等压线图上,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答案:(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北 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风向右偏。
(3)乙 乙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②→① B.①→④
C.③→④ D.③→②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①位于④所在等压面的上方,说明①处的气压较④处低。②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下方,②处的气压较③处高。①在高空,②③在近地面,①处的气压较②③处低。第2题,由于地面冷热不均,热的地方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气压升高,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运动,图中①②③④处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答案:1.D 2.C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① B.④ C.⑤ D.⑥
4.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1
A.③ B.⑧ C.⑦ D.②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3题,近地面大气运动受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第4题,高空大气运动受两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而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
答案:3.B 4.A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5.下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图中箭头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字母依次是( )
A.a、b、c、d B.a、b、d、c
C.b、a、d、c D.c、b、a、d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首先判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因为它最好判断,该力的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其次观察风向,由于是近地面图,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图中b、c、d均与等压线斜交,但b、d由低压指向高压,不可能是风向,只有c为风向,这样与c方向相反的为摩擦力(d),与风向垂直的为地转偏向力(b)。
答案:B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1)当发生材料二中图示情况时,应出现于下图中的 (时段)。?
(2)“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 (填“变大”或“变小”)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力的方向,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解析:第(1)题,材料二所示等压面显示,同一等高面上近地面的气压海洋高于陆地,表明海洋气温较陆地低,应出现于图中所示的8~16时。第(2)题,风速变小,表明海陆之间气压差变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等压面弯曲程度变小。第(3)题,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因为b地气压高,a地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由b地指向a地,结合实际风向的偏转方向,确定所在的南北半球位置,并进一步明确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探究一探究二当堂检测答案:(1)8~16时 (2)变小 (3)如下图。
(4)①A ②如下图。